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健康、自然
2018-10-15屈菲菲
屈菲菲
以往的行政总厨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富态,那样貌似会更符合人们对于一位行政总厨的样貌想象。但是,王昊却完全不一样,他有着模特的身高和身材,和以往见过的主厨大不一样。
从T台到后厨
王昊从小生活在北京,是个老北京人,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直爽。
王昊说来王府井希尔顿酒店,是因为当时酒店筹开,自己的师傅被邀请到这边做总厨,就跟着一起过来了。
入行,对王昊来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而自己也欣然接受,才有了如今的自己。他早年因为上学的问题,和母亲之间有了很大的分歧,因而决心自己为自己来做以后的打算。
在求学过程中,王昊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模特,一个是厨师。他一开始选择了做模特,当时的想法是模特这个职业光鲜亮丽,但是学习了有半年,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王昊说父亲做得一手好菜,自己也挺喜欢吃,然后转而开始学习烹饪学校的课程,结果发现自己蛮感兴趣。当时学习烹饪也是想让母亲知道,自己除了她期待的样子,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他当时的想法是,不论自己的生活是什么状态,以后起码不用担心温饱问题。
在王昊看来,虽然自己是吃中餐长大的,但对中餐唯一的抵触就是后厨的“脏”,当时年轻,不是很喜欢中餐后厨的环境,所以更喜欢西餐一点,一是西餐后厨干净,二是比较规范化,三是当时在学校学习西餐会有很多去国外进修的机会,对于他当时来讲吸引力蛮大的,可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3年学习毕业,在实习期間的工作时间是早5点到晚7点。他从家骑自行车去国贸的酒店上班,路上花费近一个半小时,每天风雨无阻。去酒店实习的时候一共有10人,最后实习期满,只能留下6个人,他是第6个被念到名字的,万幸自己能如愿通过实习留了下来。
王昊说,辛苦努力是有回报的,现在想来很感谢那一年,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了成长的动力。在10年前的后厨,能成为一名“正式工”,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通过考核成为实习生,实习期结束后也不会都留下来,酒店为了维持高标准的服务和声誉,只会选择最出色优秀的。
留下的6个人,最终也只留下了两个,王昊是其中之一。回想当时的工作,都是在剥洋葱、剥蒜、削橄榄、削土豆中度过,手上都是刀不小心划过的痕迹。当时西餐的师傅有个卡尺,要求上高下宽切2厘米×1.5厘米,一切以能过师傅的卡尺为标准。他说在3个月内,他刨了数不清的土豆、洋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刨了一筐的土豆,达到了师傅的标准,甚至精准到土豆的克数。
在酒店后厨,王昊说往往最先能听懂外籍厨师的话是他的“脏话”,因为不做不错,错了挨骂进步更快,这都是财富。
王昊说刚入行时只有更努力勤快,这是更进一步的唯一途径。当时酒店同一拨的实习生出去玩,他也没有放松自己,所以最后留下的是自己,他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因为性格比较稳,比较耐得住寂寞,这也是王昊为什么能在王府井希尔顿酒店工作10年之久,却没有觉得辛苦的原因。
这个行业,如果你没有耐心,很快会被淘汰;这是一个技术行业,如果你不钻研,不下功夫琢磨厨艺,站不住脚,没有真才实学也留不下来。
10年升任行政总厨
刚来酒店时,他主要负责西餐冷菜间的运营工作。一步步开始了自己在希尔顿的后厨生涯,从做主管,到现在升任总厨,他经历了5个人生阶段,初级副厨师长,副厨师长,主厨,行政副总厨,行政总厨。他说晋升到行政总厨,就是从一个用手干活的匠人转化成用脑工作的厨师,这在厨师界是一个质的变化,从用手为生到用脑为生,酒店见证了他的一步步成长。
西餐和中餐不一样,主厨会告诉你精确数,就可以做出来这道菜本身的味道。西餐的外国主厨比较多,日常交流英语比较多,再加上王昊又对英语很感兴趣,还计划以后出国去看看国外的美食,所以总是给自己压力,尽量多学一点。
王昊做中国人吃的西餐,因为国人对纯正的西餐接受度不高,他们会觉得太酸、太甜、奶油味过重,因而需要做出适合中国人胃口的调整。
用时间去累计自己的经验,在自己的尝试中和客人的意见中去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每个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风格迥异,差异化一般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硬件具体体现在采购什么样的餐具上,软件具体体现在配备什么样的厨师去给客人服务。
