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与研究
2018-10-13朱馨雅申红
朱馨雅 申红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的哲学思维系统,研究英汉电影名的各自命名特点和翻译策略,实现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翻译实践活动的研究,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对比;电影名称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244-02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和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占据世界语言交流的重要地位。把翻译与对比结合,将英语和汉语从哲学思维系统这一方面进行对比并结合英汉电影名翻译的实践,不仅视角新颖,方法得当,而且更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英汉差异,从而指导以后的翻译实践和日常交际!
二、英汉哲学思维系统对比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活动来进行转化和外显的,因而从英汉哲学思维系统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促进英汉两种语言的贴切自然的翻译转换。第一,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自然经济使得先民们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意识。而英美等西方英语国家则以海洋经济为主,这种开放型的海洋地理环境促使他们朝着人与自然的对立方向转化,把人与自然相互割裂。回顾历史,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损俱损。西医则把人体视为各零件的组合,采用以点对点的局部诊疗方法进行救治。中西医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治病思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国人的以整体为主的综合性思维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以个体为主的分析性思维。第二,直觉性思维和实证性思维:直觉性思维讲究顿悟、灵感和感性认识,实证性思维讲究分析、推理和理性认识。古代社会,中国先民注重实践经验,较少关注理论分析,因而偏向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注重理论知识,重视分析,重视实证,主张通过对大量的实证进行分析得出科学客观、合理可行的认识。第三,形象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直观形象的表象来描摹所见之物,结合主观感受和情感用图画等具体的形式再现客观事物。逻辑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是一个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应实践问题的过程。汉字是中国人形象性思维的杰出代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注重逻辑性思维,这一点充分表现在英语词语的功能性上。
三、英汉对比研究下的电影名翻译
当前,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电影发展蒸蒸日上。电影名称作为电影之眼,往往夺人眼目,却又寓意深远,从英汉对比研究下的电影名翻譯入手,探讨从2010年至2017年这八年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中国金鸡百花奖最佳导演的电影(表一),这些中西电影文化的经典之作英汉电影名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1.英汉电影名特点。第一,从命名思维方面看,英语电影倾向于以点带面,用电影中的一种关键元素命名,例如:电影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人公、主要事件、背景环境和电影主题,这种命名思维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产生商业效应,而且体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维,用影片中的单一元素来映射整部电影的思想和主旨。如(表一)所示,201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The Hurt Locker以拆弹任务的一句内部行话为名,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周围环境危机四伏,暗波涌动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然而,与英语电影不同的是,汉语电影通常用概括性的手法来命名电影,观众们通过电影名称就可了解影片的主要故事情景或者主题思想,这一特点与中国人综合型思维一致,运用全面整体而非片面隔离的手法来达到一眼吸引观影者的目的,简单明了。如(表一)所示,2011年《爱在廊桥》讲述了一代北路戏艺人对北路戏艺术的执着坚守和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以此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纯朴爱情的坚守,将电影主题直截了当,从而引起观众的深思和共鸣。第二,从命名语言上看,英语电影注重以名词、形容词命名,多以单词、名词短语的形式,词数为一个词的较多,至多四个词。这一特点直接表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受逻辑型思维方式的影响,词性分明,语法严谨,标题紧凑,依照电影名称的功能性来凸显其重要意义。从(表一)可见,例如:2012年The Artists、2013年Argo、2015年Birdman、2016年Spotlight和2017年Moonlight这五部影片的名称均是单一名词;2010年The Hurt Locker、2011年The Kings Speech和2014年的12 Years a Slave这三部影片都是名词短语的形式,字数不超过四个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汉语电影喜以动词命名,多以短语形式,词数为四字词语较多,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较多字数,同时采用否定句的手法,中国人重直觉、重形象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汉语电影命名形式,这一特色使观众印象深刻,观影兴趣陡增。从(表一)可见,2010年《非诚勿扰》和2017年《我不是潘金莲》这两部电影使用了否定词“非”和“不”,引人疑惑;2011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这四部电影中的动词“爱”、“致”、“智取”和“寻”字都体现了中国人以动统领全篇的生动形象之感,而且除短语外,句子形式的影名已出现。
2.英汉电影名翻译策略。英汉电影名称的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亦有规律可循。英汉影名翻译过程中同样出现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只是有所区别,具体变现为异化的翻译策略较多使用在英语影名的汉译,而归化的翻译策略较多使用在汉语影名的英译。异化,即保留异国情调,将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呈现给本国民众。鉴于英汉文化共性的存在,直译和音译的方法常常被使用。在(表一)中201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Birdman直译为《鸟人》;音译如2017年热门电影Dunkirk音译为《敦刻尔克》。此外,中国人重综合、重形象的思维对电影名称汉译产生影响,如:Argo译为五个字的《逃离德兰黑》,这使简明单一的英语电影名称汉译时会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字数也会相应增加。归化。即异国特色本土化,将异国独有的意象转化为本国相同意义的另一意象。正是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和个性,意译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中,意译是将源语的深层含义间接转化为合适的目标语,同时也会将中国的特色意象转化为异国文化符号,如2017年中国金鸡百花奖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影名中的“潘金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兰陵笑笑生笔下一个相对贬义的反面女性角色,英译过程中引入了”Madame Bovary”,减少了文化差异的阻碍,使电影观众能一目了然而不是满腹疑惑。而且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偏重分析型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特点,汉语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翻译成简短的名短语形式So Young。综上而言,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的指导下,通过采取直译、音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使得英汉电影名称的翻译兼具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
四、 结语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成为大众娱乐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无疑成为中西文化融合与碰撞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以此为基础研究电影名的翻译,收获颇丰,既得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宏观层面上的认识,又研究出微观层面上的具体翻译方法,从而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Abstract:The passag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ilms titles based on the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aspect of thinking system in order to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s.
Key words: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Film Titl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