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妙用文本资源

2018-10-15吴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天游峰腰鼓想象

吴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可谓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各种教学流派、教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纵观各位名家大师的课堂,我们发现,名师们在课堂上各施所长,都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资源,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尽情徜徉。这样的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堪称匠心独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借鉴这些例子,达到训练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妙用文本资源呢?笔者从名家课堂和自我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启发想象,丰富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能把想象力的培养与理解、感悟结合起来,不但能轻松、有效地突破难点,而且能使想象力的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常常运用想象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夜的工作》中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中应该有的陈设;《长相思》中一位位亲人的呼唤;《二泉映月》中对阿炳坎坷命运的想象……无一不见其匠心。特别是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坎坷”这个词相去甚远,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感悟这个词语的内涵呢?王老师没有把字典中“坎坷”的意思直接给学生,而是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经历的句子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个“坎坷”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他又饥又渴,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刹那间,老师的导语仿佛是思维的导火线、想象的助推器,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王国。一幅幅凄凉的画面在同学们脑海中显现,简单的词语“坎坷”,化作一个个鲜活的镜头。这就是想象的魅力,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二、揣摩词句,领会写法

语文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另一面还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让学生能领会文章的写法。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曾经听到这样一节语文课。在处理《安塞腰鼓》一文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时,教者没有做过多的分析,而是出示一句话“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发出了沉重的响声”,让学生加以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作者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鼓声的震撼人心,而三个“隆隆”也形象地突出了鼓声的独特激情。

教者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词句,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写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适当补充,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体会文本的内涵。但有时我们会发现,由于文本的局限,学生的理解很难到位。如何另辟捷径,突破教学的难点呢?我认为“补充”是个好办法。

教學《萧伯纳和小女孩》这一课时,王燕萍老师在学生找到“萧伯纳是英国有名的戏剧家”一句后,紧扣“有名”发问:“萧伯纳怎样有名呢?”然后给学生补充了一段资料,并让学生复述,通过复述来消化理解,使学生具体地明白了“有名”的内涵。我想,这样的引导要比单纯地靠字典上的意思去理解,要有效得多。

补充不仅可以使词语的理解更形象,也可以使句子的理解更到位。当然,补充也要有度。根据理解的需要,适当补充,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补充过度,不但会使课堂显得臃肿,华而不实,还会偏离重点,浪费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

四、多法朗读,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堂中,充分地读,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朗读、默读、速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不同的读法,效果也不同。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速读适合于提纲挈领,分角色读适合于表达感情,再现场景。尤其是创设情境读,在营造意境、丰富想象、加深理解的同时,还能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的奇效。

此外,还有一种“分层加读法”,特别适合于朗读时增强文章的气势。如《安塞腰鼓》一文中,为了读出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的气势,一位老师安排同学,采用一小组一小组逐渐加入的方法朗读。由于人数的不断增加,使文章的气势不断增强,层层深入,形象地体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五、实践运用,培养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殿堂,更是实践的舞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实践,巧妙地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将更为有趣,更加高效。

《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有这样一段话:“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坚持打扫天游峰,这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扫路人对天游峰的特殊感情和老人豁达的生活态度,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按规定,60岁就该退休。老人60岁时,天游峰游览区的领导想安排老人退下来。老人千方百计说服领导,最终留了下来。老人会怎样说服领导呢?现在,我就是天游峰游览区的吴主任,你们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们来说服我,让自己留下来。”学生扮演扫路人说服老师,老师相机进行反说服。

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巧补留白,迁移写法

高效课堂,更注重“语用”。课堂教学中关注表达,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留白迁移运用写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推崇。《少年王冕》中有这样一句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一位老师紧扣文中的语言描写,带领学生感悟这句话的表达特色和丰富内涵,然后又巧妙地结合这篇课文中王冕舍不得吃邻居送的腌鱼腊肉,总是把它们带给母亲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思考王冕会怎样对母亲说。这样的设计可谓水到渠成,练有实效。

七、推荐阅读,以点带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文体。在“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以点带面,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拓展相关的古诗,领略古人写诗的手法和不同意境……总之,教材是一扇“窗”,我们要带领学生透过这扇窗,领略到更美的“风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聚焦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资源,才能将“璞玉”雕琢成“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趣、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天游峰腰鼓想象
丹山碧水
快乐的想象
武夷山归来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啊,腰鼓山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