认知隐喻学视角下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研究
2018-10-15滕宇
滕宇
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隐喻研究由修辞手段转向认知方式,而近年来,隐喻研究呈多样化趋势。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现象进行盘点和分析,来剖析其深层次的语言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既探究了动物隐喻的认知模式,又展示了东北方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认知隐喻学;动物隐喻;东北方言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认知模式让语言使用者借助已知事物来理解、描绘未知事物,从而产生新的概念范畴,新的语义认知。在各种隐喻词汇中,人体词、植物词和动物词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古往今来,动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朝夕相处之下人们对许多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有着较为深刻地了解,随着人们发现动物与人类活动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动物隐喻也在人类语言中占据越來越重要地位。迄今为止,虽然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十分多见,但对于动物隐喻的研究却尚不充分,而且大多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对照(廖光蓉,2000;詹蓓,2003)[1][2]、文学分析(李巧慧,2004;胡家峦,2006)[3][4]等领域,尚无学者以东北方言为语料来研究动物隐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东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东北文化在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中形成了同心同德、顾全大局的精神, 并且成为东北人的一种精神家园”[5]。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出。方言是某地区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东北方言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
传统观念认为,隐喻只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形式,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隐喻可以对语言起到装饰作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6]。这种观念主要强调隐喻的美学功能,强调隐喻是存在于正常语言之外并需要特殊理解的修辞手段,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饰物。直至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打破传统观念,将其提升至“认知手段”、“思维方式”的高度,于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隐喻是跨越范畴的认知过程,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法,隐喻在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简练、生动的同时,贯穿于人类一切认知活动的始终[7],隐喻自此转向认知研究。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事物特征向另一种事物特征的映射。隐喻这种认知模式在一定的文化系统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稳定的思维体系,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ARGUMENT IS WAR”、“TIME IS MONEY”等等。映射是隐喻的工作机制,来源于数学思维,作为隐喻四要素之一,用于阐述其他三个要素的运作模式。当始发域集合中的特点按照相似性思维法则(经验基础)在目标域集合中有确定的特点与之相对应,则产生了始发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也就产生了隐喻。隐喻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概念范畴,如时空、情感、人体等都饱含着隐喻思维,包括动物隐喻。动物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动物(始发域)的特征映射到了其他事物(目标域)之上,能够帮助我们借助常见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理解少见的、陌生的、抽象的事物。
三、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分析
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十分多见,资源丰富,原文本获取容易,是研究方言中动物隐喻的应用及其语言特色的可靠语料资源。本文共获取东北方言中的56种动物隐喻,涉及16种动物,可分为家畜、虫蛇、野兽、鸟、鱼、家禽等类。在结合认知隐喻学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着重分析动物隐喻在东北方言中的语言特色及认知模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举例分析其中三种东北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隐喻。
