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美酒不问天
2018-10-15李淳风
李淳风
中秋的月,无可挑剔。它完整,没有缺憾,它澄澈,光华纯粹。
此情此景,勾发情思。
荀子说,射一百次箭,有一次不中,就不叫“善射”;驾车行千里,有一步失蹄,也不叫“善御”。“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全而粹,才是大美,这应当是君子的追求。当然,“求全”,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苛求他人。在孔子那里,君子是一种“成人”(也就是完人)状态,它是向内的,通过心理上对自己的不断问责,来让自己完满。就像他的徒弟曾子所说的“一日三省”,以不断的自省自纠,走向一种境界—极致的真诚,又不违于“道”。
这种境界,用两个词来形容就够了:襟怀洒落,光风霁月。内省,是一种隐秘的提问方式,问自己,问苍天。用最爱研究宇宙理论的宋儒的语境来表述就是:我的欲求合于天理吗?那么天理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自问,天问。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今且细细展开。展开之前,上酒,东方习酒。
天 问
中秋夜,我的朋友乘坐仿古船,夜游珠江。天气很好,玉兔澄明,经过彩色的、婀娜的“小蛮腰”,拍下照片,高耸的“小蛮腰”和明月同框。高楼明月,以现代的意象,呈现了一种传统哲学的美。这种美,就是“天问”,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之一。
高楼是人文的代表,而月,是不可干涉的“天”的一部分。高处离天近,私语可问天。
但“问天”有点俗,“天问”就很哲学,它是纯思辨的。天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自然法则,宇宙秩序。
“天问”传统发端于屈原。屈原虽然不能说是中国的浪漫主义鼻祖,因为他前面还有《诗经》,但他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位祖师爷。其后历史上那些横飞斜逸、出尘脱俗、上天入地、欲仙欲死的浪漫主义文章,大都折射着屈原的影子,尽管地域不同,却都与“楚文化”脱不了干系,如庄子、李白、李贺、张若虚、苏东坡……
月,可望不可即,正如天道,可知不可见。所以每当明月当空,倘若杯中有酒,愁怀敏锐的文学家往往就会发出天问。
李白,写过《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后面跟着一堆呈现朴素宇宙观的问号。
张若虚,写下救赎六朝宫体的《春江花月夜》,天问内容娓娓呈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情感浓郁,但落笔冷静,浓郁与冷静的张力,转化为一种至美的意境,让人抵抗不住。每次读到此处,如果杯中有酒,都要一饮而尽。这首诗中最让人进入哲学虚空,不由得愁怀弥漫的,是后面这一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虽然只是白描,却令人思之落泪。这便是艺术的力量,试想这个场景:扁舟一叶,夜静无风,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一人背影相对,不见其容,江海沉浮,身姿绰约,前路未卜,杳渺无踪……
好诗不厌其烦,小鼓继续敲,苏东坡戴着高帽、端着架子缓缓从幕后迈出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样是天问,一样是以酒发问。
酒和天问,常常纠缠一处。为什么?
道和德
因为人的脆弱、藐小。
酒是用来对抗脆弱和渺小的,这一点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它让我们的意志发酵胀大、精神边界扩充。而意志专属于人类,所以有意志的人,就不怕和强大的动物比较生存能力;有意志的人,才能体验到自然的美(如月色),获得只有人类才需要而且是必要的精神资源。
天问,是人类智能和意志发挥到极致的起点。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的出世,都是源于天问,典型的就是牛顿和苹果的故事。然而人真正能在严酷自然里立足并且居于优胜地位的原因,智能和意志只是一个基础。个体再聪明、坚韧,也没有能力孤独地面对自然。
人类最强大的能力,还不是智能和意志,而是团结。还用荀子的话来说,叫做“人能群”。转换为现代社会学话语,是“人有社会结合的本能”。
在古代和近代中国,社会就叫“群”,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中文书名就叫《群学肄言》。关于“群学”,2000多年前荀子就已经有精彩的逻辑推理。他是这样说的:
月,可望不可即,正如天道,可知不可见。所以每当明月当空,倘若杯中有酒,愁怀敏锐的文学家往往就会发出天问。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翻译一下:生是生命,知是知觉,义是道德,和自然元素、植物、动物不一样之处,是人有生命、知觉和道德,所以人便为万物之灵长。牛的力气比人大,马跑得比人快,但都要为人类服务,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起来。
推理链条还很长,中国先贤是有严密逻辑的,但这里不再往下引用,可参见《荀子·王制篇》。
前面把“义”解释为道德。义是“宜”的意思—应该怎么做,就是道德。“见义勇为”,是孔子的话,意思就是说,看到该做的就坚决承当,义不容辞。每一个不同的身份、崗位、社会位置,都有各自的“义”,理性化、拧掉情感水分以后的“义”就是规则,就像门卫拦下列宁要查代表证,他必须做好这件事。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天”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道家更理性、更酷一点。老子说的“道德”是两个层次,一个是道,相当于自然法则、宇宙秩序,是不可见的,“德”则是道在具体事物上的一个个化身,可以被感知。
道是同一的,德则有区别。德的区别性,在人类身上就体现为社会职分,军人就要服从、勇武,医生就要救死扶伤,商人就要童叟不欺,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遵从普遍性的规则,社会就会良性运行,道就在无形中得到体现。
所以我们应当记住,道德的意思,不是可做不可做,而是生而为人,就当如此。
君 子
君子从何而来?
