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及培养策略
2018-10-13徐晶晶
徐晶晶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是指在与教师、父母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初中生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情感,并产生相同情绪情感体验的能力。该共情能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它存在着差异性、准确性和共通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初中生交往能力的核心。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建议教育者采用教师-家长培养策略和同伴交往策略对青少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初中阶段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业的提升,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共情;交往;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198-02
一、初中阶段学生共情能力的内涵
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是指在与教师、父母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初中生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情感,并产生相同情绪情感体验的能力。该共情能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是初中生交往能力的核心。初中生交往的主要类别有师生交往,父母交往和同伴交往。因此在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师生共情能力、父母共情能力和同伴共情能力的培养。其中,师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认知能力的支持系统;父母共情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生活体验和社会适应的支持系统;同伴共情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支持系统。共情能力作为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的支持系统,伴随着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具体而言,初中生共情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准确性和共通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初中阶段是人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系统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心理系统的成长速度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认知速度、认知范围、情绪发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比如初中生在和教师或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独立意识强,叛逆或不好沟通的现象。承認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差异性是培养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客观基础。
其次,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存在准确性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情绪情感非常丰富,能迅速体验和预测交往对象的情绪情感并产生相应的反应。Hogan等认为,共情能力是准确推断他人特定想法和感受的能力[1]。Ickes认为共情准确性是推断他人特定想法和感受的能力[2]。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准确性是初中生共情能力培养是否有效的关键。
再次,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存在共通性的特点。共情能力作为交往的核心能力,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三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认知是共情能力的前提,是辨别情绪,采择观点的能力;态度是对对方情绪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体验;行为则是共情发生后情绪的外在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和非语言(动作)表现。只有这三个方面达到一致或共通,才能形成共情能力。然而,初中生的共情能力经常出现三者分离的现象,三者分离是一种虚假共情。
二、初中阶段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初中生的共情能力是学业成绩重要的支持系统。人的成才需要操作系统和支持系统,操作系统是以智力为基础,支持系统则以情绪情感为核心。学习是因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持久的变化过程,学习是操作系统和支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初中阶段,共情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十分显著。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接受因素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同伴积极关系对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师生关系中亲密性和冲突性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具有较强的预测力[3]。反之,良好的学业成绩对于初中生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显著的相关性。
其次,初中生的共情能力是初中生人格发展的关键和基石。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未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初中生生理迅速成熟和心理幼稚之间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人际交往中共情能力欠缺。表现在对自己的惯常方式中出现的偏差有:自我意识强烈,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对他人的惯常方式中出现的偏差有:求全责备,两极思维,人际交往缺少界限,好江湖道义等等;对集体的惯常方式中出现的偏差有:道德感和理智感缺失;对社会的惯常方式中出现的偏差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在初中阶段,通过共情能力的培养,能有效避免上述极端性格形成。而对初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再次,初中生的共情能力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前提。教育要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社会。当今社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变得复杂多样,生产组合要素和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分配方式更加多样化。初中生对社会的共情能力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创新能力,而处在巨大变化中的社会对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适应未来的社会必须培养初中生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只有通过共情能力的培养,消解负向情绪,抵制不良诱惑,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才能科学有效地促进初中生成长和成才。
初中生共情能力对于初中生学业成绩、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影响着初中学生是非观念、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的形成。未来社会既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更需要理想远大、心境开阔、具有创新品质和敢于竞争的劳动者。初中学生只有提升共情能力才能担当未来社会的建设任务。
三、初中阶段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策略
首先,教师-父母的培养策略深刻影响着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发生发展。作为老师和父母要坚持平等民主,去“自我中心”的观点。教师-父母的共情就是指老师和家长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知学生的情绪情感并分享学生的经验。教师和父母要坚决摒弃传统的主客体之间的教育关系,即以教师-父母为中心,将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控制欲望强烈,这样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正确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感受学生的情绪情感,分享学生不成熟的经验,理解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建立主体间民主的教育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能力,作为父母和教师,还应该保持教育敏感性,抓住教育时机,形成教育机制。作为父母和教师,要善于感知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培养自身教育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即教师和父母要能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及时有效沟通解决。具体而言,初中生经常产生情绪变化,教师和父母要允许并理解学生各类情感的存在,特别是负向情绪;面对学生的困惑、问题和缺点,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信任、理解和包容。在学生接纳的前提下,初中学生和教师-家长才可能出现共情。初步共情后,家长和教师不要评价事物的对错而是积极分享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然后给学生提出善意的建议,引导学生正确做事,正确做人。
其次,同伴交往中共情能力的培养策略。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共情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同伴交往中,角色互换策略对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角色是任何人交往特定社会结构形成的社会地位,对角色的认同就意味着对角色背后规则的理解。角色互换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对方进行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是初中生共情水平理性化的过程。
除了平等民主,去“自我中心”的策略和角色互换策略,对于初中生而言,还可以采取感统训练策略、情境讨论策略和叙事策略等。只有尊重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理解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有针对性提升初中生的共情能力,才能使初中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Hogan R.Development of an Empathy Scal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Hnlnov,1969,11(33):307-310.
[2]Goldman A I.Eth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J].Ethics,103,337-36.
[3]刘志军,陈会昌.初中生主要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