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问题的探究

2018-10-14郭媛媛

考试与评价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能力培养方式初中教育

郭媛媛

【摘 要】一直以来,数学教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都占据主要地位,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人都对数学学习充满重视,尤其是新课改推行至今,社会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注更加密切,关注点不仅仅围绕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延展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重视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究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几个方向,帮助学生能学习、会学习、学好习,将数学理论和生活实践完美融合。

【关键词】初中教育 数学教学 数学能力 培养方式

隨着社会对初中数学的关注越来越热烈,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变化,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教育的目的已从“授之以鱼”逐渐向“授之以渔”转变,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力图通过教学的努力,优化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能力的培养,较多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预习能力,锻炼“谋事而后动”的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教学实践,慢慢会发现,受外部作业量大、主动性弱、控制力不强等原因影响,多数学生对于数学课程都缺乏预习。如此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前提就是预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抓重点、找特点、释难点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的技巧,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养成提纲契领去划分知识系统、梳理疑难问题、了解公式概念的习惯,帮助学生锻炼用脑思考、用心学习的意识习惯,提醒学生分清楚轻重缓急、张弛有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回忆课堂上教师的思路,按照教师的讲课脉络,将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底蕴相互融合,认真记录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疑难问题,在数学课程讲解过程中,重点学习、提问、释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通过问答的形式,可以区分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对于预习效果好的同学,要给予适当和及时的表扬,并将其正确的预习经验在班级推广宣传,形成预习氛围;对于效果不理想的预习方式,要及时进行指导,提前介入,避免事倍功半效果的出现。教师也可以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将预习变成作业的一种内容,变相的指导学生在数学课讲解之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逐渐养成提前准备的优秀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培养观察能力,锤炼“窥一斑知全豹”的意识

数学课程相对于语文、外语等学科,更需要理性思维的支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在讲解数学试题的时候,要将突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讲题的过程中,慢慢的引入、适当的提醒,让学生找到“主动权”,主动观察、探索、分析。比如讲解因式分解规律时,组织学生观察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规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万能的字母ab,在每一次运算中,都充当一个神奇的角色,共同研究和推理出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学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摸索、排查,以及对公式各项数据的观察分析,才能熟练应用该公式。推算过程,就是学生观察能力逐渐升华、更加注重生活细节的过程

三、培养动手能力,注重“知行合一”的运用

初中数学的教学,包含着大量的运算,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参与、多演练、多动手,只有实践参与,才能增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有动手探索,才能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运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讲的课堂内容,因地制宜、一课一策、结合实际、拓展维度,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试题,指导学生开拓空间思维、强化运算能力、体验求知乐趣。比如讲解圆锥的侧面积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指导学生用作业纸制作圆锥模型,然后用剪刀沿线剪开图形,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动手实践过程,达到认识图形、了解图形、解析图形,最终解答问题的过程。

四、培养感悟能力,拓展“一通百通”的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做的题多了,见的题型广了,解决的问题量大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发散,答题思路就会清晰,在很多时候,做题就会顿悟,瞬间辨识出答案,判断出思路。教师在讲解数学试题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稳扎稳打,要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和学习对象,研究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深挖学生潜能,同时进行必要的机械式、反复式训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思维,对数字和公式高度敏感,自动捕捉数学信息,迅速判断数值对错,达到举一反三、见图解图、见题知解的水平,形成思维悟性。如讲解“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内容时,应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让其立刻判断出先求直角三角形角度,再求其它图形角度,这就是悟性思维的作用。

五、培养应用能力,实践“学以致用”的意义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数学紧密相连,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应该紧密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围绕着解决身边的事去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应围绕符合时代特色、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命题,比如在讲解“线段、射线、直线”类题型时,可以将原理与实际生活结合举例说明,将学校设置为原点,将校门走出去到停车场的距离讲解为线段;将从校门走出去,沿着直线公路前行,一直不停止的现象讲解为射线。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理解点、线问题。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网络游戏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等“统计与概率”类试题时,可以与热门游戏“王者荣耀”结合,队员与队员之间的交流和配合,需要充足的数据作为支撑,这个过程就是数据收集、整理的最好实例,也是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最好的例子。

随着数学课程在社会被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课改的持续开展,教师在讲解数学理论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目的上,更智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方式和方法,力求培养出能够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梦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的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学能力培养方式初中教育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