现在来看,硬件都不差,差的一定是人。如何不断地去培训、提升厨师的厨艺水平,这是每个酒店餐厅水平的分水岭。
升任行政总厨以来,王昊说,因为是中国人的缘故,他和团队的沟通会更顺畅一些,语言上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想法传达到团队中能理解得更为透彻,而国外的总厨因为语言的原因,团队理解贯彻起来有可能没有那么深入,这样在行动力上就会慢一拍。
酒店一年四季会更换4次菜单。酒店有一个菜单设计的标准,会在保留口碑和点单率高的菜品基础上推陈出新,客人的接受程度也都会有一个提升。
比如客人都很喜欢下单的海鲜饭,不会出现换了菜单或者换了主厨就吃不到的情况,这样他会对这个酒店、对这个餐厅的忠诚度打折扣。酒店会在保留这些特色菜的同时做一些推荐,在客人对可口美味食物有要求的同时,推出一些新的菜品来带动客人的味觉。
王昊说:“菜单绝对不是全盘的更新,这样对餐厅来讲也是不细心、不尊重的。”
许多厨师埋首后厨做菜,不关心自己的形象能不能示人。自己的菜传递了一种什么理念,能恰当地表达出的厨师不多。在王昊看来,展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恰恰是复兴这个行业的一群人,正因为有了他们,食客们才能感受到菜品原来可以精致到这种程度,原来一道菜还有那么多的创意故事在里面。
有了厨师比赛,大家才能真切明白一位厨师在做一道菜时,他的灵感来源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道菜,他创作这道菜时都经历了什么。最终呈现出来的可能不仅仅只是一盘菜,而是一道倾注了感情有故事的美味,品尝起来会有一个新的感受。
对于厨师来讲,参加比赛,可以和更高层次的厨师交流,成长的空间会更大。王昊说自己参加比赛,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锻炼和成长,也能更好地带着团队一起成长进步。
王昊参加过很多的比赛,也获过很多奖。对于能获奖,他说,原因不仅仅是最终呈现在盘子里的菜品。同样的炊具——两个电磁炉、三口锅、两个案板、一把刀、一个调味盒,同样的原材料,当两个小时的比赛完成后,所有的厨师都按照要求出了4道菜。但是除了菜品外,有的厨师帽歪了,有的没有带手套,有的案上一片狼藉、生熟不分,有的原材料剩余的边角料很多,这些方面都是比赛考察的一个部分。
虽说最终品评的是菜,但是比赛开始所有的环节都在裁判的眼里,卫生状况、紧张程度、流畅程度、和副手的沟通是否默契。甚至比赛前需要上交菜单准备情况,操作步骤也要一一列出来,裁判长会按照上交的表来对照是否按照步骤来烹饪。如果不吻合,证明之前做的计划是没有效率的。比赛考核标准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做了一道菜,而是涉及了方方面面,这是一个职业厨师的基本素养,最后的菜品只是整个工作的一个最后呈现。
王昊说,这也是厨师的实际工作量远远大于正常工作时长的一个原因,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上餐桌的一盘菜。
尊重食材、尊重客人
和服务人员无缝对接客人的预订情况,客人的喜好、年龄、忌口、宗教信仰,这些详细资料可以尽最大化让客人在用餐时舒心,这是最高品质的服务。
不能等到上菜时客人说自己芒果过敏、不吃壳类食物,这样的用餐体验很不流畅,会有可能影响到客人的商务宴请或者亲密约会。这种不流畅虽说是客人的自身原因,但这也是作为餐饮服务人员应该提前沟通后可以避免出现的问题。
很多人没有预订的习惯,所以有了提前的沟通,对彼此都是最大的尊重。有的客人直接来了点菜,被告知没有供应,客人一旦较真问为什么不供应,这对酒店来说已经影响了客人的体验。
原来有很多法餐厅,现在意大利餐厅和西班牙餐厅多了起来。法餐很好却有点过于油腻,而健康现在是许多人饮食特别多被提及的话题。酒店也会把黄油替换成橄榄油,橄榄油又换成玉米油,希望给客人提供安全无污染的食材,健康一直应该是受大家关注的一个烹饪方向。
现在,西餐也有借鉴中餐的元素,王昊说自己会借鉴许多中餐的食材,比如西餐多用一些芦笋,在新一季的菜单里他使用了青笋,甚至也会使用板栗、腊肠。
一点点小的食材、配料的跳跃足可以给主食材带来愉悦的口感,主食材还是法国鳕鱼,但是加入些许本地的特色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是不能过多,多了配菜也会抢戏,会喧宾夺主。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要有很明显的区分,并且表现的手法也要多样化,加入腊肠不一定把腊肠切丁放进去,也可以做成酱汁,或者主菜使用的鸡汤是加了腊肠来炖的。
王昊说,自然、健康、不做作一直是自己所坚持的。在他的记忆中,有一次做宴会,上菜时间提前了,他在摆盘过程中把一片叶子不小心洒落到了盘子一角,在自己下意识要去恢复原状时,他的师傅阻止了他,并且告诉他,自然就好,叶子既然洒到了那个角落,就像秋天自由飘落的落叶一样,它落的位置就是它最舒适的地方,这种自然的饮食文化的渲染在西餐中是非常強调的。
一个好的食材,要最大化地减少烹饪步骤,最大化地减少拿捏它的次数,这是对食材最好的尊重,自然一些,食材会舒服,客人也会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