(一)关于猫的动物隐喻
藏猫儿(cángmāor):原来安公子还方寸不离坐在那个地方,两个大拇指堵住了耳门,那八个指头握着眼睛,在那里藏猫儿呢。(《儿女英雄传》)
猫冬(māodōng):现在农村搞多种经营,勤劳致富,很少有猫冬的了。
猫月子(māoyuèzi):这一下子就传开了,都说我会捡小孩。老娘们“猫月子”十里八村都找起我来了。(《妇女代表》)
猫,属猫科动物,身形似狸,外貌像老虎。“藏猫儿”是东北方言,是儿童互相躲藏寻找的游戏。猫是夜行动物,而且惧怕生人,因此猫咪在白天或者遇到陌生人的时候经常会躲起来,这种行为与儿童躲藏起来相互玩闹的游戏方式十分相似。由于猫是当今很多家庭的宠物,人们对其十分熟悉,故此隐喻中,用猫的行为来喻指儿童们的游戏,能够让人们清楚地了解该游戏的性质。所谓“猫冬”,是东北土话,也是猫的动物隐喻之一。猫是很聪明的动物,冬天天冷时通常会待在家里,猫冬由此而来。这个词语通常喻指一些乡下地区的人口或者城里退休的老人在冬天比较冷的时候待在家里不出门。此外,猫冬还多用来形容一些行业在经济形势低迷之时,企业发展进入“冬天”状态,为了平稳度过艰难时期,采取“猫冬”策略,暂时关闭企业,停工停产,或者放长假、大裁员等行为。“猫月子”,指妇女分娩后第一个月,处于调养期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数女性生产后第一个月要卧床休养,与猫咪躲在家里不出门的行为相似。
此三处隐喻,目标域“儿童、老人、妇女”等与始发域“猫”的行为习性十分相似,而猫又是人类熟悉常见的动物,根据人类的经验基础,以上三种隐喻有益于人们获取、理解信息,生动而又形象。除此之外,东北方言中关于猫的动物隐喻还有“猫下”、“猫食儿”、“猫腰”等,此处不再作具体阐释。
(二)关于狗的动物隐喻
帮狗吃食(bānggǒuchīshí):这个万瞎子……专给保长溜须拍马,对穷人却是敲诈勒索,最能帮狗吃食。(《高玉宝》)
狗吃屎(gǒuchīshǐ):待要走时,早已被叔宝一脚飞起,一个狗吃屎,跌倒在门边。(《隋唐演义》)
搂狗跑(lōugǒupáo):这孩子水性很差,只会搂狗跑。
狗,属于犬科动物,分布广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人类对其十分熟悉,其存在和进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自古以来,狗就被视为最忠实的守护者,但在东北方言中却引用了其很多的缺点。狗是一种贪吃的动物,主人经常会控制其饮食,而帮狗吃食就是帮助狗做不正确的事情,利用这点相似之处,在东北方言中“帮狗吃食”用来比喻帮坏人做坏事。此外,狗在饥饿的时候会作出吃粪便的行为,其动作为双手匍匐,嘴着地,这与某些人摔倒的姿势相似,因此用“狗吃屎”来描述跌倒的姿势,可谓绘声绘色。狗是一种会游泳的动物,但其动作略显笨拙,与游泳初学者和一些不善游泳的人动作相似,根据人们对狗习性特征的了解,一句“搂狗跑”可以让听者立刻了解其游泳姿势及特点,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
这三处动物隐喻利用始发域(狗)的一些习性和动作特征来帮助理解目标域(人)的一些品质及行为习惯,富含幽默色彩,便于听者理解信息。
(三)关于熊的动物隐喻
熊色(xióngsǎi):瞅你那熊色,我就不信你手里有刀还能被抢?
嘁,就那熊色,又傻又呆,就是个力巴(干活的)!
熊人(xióngrén):这孩子,太熊人了,就不自己走路!
耍熊(shuǎxióng):瞅瞅,这个多虎实,多灵巧;那个多蠢,多好耍熊!(《千重浪》)
熊,是食肉目熊科動物的统称,外表憨态可掬,一般很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和动物,也愿意避免冲突,但当它们认为必须保卫自己或幼崽、食物或地盘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非常凶猛,故其是一种集温和与凶猛于一身的动物。因此,在东北方言中,“熊色”取熊之第一种性格特点和其外貌特征,用于形容人窝囊,胆小怕事或者形容人长相老实。“熊人”取其第二种性格特点,喻指欺负他人。此外,虽然一般人把熊看做是危险的动物,但在马戏团或动物园中,却是相当受人喜爱的,“耍熊”一词由此而来,这个词语同样采用熊的第二种习性特征,用来喻指耍无赖,欺负他人。
这三处动物隐喻,利用人类(目标域)与熊(始发域)在习性及外貌方面的相似性特征,用熊这一隐喻动物来描述人,表现出东北百姓与动物长久相伴而产生的熟悉感和亲密感。
四、结论
隐喻研究发展十分迅速,从修辞手段到认知方式,其研究分析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本文举例分析了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现象,以剖析其深层次的语言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既探究了动物隐喻的认知模式,又展示了东北方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廖光蓉. 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5): 17-26.
[2]詹蓓. 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 2003(3): 33-36.
[3]李巧慧. 哈代小说中人物的动物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48-51.
[4]胡家峦. “和平的王国”——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园林诗歌与动物象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32-35.
[5]廖正刚,孟瑾.东北文化的肌肤——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J].东北亚论坛, 2008.
[6]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
[7]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