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导练总相宜
2018-10-14黄莉莉
黄莉莉
【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需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程序的训与练才能得以实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作业”立足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作业诟病,比较科学地“平衡了”诸如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指导学法与传授知识间的基本矛盾,切实有效地达到了“使学生聪明起来”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作业 实施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这不是一句空话。学习经历是多方面的,立足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其一重要经历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素养,即知识的构建、关联、重组、调整、补充、转化等等。这一经历需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程序的训练才能得以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无论是自读、教读还是复读,训练这根主线我们势必要抓牢,而“有效作业”正是我们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的有利抓手之一。如何训之有法、练之有效,笔者就此浅谈几点实施策略。
一、明之有丘壑,作业运筹需长远
作业不等于单纯地为了教授新知而规定的所谓“课前预习”,也不等于死板地为了巩固旧识而指定的所谓“课后复习”,更不等于功利地为了考试而瞄准目标的所谓“专项操练”,它应该是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涉面广博、思维活跃、能读善写之“聪明人”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在拟定教学计划时,作业的计划也应明确。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训练所需达到的阅读能力目标是有差异的,教师须有学段阅读教学意识。学生有效作业的具体实施直接受制于教学目标的预设,而教师对学生学段阅读能力的判别则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预设。
不同学段,不同阅读教学阶段,训练目标预设不同,作业整体实施成效也将不同。在有效作业的设计实施中,只有高屋建瓴,瞻前顾后,上下勾连,着眼于整体把握学生阅读学段的特点,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作业形式呈现的训练中得到有效提高。
二、导之有方法,作业主体须凸显
需强调,有效作业的实施基础仍为文本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有效作业的“抓手”,让老师“训”之有方,学生“练”之有效,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做到教师能用教材教,学生会用教材学。
1.文本教读前,教师主导作业方向,学生自我感知
“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②,教读前对文本的自我感知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有效作业的创设,一则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回顾、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则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朗读类。
撇开一般意义的自由散读,读的方法上教师可做教读前的引导。
比如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句段,反复诵读;选取你认为在文本结构中起到最为重要作用的句段,反复诵读;选取你认为最能体现文本主旨的句段,反复诵读;选取你认为最难理解的句段,反复诵读等。
比如背读,经典文言、诗歌篇目,都可采用。
如演读。角色演读,妙趣横生,小说类、剧集类采用较多。这些是初中期训练常采用的。
再如说读。撷取一例学生在《狼》一文的教前说读稿:
“文章实在高妙。妙在开头‘一屠晚归……缀行甚远,开门见山,扣人心弦。妙在屠夫的退让与绝地反击‘屠惧……耽耽相向。妙在一连串的动词‘恐、敌、顾奔、倚、驰、持……入、露,狼阴险狡诈、屠户险象迭生。妙在结尾的戏谑,‘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这是较高层次的课前朗读训练,它立足文本语言,让概括结合发散,让描写点缀评论,让感悟搭配想象,让模仿携手创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深度。
第二,积累类。
比如词的积累,学生可自由选词。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趣味识词,选点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词语积累类作业实例
與气候有关:立春、经度、纬度、亚热带、大陆性气候、逆温层……
成语和四字词语:翩然归来、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近义词组:孕育--养育、差异--差别、损害--侵害、季节--时节、农事--农时……
也可比较辨析,巧妙组合。
同字异义现象 《马说》 食、策、常、能……
同旁异义现象 《三峡》 同“山”旁:峡、岩、嶂、巘、峻……
同“氵”旁:沿、溯、湍、瀑、漱……
同义词现象 《口技》 同为表示时间短暂的词:少顷、俄而、既而、未几……
再比如句的积累,学生可自由选句。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文中特色句式:比喻句、排比句、“三列式”句等。如《论求知》中,教读前学生自我感知最强烈的一点就是语言美点,它的很多句子、段落,都是由三个结构基本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的。“求知可以……,可以……,也可以……”、“当你……时,阅读可以……;当你……时,知识可以……;当你……时,正确运用知识可以……”、“有的书只须……,有的书只须……,而对于……书,则要……”等。
或是选取中心或关键句。这样的有效作业活动,常用在说明文或议论文的课前教学中,将这些积累句组合起来就是对全文的概述,“以句带篇”,在积累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第三,概说类。
这是文本教读前学生概括能力的自我训练。前阶段教师的引导在于是否给概说要求或概说提示。
比如给概说的角度。如段意的概括、文意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事物特点的概括、文章结构的概括、写作技法的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等。
比如给概说的方式。如一句话概括、联语式概括、文段式概括、对话式概括等。这类有效作业训练到一定程度,学生自我感知的能力就会大放异彩。
《走一步,再走一步》概说类作业实例
这是一篇写“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的故事。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
这是一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写的故事。
这是一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的文章。
这是一个让“我”有深刻感悟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助于“我”一辈子有勇气对待生活的故事……
第四,问题类。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课前问题类有效作业的精髓。教师在初期训练中可引导学生提出“碎问题”:某个语言点的感知、某句写景段的赏析、某个情感点的激发等。一定阶段后,可提出着眼于整体教学的“主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赏析课文语言、整体探究课文手法等,它直接牵动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是教读前学生有效作业的较高境界之体现。
《珍珠鸟》问题类(主问题)作业实例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作者对它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愫?
