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心理磁场,创建“五感”班级
2018-10-14毛旭成杰张思司
毛旭 成杰 张思司
【摘 要】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为其建立一个有安全感、归属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主观幸福感的集体是保证学生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学习的基础。本文从团队心理安全感、心理契约、亲社会行为、合作竞争以及积极心理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五感”班级,逐渐形成稳定的班级心理磁场。
【关键词】心理磁场 “五感”班级 大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高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尤其是班级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学生,成了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各种班级管理的研究中,大多见于制度、文化、方法等,缺乏班级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讨论。只有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主观幸福感,即“五感”,让学生处于稳定的心理磁场中,他们才能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同时也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创造者。
一、安全感与团队心理安全
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班级,往往对他人和集体产生恐惧心理,原因在于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和人际风险。它会促使个体产生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需要与动机,从而建立人际信任和心理安全。在班级中,“他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是班级的绝大部分人,因此,我们可以从个人和团队两方面来建立心理安全感,但心理安全感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人和团队,而是交互的双方。
Kahn认为心理安全感反映了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和自我感知,是其自我形象、地位、职业生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进校之初是做好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的最佳时期,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放在新生教育的首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水平。
团队心理安全可以减轻个体对不确定性的关注,将精力和时间转向任务本身,或降低对他人反应的顾忌,从而推动学习行为或其他积极行为。[1]当个体处于高水平安全感状态下,并体验到他人安全时,就会增加其人际互动的频率。此时,将不同学习水平的个体分配在同一团队,组成一个“知识共享团队”,由这一团队经过商议、练习、修正等环节形成团队目标,从而聚合高团队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并不意味着舒适、毫无压力的环境,而是创造一种有较高确定性、可预知的安全心理体验。因此,个体和团队的既定目标既能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又能提高双方心理安全水平。
二、归属感与心理契约
马克思讲到: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起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而存在,它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班级是组成国家的一种单元形式,更是人际互動的重要场所,因而班级内部必然形成一定的契约。对于国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学校来讲,最好的契约就是法律、制度、条例等,而作为与学生学习、生活朝夕相对的同学或班级来说,最好的契约就是彼此的信任、默契、情谊等,即心理契约,它同样可以对班级管理、交往等加以规范,归属提升班级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期望,感在相当程度上能提高心理期望值,加强班级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班级的发展。
在班级中,知识共享团队活动的开展是归属感建立的重要环节,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要被赋予相应的职责,找到存在于集体的价值。将班级内部学生以知识共享团队为单位进行分组,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展班名、班歌、班训、班徽、微视频制作等一系列班级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反复体验知识共享团队内部的合作与外部的竞争关系,不断体验班级文化,并在班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体会到了丰富的情感,归属感才越强,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学生的归属感是在一定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形成的,这种形成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丰富和优化班级文化,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才能让其形成高品质归属感。班级标志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发挥着与班级规章制度同样的契约作用。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心理契约为手段,约束学生在班级中的随意行为,这样的约束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自我管理,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热爱和共鸣,以及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和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
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通过亲社会行为得以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道德品质,形成社会规范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在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级都发生一定的利益交换、保持关系中得失的平衡,而班级的责任与义务则期待学生去帮助他人。因此,责任感的培养必须坚持自我和他人共同成长的原则,从而产生帮助、分享、合作、关心、互助、奉献等亲社会行为。公益活动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体验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目前,公益事业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公益文化,并越发地深入人心,大学生无疑在公益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正接受着高等教育,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但面对较大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压力,公益活动成为了他们选择释放压力的行为方式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利用闲暇的时间参与到公益活动中,通过扶贫济困、支教支农、助残扶弱等社会实践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与服务对象近距离接触,体会别人的生活,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同时,在公益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服务他人、帮助弱者等行为,践行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在此过程中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学习、观察、分析、理解社会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重新认识我们原来所了解的社会,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五感”班级的建设过程中,责任感处于中间地位,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它通过实践的行为方式,增强了学生其余“四感”的主观体验,深化已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提升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主观幸福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竞争论
通过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班级心理磁场。在接下来的两个阶段中,我们要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充分激发班级的活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而合作与竞争就成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集体荣誉感是每一个组织的精神力量和核心价值观。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是推动集体荣誉感不断前进的动力,而竞争关系将加速推动其发展,进一步提升集体荣誉感。团队之间、团队与成员之间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之间,都会通过竞争为自身和团队争取荣誉,通过合作提升自身与团队的能力水平。而知识共享团队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团队内部的积极性,与其他团队的合作竞争也能够影响该团体内部的合作竞争程度。
竞争性的团体活动不仅可以调试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而竞赛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相互之间还存在合作关系,形成团队意识,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在合作与竞争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两者分离开,要让学生明白两者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
通过合作与竞争,弘扬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还会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投身集体事业的精神力量。合作竞争是班级发展的原动力,在相互的作用过程中,保持活力,促进提升。
五、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心理
班级是学生共同的“家”,是班级所有成员心灵依靠的港湾。在班级内部或外部人际互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现象,此时我们需要用发现、欣赏、赞美的眼光看待别人,发现自己和他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并作出新的解读,积极引导学生感受班级中的幸福元素。
幸福班级的建立需要从优美的教室环境与绿色的班级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来塑造,其关键在于有一个敢为人先、勇于担责的辅导员,辅导员是班级发展方向的掌舵者,只有方向明确,才能带领班级奔向幸福的彼岸。首先,教室环境重“形”,重在学生的直观感受。将班名、班歌、班训、班徽等悬挂张贴在教室内部,学生自己動手装扮教室,从视觉上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其作为班级QQ群、微信群的头像、封面,把班级微视频在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等重要团队活动中播放,时刻营造幸福氛围。其次,绿色的班级人际关系重“神”,重在学生的心灵体验。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熏陶班级绿色的人际交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温馨的师生情、同窗谊,创设和谐愉悦的成长氛围。辅导员的亲和力与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是打造幸福班级最好的“润滑剂”。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阶段性特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幸福班级打造的我们通过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百度贴吧等专栏,记录班级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形成“班级记忆库”,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五感”班级。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五感”班级建设的基础,安全感的形成是为了摆脱恐惧感;归属感的形成是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明确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的建立,赋予班级文化实践性,在行动中历练自己;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促使班级永葆活力,勇于挑战,不断进步。安全感、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环环紧扣,而主观幸福感是伴随“四感”逐渐上升的,最终使“五感”形成一个闭环。
优秀的班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索,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体验“五感”。让“五感”成为班级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让“五感班级”成为学生归宿,让学生在轻松、舒适、愉悦的班级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EDMONDSON A.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2]丁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人民论坛.2017,23.126-127.
[3]向杰,常广乐,陈阮灵.大学生集体荣誉感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21):160-161.
[4]毕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2,5(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