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8-10-13范存辉张哨楠范翔宇陈伟
范存辉 张哨楠 范翔宇 陈伟
摘要:《地质认识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養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课程。笔者对目前我校《地质认识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不足进行分析,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标准,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新途径和新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实践教学;地质认识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137-02
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最完整、权威性最高、国际化程度最广的国际工程互认协议是《华盛顿协议》,它是关于国际本科工程学历资格认证的协议。我国从2006年开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并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第18个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开始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西南石油大学的主干特色专业,工程实践性极强,尤其野外地质实习对于培养资源勘查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也是培养学生野外工作技能和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
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实习地点一般在峨眉山或者旺苍米仓山。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限于实习基地条件、实习实践及学生人数、实习经费、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我校地质认识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环节上的不足,与工程认证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本文针对《地质认识实习》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应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一、《地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1.教学形式枯燥,不利于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的开展普遍是带队老师集中讲授和示范,学生记录和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强化指导;当天野外任务结束之后,学生整理资料和绘制图件;实习结束之后教师统一讲解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规范书写报告;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也依赖于学生笔记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批量教学,教学效率高,针对性强;不利的方面是,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而且也束缚了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力,导致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地质现象的理解停留在教师讲解的描述阶段,未能将学生地质理论基础的教学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空间有限。
2.教学内容固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限于野外实习条件,长期以来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场地和所观察的地质现象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选择和增加新的实习剖面难以实现。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实习剖面的内容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全部讲解完毕,同一剖面上基本无新增和新拓展的实习内容。这种情况下,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教学主体意识缺失。该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野外观察能力的培养,导致师生之间缺少相互交流和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环节的强化[2,3]。
3.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习效果和能力达成的评价。《地质认识实习》成绩评定方式多以实习报告和野外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且野外实习报告所占成绩比重在80%左右。由于实习核心内容高度一致,报告格式及要求较为统一,学生报告内容千篇一律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的实习报告在考核评价时难以准确把握,往往表面较为规范的报告如字迹工整、图件整洁等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评价,实习的考核形式和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真实的实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二、资源勘查工程《地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首先是发挥教授在一线教学治学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成长,比如在实习前在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带领下开展实习带队教师的野外集体备课,统一对实习内容进行讨论和修订,地层、古生物、构造及岩石学等方向的教师,针对同一个剖面分别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修订,剔除老旧的知识点,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加强知识点在工程应用方面的拓展和挖掘。其次,不断创新野外地质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采用引导提问和师生相互探讨的方式;根据实际野外地质情况积极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教师和各学生之间就具体问题展开探讨,教师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加深对地质基本理论的深刻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开辟新的实习剖面和实习内容也不失为拓展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我校在近两年的峨眉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已经尝试性地开辟了峨眉川主剖面荷叶湾煤矿三叠系剖面和农夫山泉峨眉山水源地实习剖面,拓展岩石地层和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资源调查、水资源保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2.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加强。改变以往学生单独学习,各自为战的固有学习方式,既要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又要加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对地质现象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老师启发性地提示重点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之后学生独立观察与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得到一致的结果后,老师再进行逐一的引导和启发讲解,做到提问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实习期间的一切活动都以小组为单元开展,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前提下,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掌握团队合作的技巧,高效完成野外地质实习工作,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在实习期间,各组老师都要将第二天的实习路线、实习内容及要求告知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协商讨论,野外实习任务的进行过程中,逐渐偏重于以学生观察和讨论为主,老师重点讲解为辅的模式,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与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
3.成绩评定指标体系的完善。建立科学而灵活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实习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从而真正提升学习、教学效果。实习成绩的评定应从实习整个环节上进行过程考评。在实习平时成绩方面应该结合学生实习期间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主动交流讨论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尝试引入根据小组整体完成实习任务的效果和小组组员互评的方式考核平时成绩。
在实习报告编写方面,改革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和考核方式,将实习报告的编写与地质学的知识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比如除统一要求的实习报告内容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系统深入的观察思考,编写专题报告,并将专题报告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告既有共性,又体现出各自的差异性,将知识的学习和个人兴趣相结合,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开展考察研究,共同探索,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改革,建立一套学生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效果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不仅对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同时也使得《地质认识实习》这一实践环节更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要求。
三、结论
工程教育认证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总结了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对于促进和推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全面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刚,秦坤,陈江平,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遥感应用综合实习”课程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220-224.
[2]张云峰,袁红旗.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山东工业技术,2017,(20):272.
[3]柳妮,孙新铭,樊宏伟,王满.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7,4(4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