你从哪些地方可读出这些情感?
教读前的有效作业活动,在认知上把一些新信息加以内化,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方法上逐渐清晰学习的内在规律和思维方式;在情感上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它促进了学生多角度学习目标的协调一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文本教读后,教师主导作业方式,学生自我反思
这一环节的有效作业,注重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与实践运用,着重于学生的自我总结与反思。
第一,背学类。
名言警句,雅词美句,经典篇章,背诵默写不可或缺。
第二,变形类。
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语言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巧妙地通过变形类有效作业加以训练。可以是新奇活泼的童话,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生自创一段童话独白《罗布泊的哭诉》 《胡杨林的呐喊》等;可以是亲切熟悉的日记,如《羚羊木雕》以“我”的口气改写成一篇倾诉苦闷的日记;可以是灵动鲜活的剧本,如《石壕吏》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可用来表演的舞台短剧;可以是精美可餐的短章,如《钱塘湖春行》将其改写为一篇简短的游记或写景小散文;可以是清晰明了的读书卡片,如单元“为学有道”做有关学习之道的读书卡片等。
第三,话题类。
结合教读时的思维碰撞,设置“微话题”。《松鼠》“松鼠可爱吗?”这是对说明对象的概述;《孔乙己》“现代社会有孔乙己吗?”这是对小说典型人物的再造;《春》“我最爱的季节”这是对散文精彩描写的迁移;《出师表》“我来说说诸葛亮”这是对历史人物的重塑等。
第四,评说类。
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如《旅鼠之谜》评说动物界其他奇异的现象的表现和原因。
课内向课外的定向拓展,如《出师表》评点主要人物是非功过。
课内兼课外的评说赏析,如《我看见了我的骨头》评说科学史上的“偶然现象”。
第五,实践类。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或收集整理资料后绘制的精美小报、幻灯片,或结合本单元内容开展的知识竞赛、特长展演等。这类作业,既提升学习兴趣,又锻炼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就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语言训练”③,作业作为重要的训练方式,我们本就应以文本为依据,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准确而敏锐地把握作业训练的着眼点,让学生由“学练”到“会练”至“巧练”,真正达到自主阅读的高度。
三、行之有成效,作业阅评宜多元
作业阅评标准宜多元。美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納提出智能共有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励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人际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力。”④教师应多方面认识理解学生,进而建立较为全面科学的阅评理论体系。
作业阅评主体宜多元。可教师阅评,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可学生阅评,自我阅评,相互阅评,小组阅评,分班阅评等。既能形成竞争的氛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营造协同合作的氛围,求同存异,多元互补。亦可为第三方──家长、学校和社会,聚合多方教育力量。
作业阅评形式宜多元。在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上,文字与符号相结合,分数与等第相融合,语言与行动相补充,统一性与个性化相辅助,传统方式与先进技术相协调,在阅评中,让学生夯实基础,张扬个性,愉快学习。
长期以来,作业诟病不断:题海战术的机械重复,过于单一的枯燥操练,缺乏合作与探讨精神的孤军奋战,不注重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的无层训练等。而“有效作业”牢牢立足于学生,教师训之有法有度,学生练之有序有效,较为科学地“平衡了”诸如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指导学法与传授知识间的基本矛盾,切实有效地实现了“使学生聪明起来”⑤的目标。
知行相伴,导练相宜。“有效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执着探索,深入实践,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葉,紹鈞,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