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8-10-14林银娥

考试与评价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

林银娥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及手法,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非常具体,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味,使静止的数学动态化,复杂的数学简单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此得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得以增强,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应用 有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的课堂教学不再是那个一支粉笔,一块板擦的年代了,尤其是针对我们这种农村小学,孩子们更需要接触信息技术,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学数学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

三、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知识用数学

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拼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 “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動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将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配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优越性,引导小学生关注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前提。积极创新,大胆引入信息技术,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2]李建芹.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