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野保前线
2018-10-15
孙晓明,现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沈阳猛禽救助中心副主任,被沈阳市林业局聘请为湿地与自然保护区专家。
猛禽救助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大学学生志愿者团队在主任王唯彦和孙晓明带领下,积极工作,共同努力,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猛禽救助中心组织建设、野生动物救助、伤病治疗、野化训练、康复放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2011年到现在九年间,中心共救助猛禽2372余只,另外还有濒危鹤类17只,其他野生动物1430余只,成活率达70%,均顺利放归自然。猛禽救助中心还为放飞的部分国家级保护鸟类做了卫星跟踪(白鹤、丹顶鹤、白尾海雕、鹰雕、雕鸮、苍鹰、猎隼等)。
向市民与学校学生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意义的宣传67次,猛禽救助和放飞的实况经常在省、市及中央电视台播出,新华社和各类媒体也纷纷报道猛禽救助的消息。沈阳猛禽救助中心的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救助范围已涵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救助工作每天都在进行。
孙晓明热心于野生鸟类调查和宣传工作,积极参与每年春、秋两季的国际国内野生鸟类调查活动,为相关环保组织及政府提供了大量客观、详实、准确的鸟类活动记录和数据。作为政府部门聘任的专家顾问,参与了沈阳卧龙湖湿地保護区和沈阳獾子洞湿地保护区的规划论证工作,为政府决策积极建言献策。
孙晓明认真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专著有《沈阳野生鸟类》,主编的《辽宁湿地生态图鉴》,已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首部比较完整记录辽宁地区湿地生物分布状况的专著,收录有湿地植物169种、鸟类215种、两栖动物29种、鱼类56种、软体动物14种、水生昆虫45种,为辽宁地区的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参与编制(担任副主编)的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鸟类图志》,于2017年3月正式出版。
孙晓明独立完成了“苍鹰幼鸟寄养实验”,与其他志愿者共同完成了“普通鵟幼鸟软放飞实验”,这两项实验目前在国内也应该是新的尝试,均取得圆满成功。
救助案例之一——苍鹰幼鸟寄养实验
苍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数量逐年下降。2017年5月下旬,丹东林业部门转送沈阳猛禽救助中心4只嗷嗷待哺的小苍鹰,以往这种情况都是人工喂养,长大后进行飞行和捕食训练,然后再放归野外。弊病是营养不均衡,小苍鹰体质弱,经常出现佝偻病等,最主要的是后期的野化训练非常困难,自我生存能力差。为提高救助成功率,孙晓明大胆提出为小苍鹰寻找代理父母的设想,即:将小苍鹰放入野外正处于繁殖期的苍鹰巢中。
正常状态下每巢苍鹰会孵化4~5只小鹰,所以必须选择巢内幼雏由于某种原因少于正常数量的巢,同时还要考虑巢里的小鹰和与需要救助的小鹰差不多大小。孙晓明经过几天的寻找,终于在辽宁东部山区找到了适合的两巢苍鹰,并将小鹰放入巢中让代理父母继续喂养。经过细心观察,亲鸟完全接纳了后放入的小鹰,承担起了父母的义务。这次实验非常成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相当于直接野放成功,为以后的救助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救助实例之二——普通鵟幼鸟软放飞
2017年春季,本溪市林业局在伐木的现场发现一巢4只普通鵟的幼鸟,刚刚破壳不到一周,转送沈阳猛禽救助中心喂养。
孙晓明与救助团队一起,借鉴国外的猛禽幼鸟救助的“软放飞”的方法。具体步骤为:①把巢箱挂在救助中心笼舍内的墙上,放入幼鸟后每天人工喂食 ,让小鸟认识这个“家”;②志愿者每天在巢边喂食,通过敲击餐盘的声音,让幼鸟把食物和这个巢箱建立起条件反射;③等小鸟会飞以后,听到敲击餐盘的声音,就会飞到巢箱里吃食,或者是感到饥饿就回来取食;④把巢箱移到笼舍外面稍高一点的地方,让小鸟飞得更远些,一方面锻炼幼鸟的飞行能力,另一方面慢慢诱导幼鸟自己觅食的本能(猛禽的觅食行为一部分是本能,另一部分是学习)。在这一阶段,开始逐步增加活食(主要是老鼠)的比重,这样小鸟慢慢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基本的捕食技能,回来取食的次数越来越少。经过一个多月的“软放飞”实验,4只普通鵟幼鸟均成功返回大自然。
孙晓明将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生动地结合起来,为野生动物救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