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模式诊断与改进

2018-10-13许旭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摘 要】本文立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及海洋强省建设背景下,通过对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诊断与改进,以期更好发展海南高职航海教育,培养海南本土高职类航海人才,助力海南海洋经济建设。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模式;诊断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26-02

一、引言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海南海洋经济建设是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南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但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相比其他沿海省份落后太多。发展海南高职航海教育,培养海南本土高职类航海人才,是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及海洋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从目前全国的航海教育来看,高职类航海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沿用本科航海教育模式,这是也高职航海教育近年来陷入止步不前甚至萎缩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的发展海南海洋经济,助力海南快速实现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提升海南航海类专业高职教育质量,培养海南本土高职类航海人才。

那么,海南的高职类航海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及海洋经济建设呢?本文从海南航海类专业教学模式入手,结合海南海洋经济建设需求,对当前教学模式作出诊断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海南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现状

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当前航运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航海类毕业生供过于求,全国航海院校招生形势严峻,竞争激烈,海南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生源数量持续下降。

我省的航海教育起步较晚,从1988年开始,海南大学以成教的形式断续的招錄过三届航海类学生后停办。2009年9月,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开始招收航海类学生,随后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也开始筹划航海类学生的招生。目前,海南只有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开设航海教育,但现行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大陆航海院校的复制品,也是按照国际和国内有关公约和法规培养远洋航海人才为主,少数沿海或当地就业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岗位需求。

三、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诊断

1.教学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同质化。

从全国各航海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多以培养合格的远洋高级船员为目标。由于海南航海教育起步较晚,办学模式、教学定位、培养目标基本复制大连、上海、山东等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总是鼓励他们从事远洋工作。但目前海南航海教育质量与内陆同类学校相比较弱,毕业生的竞争力稍显不足。特别是在当前航运不景气的环境下,远洋航海人才供过于求,竞争激烈,难以获得职位晋升的机会;而内河、沿海及省内一些游艇、景区旅游船、轮渡船舶等则航海人才短缺。从对近几年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优秀毕业生的跟踪情况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愿再从事远洋工作而转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晋升慢,许多通过适任考试的毕业生在船上工作了近三年尚未晋升为驾驶员;二是无法忍受长期远离陆地的生活导致难以坚持。防止优秀毕业生流失就是对本专业最好的宣传,被学生及社会认可才能保持持续的生源,海南高职航海教育才能得以生存。准确定位,避免同质化,形成特色培养模式是海南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教学势在必行的选择。

2.缺乏校园航海文化建设和航海职业精神培养。

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漫长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航海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它包括海上航运、海上贸易、海上捕捞、海上军事活动以及航海意识和政策、航海科学技术、航海精神、航海宗教民俗、航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航海文化是航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海员进行热爱海洋、热爱航海事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海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2]。由于航海类专业学生必须通过海事局规定的适任考试才能上船工作的原因,目前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的重心主要放在提高考证通过率上。而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真正时间只有两年,时间短课程多,从一入学开始,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便用于专业理论学习、刷题库和实训技能练习,在教学中教师也极少对学生宣扬航海文化。设有航海类专业的两所海南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核心专业并非航海专业,学校不愿意在校园航海文化建设上过多投入人力和财力,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得到航海文化熏陶。

航海类专业是一类特色专业,在我国具有百年历史[3]。为适应船舶特色工作任务和环境,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要求船员必须具备航海职业精神。其内涵可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及开放包容精神等。毋庸置疑,良好的航海职业精神有助于航海类专业学生规划自己将来的航海职业生涯,也是他们坚守航海职业的强劲精神动力[4]。但目前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中鲜有开设相关课程,专门的航海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3.软硬件设备不够完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由于航海教育的特殊性,国际公约及我国海事局的规定,航海类专业必须配备相关的航海设备[5]。但是航海设备、航海模拟器价格昂贵,教育经费短缺,航海设备不足成为国内多数航海院校航海教育存在的主要短板[6]。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举办者投入和学杂费收入,经费有限,难以大量购买先进的航海仪器设备,多以二手器材为主。目前在教学中多使用较为陈旧的设备,甚至有些设备是直接从报废的船舶上卸下的。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人数多,在实践操作中人均练习时间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加上受航运不景气报考航海类专业生源数量持续下降的影响,航海设备维护经费随之减少,软硬件迟迟得不到更新。上述因素严重制约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给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

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是航海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具有高职称并持有管理级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学任务由青年教师承担。青年教师海上资历浅,航海经验不足,脱离船上实际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对船上最新设备及业务的了解。目前海南两所学校均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来消除青年教师上船学习提升的后顾之虑,且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到航运企业挂职锻炼以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导致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无法熟练给学生讲解航海上最新的技术及较前沿的航海信息。

