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概念化”习作的几种类型与解决策略之二
2018-10-15管晓成
管晓成
儿童“概念化”习作的一种呈现形式是优美语言的概念化。造成这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成人(教师和家长)普遍将优美语言定义成好词好句。而好词好句的标准一般会狭隘地概括成如下几种:形容词的堆砌、深奥鲜见的词句、大量成语的运用、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式。很多孩子的“采蜜本”上有大量好词好句的摘抄,甚至,有些成人要求孩子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和整篇文章,以便在考试时能够“信手拈来”。作为语言的积累乃至适切地运用,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当儿童将好词好句直接“空降”,作为自己习作的重点段落和“精彩文笔”,于是,我们就会读到这样的“概念化”习作。
案例回放:无病呻吟的优美抒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1》的写作内容是:选择一位教过你的老师,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
然而,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在习作中写到的事情比较单一,如教“我”解题、生病了给予关心等。对于老师的刻画普遍单薄,因而,人物特点并不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习作普遍充斥类似这样的语言:“老师,您就是我心中的天使,让我戴上了爱的光环;老师,您就是辛勤的园丁,让我品尝到学习果实的香甜;老师,您就是马良的神笔,让我插上梦想的羽翼……”或者这样的语言:“老师的爱,就像山间清澈的泉水,丝缎般柔柔缠绕在我的指间,给了我生命的活力;老师的爱,就像衣服上的一颗颗银扣,我闪闪发光时它就暗淡失色,我暗淡失色时它却在浓雾中闪闪发光;老师的爱,是一枚邮票,寄给我的是满满的想念。”单独挑出来读,这样的语言就是教师和儿童心目中“优美的语言”,属于“好词好句”类。可是放进全文读,与表现老师特点的事例并不匹配,因而通常都有狗尾续貂、无病呻吟之感。笔者为此特别做了小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写此类抒情性语言得心应手、洋洋洒洒,而写事例的部分却常常笼统概括、苍白无力。
探其源头,是教师和家长过多地关注习作中的“优美语言”,而忽视对儿童个性化言语的培养和个体生活体验的关照。长此以往,导致儿童写作朝着“虚”和“空”的方向越走越远。
策略探索:三种方法练写“实”
1. 制造事情。写作是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让儿童进行有目标的准备活动,有效积累写作素材,建构积极的写作心理。如,将要写《对手》,我就提前布置学生这样“制造事情”:选一个人,可以是同学、亲人,也可以是自己,和他(她)进行一次比赛,留心他(她)在比赛中的表现,改天将比赛过程交流一下,如果有照片或小视频更好。后来写出的习作中,有的学生写和同学比赛做题,有的写约同学比赛登山,有的写和爷爷比赛写毛笔字,有的写和妈妈比赛剥毛豆,还有的写自己和自己比赛跳绳……我发现,立足于具体的事情,同学们在口头交流时表达得非常生动,写作时个个笔走龙蛇,写出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习作内容精彩纷呈。
2. 人物采访。人物采访其实是为了唤醒和补充儿童对描写对象的认知,以求准确再现笔下人物形象。我在对班级学生进行“我们班的个性化人物”指导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采访要求——在课间或课外先与自己想写的笔下人物聊聊,讲述自己原本想要表现的人物特点和事例选取,聽听他的建议。经过采访,儿童对笔下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了解到了所选事例的来龙去脉,触摸到了他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甚至再现了当时的细节……结果证明,运用了人物采访法之后,不仅能够促进儿童所选的事例与笔下人物的特点更吻合,语言表达鲜活而有个性,还能够补充描绘出凸显人物特点的多个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如果时间允许,笔者还建议在人物采访之后增加一个全班交流的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采访前后的事例选取以及对笔下人物的前后认知对比。
3. 追问式对话。指导学生通过不断追问,使得笔下的人物呈现慢动作和具象化。如,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一个熟悉的人物,一个学生拟题《“佐罗”爸爸》,所选的事例是“禁烟”和“严格要求我吃蔬菜”,她只是大概讲了讲这两件事,爸爸的表现更是快速带过。我们看看接下来的追问式对话过程——
生:当你提出禁烟时,他当时说了什么?
作者:他不停地央求我让他抽一口烟。
生:他央求时说了什么?
作者:哪有佐罗不抽烟的呢,求求你给我抽一口吧。
生:他央求你时的样子和平时一样吗?
作者:不一样。他嘴巴撅着,对我撒娇似的。眼睛是虚着的,笑嘻嘻地看着我,笑容很假。我还记得他两手十指交叉,摆出祈祷的模样……
生:我对你爸爸要求你吃蔬菜的事例也比较感兴趣。你记得他当时严酷的样子吗?
作者:记得——他瞪着眼睛,抿着嘴巴。
生:当时你心里什么感觉?
作者:有点忐忑,我怕他会真的发火凶我,我都不敢看他,筷子迅速夹过蔬菜塞进嘴巴。然后,我才觉得松了一口气。
生:禁烟事例中你侧重写了语言,在这个事例中你可以侧重描写爸爸的神态和你内心从忐忑到放松的心理变化。
请看作者最后写出的习作片段——
他看见禁烟标志后,“嘿嘿”傻笑了一声,然后对我皮笑肉不笑地说:“王小羽越来越会为爸爸着想了,爸爸老感动了。”我义正辞严地瞪着他:“拍马屁是没有用的!你的香烟已经被我全部没收了!”他哭丧着脸,对我说:“没有烟的剑客不是好剑客,佐罗没有烟就不帅了!”……
“吃蔬菜!”他把眼睛一瞪,黑白分明的眼睛咄咄逼人地看着我,声音低沉威严。我心里发虚,却强撑着面子:“不吃!就不吃!你能拿我怎么样?哈哈哈哈……”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我身上,用筷子指了指菜,下巴轻轻一抬,眼睛传递出危险的讯息……
不难发现,虽然两个片段中没有那种常规认识下的优美语言、好词好句,但是词句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儿童个体极富生机的语言,令人赞叹不已。
制造事情、人物采访、追问式对话这三个指导小策略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和班级学情相互交融、相机侧重运用。这样的习作教学既能引导儿童关注事情的本身,使习作落到“实”处,同时又在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儿童潜移默化地学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有效地避免了儿童写作走向虚无缥缈的空洞式抒情。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