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的生命意义

2018-10-13姚剑王尧董姗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生命教师教学

姚剑 王尧 董姗姗

【摘 要】教学是要用生命来探索的,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力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沟通。对教学生命意义的追求,乃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是个体生命潜能的充实与超越。

【关键词】教学;生命;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47-02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生命活动。正是因为教育人类在物种进化中才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自身生命不断超越的智慧和能力。[1]教学作为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教师通过智慧和劳动对另一生命价值的重构,而且是师生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体现了生命与生命的关怀、沟通与交融。

一、师生角色融合

传统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班级管理、心理疏导等多种角色。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品德。教师孜孜不倦育人,学生克己奉禮接受教育。师生之间往往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分。虽然一些教育家注意到这一问题,提出应把学生看作有感情、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倡导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并提出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角色定位。然而,学生的能动性也只能在教师的规定范围内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只能是不充分的,封闭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教师、教科书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通过主动出击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与信息,使他们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可能是一种学习的活动。但是,这种学习活动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师生模式,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

师生角色是一种相长相融,这为师生角色地位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与学生不应处于主客体分离的状态,也不应仅在教师主导下有限的发挥学生能动性。而且,从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现代教学早已走下神坛,走向世俗化。教师不再是神秘知识的拥有者与布道者,而是基于交流的普遍知识的分享者。师生之间应保持积极、平等对话与沟通,真正实现师生间的生命滋养。学生带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参与到课堂,在“教与学”“学与教”的融合中,重塑自身的生命与价值。教师“为人师”,但“不好为人师”,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给予,而是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在教的过程中同样体验到学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的生命体悟

教育能否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生命,取决于教育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然而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教育活动的中心似乎只是实证化和功利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2]科学与人文,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怎样加以融会贯通?怎样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使人文精神深入灵魂?

传统教学中,人们将教学内容视为教材或课程。教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确不可或缺,它浓缩了人类知识的精华,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概括和总结,最终以近于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呈现给学生,似乎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抵达知识圣殿。然而教材只是知识符号的逻辑化和体系化,只能充当寻求知识的“地图”或“向导”,而不能成为有关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也不能体现隐匿在知识背后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的创造精神。[2]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如果教师局限于教材,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也仅是自身灵魂的工程师,而不能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传统的课程观,被看作是教师在事先计划好的学科体系下,安排的教学活动。课程虽然超出了相对刻板的教材,但这种事先的安排却缺少灵活性。在这场特殊的生命活动中,面面俱到的计划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完全按计划实施很容易忽视学习者个人生活及其独有个性。

教学内容是教材与课程所具体体现的,但不能拘泥于此。除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计划性,还应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构建内容意义。教学内容不能外在于学习者,更不能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应走近生命,在学习者个体生命之中寻求教学内容的活力。因此教学的内容并非机械的,而应具有鲜明的个性。教材与课程所提供的信息、技能、态度、素质能否为学生接受,还须经过学习者的选择与剖析,并且加入学习者个人的体悟,融合已有经验,形成新的自我经验。

重视学习者的个人体悟,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生命价值。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思索、体会、升华的过程。静止的文字材料,经过教师的感知和智慧的表达,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个人体悟及经验。教师结合个人经历与情境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习者经过个人体悟将教学内容形成自我经验。这一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从文本输出到文本接收,而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生命价值都产生影响,从而教学内容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教学手段的生命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教育者公认的事实。艺术具有生命力,是生命的内在形式,是对生命的一种表达。艺术与生命的联结需要特定方式。在教学这门高深的技艺当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当属语言了。教学中的语言不仅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具有生命属性,具有改善生命的价值。[3]

对于教师,语言不仅是对知识的陈述,还代表了他自身的整个世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曾说过:“我的语言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界限。”教学语言是命题式语词与情感语态的融合,教师的语言生命也在于此。语言不是一味的灌输,语言运用不是强迫学习者被动接收,是通过语言使人主动摄取其中的涵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最重要之处在于能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因此语言具有生命对话的意义,教师的语言应从生命的角度关怀个体。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激情、隐喻、灵感、顿悟并不能全部依靠语言传递。如果教学仅仅依靠语言那就只能永远在生命表层徘徊,永远无法走进生命深处,永远无法获得有生命价值的内在自我经验。不仅如此,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加工的学习,还会破坏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生动性。学生的激情、创造力会因此而遭到扼杀。[3]所以语言不足以诠释全部世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但它们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一味依赖教学工具,教学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有融合教师的语言才能创造出教学的生命艺术。

总之,教育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与累积的过程,但从其内涵来看教育要使人成为人,就要体现一种对生命情态关照的过程,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生命”。

参考文献

[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

[3]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生命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