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的仁爱思想与护理人文精神

2018-10-15田里

青年时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儒学

田里

摘 要: “恻隐之心”是儒家应有的道德本性,是最初的道德本源。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种伦理范畴的心理类推法恰好与作为“关爱之士”的护士人文关怀精神相耦合。对于中国哲学领域的人本爱智之说而言,王阳明良知论中的“一念之动之为行”及朱熹的知先行后均为护理人文关怀思想的植根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儒学;仁愛;护理人文精神

一、儒家的 “恻隐之心”与中国传统护理人文修养精神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孟子看来,同情之心与生俱来,如同孔子的“近取譬”作为“仁之方”,即因为他对人与人的关系有“性相近”的体认。而王阳明的良知说阐明:“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恻隐之心,作为人性之善的最初之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源,更是人与动物区分的质化界限,指引着诸多人类的服务群体依循良知操守。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护理人文修养的基本出发点

蕴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和“生命”有着至重的价值。其以生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鲜明。《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逾千金”。以上医家论断强调了唯有用恻隐之心敬畏和珍爱生命,方可体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二)“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护理人文修养的高度凝练

我国的传统护理理念融溶在传统医学思想之中,“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 “仁”即“仁爱”,是对患者的恻隐之心,仁爱思想,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历代医家认识到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强调医护者要有一颗同情患者、真诚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充满人道主义,做到“仁心仁术”兼备。

二、以儒学的仁爱思想引导现代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践

研究显示,护士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情疲劳风险,同时由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过程是一个矛盾交织的痛苦历程,同情心有时会与经济成本、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相冲突,因此,培育和管理的过程较为艰辛。在中国这个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在构建了护理人文关怀的软性环境中,有着肥沃的土壤,需要仁人志士坚定地去探索和研究同情心的心理感知、行为模式和自然同情、自觉同情和规范同情的心路。

(一)“仁者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生动体现

仁者爱人,对人的关爱,其对象不只是个人,还应该包括整个社会,普罗大众。孙思邈《大医精诚》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集中体现的就是仁爱思想,也就是说传统医护工作中把所有的患者都当作是自己亲人一样去救治,用心皆一,施药无二。这其中,最需要的情感基础是护理人员的同情心,如何从建立护士对他人的敏感性,将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保持在始终自然和鲜明的状态,助人于困难之际,救人于危急之时,用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善行,最直接最生动地体现护理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具有深厚影响意义的课题。

(二)由仁爱思想升华护理人文关怀

“恻隐之心仁之端”的情感基础来自于人对他人的敏感度和感知,要用孟子的仁之端思想来培育根植于内心的仁爱精神。“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己,无善可名……”同情之心与生俱来,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人内心皆有从善之向、恻隐之心,管理者可通过软性环境的培养和营造对实习护士进行人文环境的熏陶,并深入挖掘,方可使同情至真至善至美。

临床护理工作中,仁爱思想是基础关怀,而感同身受的移情则是人文关怀的至高境界。护理人员在敏感善知的同情基础上,逐渐从体验和感知中培植移情的人文关怀素养,可运用移情的技巧润滑“护患链”、和谐护患关系。如护士看到一个晚期肿瘤病人苍白的额头冒着冷汗,职业的同情心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快速升华为感同身受的语言:“先生,从您额头沁出的冷汗中,我感觉到这种疼痛确实难以忍受,如果是我一定会哼出声来的,而您怕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忍住了,但这会消耗您很多体力,所以,我们和医生商量建议您接受适量的止痛剂,我们将按照三阶梯止痛法为您安排剂量,放心,小剂量的吗啡不会成瘾的”,护士的一番话让病人感动和惊讶,藉此也充分体现了护士由同情之心向移情之高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四书[M].王国轩,张燕婴,蓝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170-171.

[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137.

[3]张忠.哲学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46.

[4]张翠娣.护士人文修养与沟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5]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等.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12-213.

[6]李惠玲.运用移情润滑护患链初探[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0):552-553.

猜你喜欢

儒学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有效备考之经典考点的深挖——以儒学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从儒学领悟经营之道
2010年出土儒学文献研究综述
制度儒学中的孝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