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乐读”,让琅琅的读书声在课堂回荡……
2018-10-15周凤金孙金保
周凤金 孙金保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早在1992年,江苏省教委周德籓主任就说:“语文姓语,小语姓小。”于永正老师说:“我们教的是儿童,6到12岁的孩子。小学语文不但姓‘语还姓‘小。”我们的课堂既应达成每個学段的教学目标,又要被孩子接受,喜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教什么呢?张庆老师说,就是7个字: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但重中之重,是写字、读书和背诵。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写起来,读起来,要让琅琅的读书声在课堂回荡……那么如何让学生会读、乐读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美好情境,调动“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的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掌声》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英子两次掌声前后情绪的起伏。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例如反映英子自卑的段落,“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等句,引导学生体会英子此时的内心活动,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又把这种感情通过低沉缓慢的朗读体现出来。只有理解了,朗读才有感情;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朗读示范, 有法可依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有人请教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先生怎么教语文。王教授说:“跟我读。”大学生都要跟老师读,何况小学生呢。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如此而已。不仅仅是朗读,写字、造句、习作、说话都要模仿。
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四、多种练习, 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因此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弄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的语句没点出说话时的神态,可引导学生从语句中体会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可以按照“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这样的情感线索来体会朗读铁罐时不同的语气;而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平和讲理,语气自然平稳。教会学生体会人物心情,在自己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来读,把角色不同的语气读出来。另外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还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美的课文片段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五、采用赏识教育,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体态等表达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与鼓舞,体现关心、尊重和爱护,鼓励、表扬要多过训斥、批评,使每个学生尽量少受失败的挫折,多享受一些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积极性,树立朗读的自信心。比如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多给他们表现机会,使之感受读书魅力,激发和保持善读、乐读欲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色彩,让琅琅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回荡……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宝寺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