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搭支架,十面埋伏”
2018-10-14李丽
李丽
【摘 要】如何在英语课的读后活动中做好读写迁移,让学生能接受理解,合理转化输入语言为输出语言,是当前改进作前教学的重要方向。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习者拾级而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读后活动 写作 搭建支架 迁移
多年来,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感到头痛的事。这其中,学生没有阅读的积淀作基础是首要原因,而课堂指导过程中读与写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则是重要原因。就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类型:一是简单型:忽视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师以一篇范文代替所有的指导;二是冷落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感兴趣;三是孤立型:割裂读写之间的思维联系,让学生闭门造车;四是放羊型:不作指导,“脚踏西瓜皮”,事后补这补那,最终还是漏洞百出。⑤包辦型:教师一字一句的指导类似听写,学生被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如何做好作前的指导,让学生能接受理解,合理转化输入语言为输出语言,使文章思路清晰、词汇丰富、表达流畅,是当前改进作前教学的关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言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然而,读与写两种能力之间并非天生就能相互促进。布鲁纳说过:“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支架式教学”中,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任务,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习者拾级而上,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与指导者,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享受自主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近年来的初中英语教材都有读后活动的设计,以下笔者通过五个方面分析,探讨在读后活动中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法促进读写迁移:
一、搭建情感支架,让文章言之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积极的情绪状态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意愿,在学生面露难色、畏缩不前时及时提供情感的支架,推动他们进行高效的学习。
比如一次教研活动时,有位老师选用了一篇寓言故事“A quarrel between Wind and Thunder”。在读后活动中,他首先引导学生就寓言中的主要脉络the changes of their feelings,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做了梳理。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果将原文中的角色Wind替换成Sun,并根据Sun的特征把寓言故事改编为一个新故事 “A quarrel between Sun and Thunder”,然后逐一进行角色表演。考虑到讨论环节很难实施指导,所以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一张图示,使原先讨论得不怎么完善的写作方案得到了改进,原来带着几分怯难之色的部分学生变得主动而自信,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模仿,逐步理清了新文章的思路。当教师要求学生书面写下这个新编的故事时,学生已经完全处于稳操胜券的自信状态中,写作变得游刃有余、兴趣盎然。
二、搭建话题支架,让文章言之有物
课内阅读的文本内容学生一般都会感兴趣,但让学生写同类内容往往并不熟悉。合适的写作话题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现实生活中有所经常感受和思考的事物。因此,教师需要找到阅读文本、写作任务与学生生活三者的交汇点,从多角度设计活动,为写作搭建话题支架,提供足够的写作素材。有位老师所选的“The Kids Guide to Working Out Conflicts”,其话题是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在读后环节,教师从学生接触过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关于Nancy与她母亲因家务活产生矛盾的文章入手。 借此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帮助Nancy解决她和妈妈间的矛盾。在一番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给出了很多好建议。
这里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话题,在此基础上作适当延伸拓展,既增加了活动的新意,又有一定的梯度。一个看似学生已经熟知的话题,通过讨论又产生了新的内容。这种基于文本主题的拓展性讨论话题,既有新鲜感,又能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内容的基础。
三、搭建语汇支架,让文章言之有法
心理学认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要顺利地完成不同方向任务,其前提条件是只能有一项任务是不熟练的。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写作内容的思考,文章逻辑的安排,还要进行词汇的架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实现注意力的顺利分配,让学生对语言形成正确、熟练的表达技能尤为必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已学语汇的理解和记忆,但这些这些词汇需要在多次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巩固,架构起规范的语汇,特别是在写作前需要再次操练达到成熟。
比如让学生运用Dont/must/have to句型写一封信给亲朋师友,阐述自己生活空间中的各种规则。为了搭起“Dont/must/have to...”这一语言支架,教师在课堂写作导入部分,要求学生看着一些图片,运用Dont/must/have to...句型来描述规则。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对Dont/must/have to...进行了反复的听说操练,理解和巩固了它们的用法和结构,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重点投放到语句的安排与逻辑上了。
四、搭建结构支架,让文章言之有序
如果把语汇比作路上的汽车,文章的结构就象交通规则一样重要,他是道路通畅的必备条件。搭建写作的结构支架,指导学生遵循一定的逻辑去写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审视自己的文章,学会自我修正。
一次教研中,教师执教的是题为“Hurricanes—The Largest Storms”的科普说明文。文章重点介绍了飓风的形成以及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师通过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把阅读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科普文章的结构特征和学习文章多样的句子结构上,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课后活动便于过渡到写作。
当学生细读完全文后,她引导学生将文中含有as的句子全部找出,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这些句子按as的含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最后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用这些句型来复述课文。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进行句子分类时面有难色。很多学生知道as的用法,但当as的不同用法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并要他们进行分析、归类、总结时,学生还是感到了任务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的化解为后期写作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先讲明规则,然后做些巩固性操练,这是很多老师惯用的语言教学方法,这属于演绎的方法。让学生本人发现语法规则,则是一种归纳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恰恰针对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他们不断去发现与归纳,仅管教学时间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设,但这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
生的语言探究能力,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写作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
五、搭建口语支架,让文章言之有理
一篇优秀的英语习作不但要生动有趣、言之有物、法度严密、前后有序,更重要的是要有文章之理,精气神充足,多一句显重复拖沓,少一句则意思不明,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训练,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读写过渡,因为复述是说的过程,也属于语言的输出,这与写作在思维方向上是相同的。然而,仅仅进行文本的复述往往与学生习作的思路之间有差距,我们倡导进行作前的口语表达,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写作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通过评价交流、不断重复训练实现思维的提升,写作时自然会比较熟练。
1.文本复述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有效的复述。特别是对写作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教师要进行重点引领,以便为读写迁移做好准备。
2.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思维导图,为写作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结构框架。你如要学生以 “My Hobby”为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短文,可出现如下思维导图:
3.口头表达
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的要求进行自言自语的练习,逐步达到对要写文章思路的熟练。
4.交流评价
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轮流表达。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使用的句式比较单一,因此文章大多雷同,缺乏个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口语表达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三个“精”字入手:一是精准:对同一种意思,思考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最终选择最佳句式。二是精悍:表达力求精悍,避免同一意思表达的重复出现。三是精到:注意使用承上启下的词语和句子,使文章前后连贯。
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 ”运用于初中英语读后活动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读与写之间有效地衔接起来。通过由淺入深,将难点逐级分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经常考虑的,但在具体教学中,也要根据学情有所侧重,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短板,灵活运用,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吴红.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8):6-9.
[2]张丽莉.英语阅读课读后“伪活动”面面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