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诗学文,诵写结合:文包诗教学策略
2018-10-15李静
李静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将古诗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笔者以《黄鹤楼送别》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包诗”类课文“扣诗学文,诵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入题,引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
师: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得动人吗?
生:应该先了解诗的意思,把诗读懂,才能读出感情。
生:要把自己当成诗人,这样才能读好。
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体会了诗中蕴藏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之后,再来读这首诗,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反思: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这成为了本节课学生朗读的起点。在学生已有发展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得动人”这一更高的要求。这样既奠定了扣诗学文的基点,又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读文,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与古诗相对应的语句,小组内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
…………
师:语句的选取很恰当,准确地解释了这首诗的意思。诗中有“西辞”,你怎么理解“西辞”?
生:孟浩然是从黄鹤楼离开,顺江东下,前往扬州,那黄鹤楼就是在西边,所以是“西辞”。
师:说得好,你很会思考。诗题的意思你也应该能说出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就是说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这个地方为他送行。
反思:理解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感情朗读古诗的前提。在“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中,文是学习诗的桥梁,诗文对照阅读,无疑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最佳途径。学生先自主浏览课文,画出对应语句。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读文,思考,圈画,手脑齐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他们既是发言者,也是倾听者,使得听、说能力得到锻炼。先自学,再合作,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层层推进,学生很轻松地就能实现本环节的学习目标。
三、演读,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默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作者与朋友间怎样的感情?把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圈出来,用心读读,写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后,全班交流)
生:我从“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句话感受到了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为何要把惜别之情“藏”在心底?
生:我觉得他们是都不忍心看到对方难过,才把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的。
师:他们怎样把别情藏在心底的?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仰望”“远眺”,却独独不敢近看身边即将分别的朋友,内心的惜别之情浓郁又不敢触碰。谁愿意再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高学年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离不开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实践。学生因为诵读过李白的很多诗篇,对李白这位唐代的“诗仙”更为了解,从而会产生疑问:“‘诗仙李白为何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笔者从学生的疑惑入手,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筛选、整合,学生享有资料解惑的同时,还在实践中掌握了方法,对文中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
师:大家想用我们的表演再现感人的话别场面吗?
(学生先自行练习表演,教师再请一组到前面表演)
生:“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孟浩然乘坐的小船都看不见了,李白还伫立在江边,凝视着孟浩然离开的方向,不愿意离开,这也是依依惜别之情的体现。
师:抓住了李白的两个动作,读进了李白的内心,你也一定能读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思: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情的表演,再现李白与孟浩然的话别场面,这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本和人物的再创造。表演是一个内化语言、把握情感然后形诸外的过程。表演之前,学生需要熟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揣摩人物的动作。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与文本、人物的对话,这样的环节设计,使接下来的走进诗人、品诵古诗水到渠成。
四、品诵,走进诗人
师:大家用自己的心靠近诗人的心灵,做到了和诗人对话,了不起!离别之痛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你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吗?
生:今年过完年之后,爸爸妈妈又要出去打工了。我和奶奶到车站送他们,我心里很难受。
师: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生:我们都哭了,隔着车窗,我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妈妈脸上的眼泪……
师:很对不起勾起你痛苦的回憶,把眼泪擦干,要知道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相聚。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感情朗读,朗诵,齐诵)
反思: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诸如“读出难过的心情”“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之类的朗读指导。想把诗读得有感情,靠教师这样生硬的语言引导,学生就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吗?显然不能。只有当学生走进诗的字里行间,自己品味、思考,揣摩诗人内心的感受,勾连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将自己化身为诗人,这时候的朗读才是有灵魂的、有感情的,也才最能打动人。
五、得法,迁移扩写
师:李白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传诵了千年,而作者却能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恍如亲眼所见,奥妙到底在哪里?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师:改写古诗之前,作者除了要弄明白古诗的意思,还要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的想象。
生:我认为还需要细致的描写。
师:那么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描写的呢?
生: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都很重要。
师:《别董大》这首诗,把它改写成“文包诗”的形式,你打算怎么做?
生:先弄懂整首诗的意思,然后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诗中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要先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了解清楚古诗和古诗相关的人物、事情以后,再开始想象。
生:写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要写具体。
师:今天放学后请同学们自学《别董大》,收集相关资料。明天的语文课上,我们改写这首诗。
反思:“文包诗”类的课文,往往兼具想象合理、描写细致、情感动人的特质,是改写古诗的典范。本着先得法、后迁移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总结出“文包诗”的特点,找到作者写作的方法。明法之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古诗,收集资料,完成习作。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写作方法,自行学习古诗,收集资料,自由写作,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和发挥,他们就会乐于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