荀子已经为我们分析过了,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社会,能团结。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之中,所以君子是从人与人的对比中来。
君子的反面,是“小人”。现在说到小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内心阴暗、为人奸诈的坏人,但在古代,小人的意思只是普通人、一般人,或者大众。所以君子就是要超越,超越大众,超越庸常。不是在社会地位上,而是在知识涵养和道德修为上,去超越,他们是精神上的贵族。
举个例子,颜回就是个君子,但他穷困潦倒,英年早逝,从未有过风光的时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缺衣少食,却乐在其中,为什么?因为物质对他构不成牵绊,他有不同于大众的另外一套价值标准,只要在学问道德上有所长进,内心就会欣喜满足。
不被物质牵绊,不是要刻意地禁欲、苦行。孔子从不否认人的欲望,反而特别照顾和强调人的真性情,人生在世,必须随心随性,否则会很痛苦。虽然他不功利,但世上绝不会有一种普遍的理论是为了给人招来痛苦而存在的。因此他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当然,前提是给人牵马我心中乐意。你不乐意,却又勉强去干,并且不表现出不乐意,这就是虚伪。孔子最厌恶虚伪,他所深恶痛绝的一类人,叫“乡愿”—相当于老好人。他说过,一个人如果所有人都说他好,不见得真好,真正的好人,是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不好。
君子不违背本性,随性而为,但是发乎情,还要止乎礼。不违背共同的规则,这是社会存在的必要,人人只考虑自己、个个都胡作非为,社会就会解体,那么人就不如禽兽—这一点荀子已经说清楚了。
其实,转换成今天的政治哲学阐述,不就是“自由可贵,但没有绝对的自由”吗?
孔子告诉我们,绝对自由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怎么做呢?就是修养成君子,把那些共同规则,在生活中转化为我内心的意志,变成我的一种后天本能,那么约束就不成其为约束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社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枷锁,这是一种必要的恶。君子的境界,是帮我们解除约束带来的痛苦,让每个人可以真情无阻、光明磊落地活着。
君子,是有敬畏之心的人。敬畏之心从何而来?天问!苍天在上。
光明磊落地活着!这是中国传统的人文主義精神。
君子与酒
然而人为什么要做君子呢?我做一个是非不清,大恶不作,小恶随性,不明德,不见道,没有道德压力,从不叩问自心的人,也活得挺快乐,甚至更富足,有什么不可以?
可以,这也是人类社会的常态,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所以有了法律。君子本来就不是一般人,他们是透彻的人,是鱼目里的珍珠。所有宏大的道理,都是讲给不甘平庸的人听的,或者说,是讲给人听的。
什么是人?无论东西方哲学,这都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命题。苏格拉底宣扬“认识你自己”,最后被庸众判了死刑,这是先知的结局。孔子也早就知道,他这一套不会受统治者和大众的欢迎,他的徒弟子路帮他说得很明白:“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仕,是为了做他该做的事,思想得不到响应,那是早就预计到了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这是孔子的人格力量,也是他传给一代一代的君子的人格力量。君子,是有敬畏之心的人。
敬畏之心从何而来?天问!苍天在上。
我这案头上摆着的,不仅有东方习酒,还有孔子的木雕像,来自曲阜。谈哲学谈得忘乎所以,差点忘了今天是来谈酒的。孔子真的很可爱,他很挑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行止有方,但对于酒却是例外:“唯酒无量,不及乱。”
酒不限量,只是不要喝至“乱”的程度。乱,是乱什么呢?当然,一是乱性,二是乱礼,喝太多了,你说话做事,可能并不是发自内心,更严重的是,会破坏规则,作出一些不合于礼的举动。
这句话一定说到了多少爱酒之人的内心深处。饮酒的人,谁没有干过几件傻事?这可以理解,但最好不干傻事,从真性情的角度,怕也无法反驳吧?
写到此处,一瓶“习酒窖藏1988”已饮下去一半。我已醉矣,但不及乱,还能回忆起和中国白酒大师、习酒公司董事长钟方达的一番畅谈。他说,饮酒是为了营造美感,开放内心,拓展孔子主张的真性情,习酒虽好,亦不宜多。
“君子之品,东方习酒”,果不其然。君子,不限男女,饮酒,不分雌雄。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雍容华贵,妍美无方,我最爱的就是大唐贵妃的这一句:
“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几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