四、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1.找准定位,确定特色培养。

(1)定位建设海洋强省,服务本土海洋经济。

海洋强国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我们的中国梦。将海南建设成海洋强省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所以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的定位应该是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角度出发创建服务于本土经济,助力本土经济转型升级的教育模式。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对海洋经济的定义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其中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娱乐业等。海南三沙市及周边海域旅游业的开发将需要投入大量海上交通运输船船,如游艇、客船、补给船等,可以预见,海南会急需一批熟悉海南海域情况、业务精湛、综合素质高的船舶高级驾驶员和轮机员。随着海洋经济的深入开发,海南旅游景区的游船、琼州海峡的渡轮等也需要更新补充高级船员。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应立足于培养适应本土环境,符合本土经济需求,具有本土特色的航海类人才。

(2)确定特色培养模式。

目前海南航海教育一直沿用远洋人才培养模式,没能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与上述定位不符,而且培养模式也是航海类院校核心竞争的关键之一。没有特色的培养模式难以吸引到更多生源。如何确定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可从海南本土海洋文化入手,结合海南海洋经济建设需求,创建具有海南本土特色授课方式。比如,结合海南渔船作业习俗,讲授海南海域船舶操纵避碰技巧的教学模式。海南海域有很多渔船是以子母船方式进行捕鱼作业,当船舶在航行中发现母船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其周边可能有子船存在,而雷达无法捕捉到,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避让更安全?在教学中注入更多海南本土元素,吸引学生探索海南海洋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多愿意扎根海南,投身海南海洋经济建设的航海人才。

2.宣扬航海文化,营造航海氛围,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海洋强国的核心是航海强国。纵观历史,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都是曾经的航海强国,这些国家均是以航海起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迅速发展壮大。在今天,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大多拥有完善的航海系统,如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目前,我们缺乏航海氛围,航海文化严重缺失,对海洋文明的了解甚少。大多数人对航海的了解仅限于电影、电视剧等载体,并且存在许多误解。如何营造航海氛围,宣扬航海文化,是建设航海强国的关键一步。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航海文化基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宣扬海洋文化。航海文化基地包括以下项目:

(1)航海文化展览馆。展示船舶模型、船舶图片、学生作品、传统航海工具,如木质舵轮、滑车、六分仪、信号旗、莫尔斯码收发机等等,还可收集具有海南本土海洋特色的物品,通过生动又有创意的形式介绍中国的航海文化。可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展览馆及解说等。

(2)组织学生开展航海沙龙、创意航海、探索海洋等活动,让更多人体验到航海的魅力,培养学生航海职业精神。活动内容包括水手工艺展示,像如何打绳结、插钢丝、撇缆等,打绳结不仅是种技能更是种艺术,值得展示,更能体现航海文化。还有专业技能的展示,如海图作业,导航仪器的使用,团队协作完成靠离泊操作,应急处理技巧与方法,消防演练等。通过活动的方式,让更多人真切感到什么是航海,从中对航海文化有更多了解,从而激发更多人探索海洋,投身航海的欲望。

(3)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合作,免费向社会开放航海实验室,欢迎参观学习,推广传播航海文化。参观学习期间,由老师指导专业学生作为观导及讲解航海文化,演习船舶操纵等。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3.促进办学经费投入多元化,提升教学质量。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可有效改善教学条件保障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教学质量。

航海类专业教学经费可通过多渠道来筹集。一是校企合作办学。省内航运企业身处一带一路及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线,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可采用企业招人后送往院校培训或企业与入学新生签订协议形成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进行合作办学,并由企业投入一定的教学经费。这样既可以使人才找到合适的岗位,增加学生对航运业的认识,使学生把握自己所适合的船型及工作方向,并对未来的航运职业生涯有更准确的规划;又能为战略的推进提供很强的人才支撑,使企业获得最具价值的人力资源。二是社会集资办学。集资办学是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突出航海教育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本省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海南高职航海教育,吸引更多资金融入到航海办学。三是增加社会服务收入。院校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获取收入支援办学经费。比如举办社会船员知识更新培训班、职务晋升培训班、进修班;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5]。

4.完善航海教师发展机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海南高职航海院校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老师考取职务晋升资格证书,定期安排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上船任职,保证教师船员适任证书持续有效。拓展教师知识面,提升教师专业實践能力,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聘请航海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船长、轮机长担任专、兼职教师,完善教师队伍结构[7]。

五、结语

航海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行业特色,发展必须与时代及国家战略相适应[5]。在一带一路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战略下,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模式如何诊断与改进,以期摸索出符合本土海洋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给海南航海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海南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只有尽快改革才能对自贸港建设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祖温.弘扬航海文化建设航海强国[S].岭南大讲坛,2007.10.

[2]关业伟.航海院校航海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4.03.

[3]姚文兵,王庆名,强建中,等.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和职业现状调查[J].航海教育研究,2017.01.

[4]马晓波,王东维,戴冉.航海类院校航海职业精神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船海工程,2016.12.

[5]赵桃李,瞿群臻.一带一路战略中航海教育开放研究[J].教育研究,2016.07.

[6]何琳.航海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8.

[7]刘芸,阚平.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构性困境与机制创新[J].继续教育,2013.11.

作者简介:许旭明,男,籍贯海南,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航海学教学、船舶结构与货运。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HKJG2017-06。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