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8-10-13毛得兵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有效性

毛得兵

【摘 要】现在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师愈来愈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致力于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兴趣

【中圖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10-02

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学来说,初中是开始正规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所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应该积极地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已经学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实践,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新课改提出要提升初中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敏感性与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预设环节要留空间,要有宽容性和弹性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美地演示出来,这样会强迫学生成为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需要这样一种崭新的预设: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一种宽容偶然性与突发性、促成多样性与创造性的预设;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一句话,这样的预设是基于精彩生成的预设!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所在,关注所在。“性之所近”,力所能及。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并达到学习效果。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激励、唤醒、鼓舞”的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了解更多,生怕学生不懂而讲授过多,挤占了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获益较少,效率低下。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而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时代性、科学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三维”目标深入浅出地挖掘出来。如果教师不打破陈规,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错误地认为:教师是教书,学生是读书,教师只教课本知识,而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无法突破陈规达到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转换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摆脱“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陈旧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为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夯实基础。

四、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开拓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论素质。社会发展现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载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是其主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惟一科学的历史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理论,只有提高了基本理论,才能在教学中防止偏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倾向。同样,提高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增强学生的课堂认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作为一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在当前教学形势下,仅靠单一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了,知识的尽可能广博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处处留心学习,多读书报,不停地吸取知识的琼浆,必须多做读书笔记、多兼涉其他学科、多参加教研活动,不断参加继续教育,丰富课堂教学,接触名师、名校及最新的教育资讯,把握时代脉搏,熟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尤其关注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的时事资讯,要能让学生真正觉得道德与法治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师、学生与社会都逐渐重视起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的培养,但是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能力并不十分容易,这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与学生良好的配合才能实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地位,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从而较好的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元清.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优质教学的开展[J].读写算,2013(05).

[2]陈靖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J].科技展望,2011(16).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有效性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