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思路研究

2018-10-13胡克春远翠平

青年时代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

胡克春 远翠平

摘 要: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发生变化,认真研究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是高校思政课的应尽职责。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有效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是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知识获得感的重要手段,也是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建设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中宣部、教育部曾联合发文指出,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实践环节。2015年教育部也曾发文强调,实践教学要覆盖全体学生,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一、新时期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期大学成长特点的需要

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以“95”后为主体,“00”后也进入了大学校园,这批新生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衣食无忧,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中。自媒体的发达,使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前几代人有着根本性变化,大量的碎片化的、多元的知识文化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思想活跃,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强烈,同时他们对未来走向社会、对工作、对生活充满着困惑,甚至有畏惧。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他们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既有激情同时又倦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明显,纾解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思政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洞无物的。

(二)解决新时期思政课教学因时而进的需要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当前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因事而化,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也难以解答学生对社会上一些问题认知的困惑。思政课需要因时而进,认真研究大学成长发展的特点,以及对知识需求和期待深层次原因,着力提高思政教學的质量和水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综合平衡,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让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认识理解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三)新时期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

大学的根本职责在于培养人才,在于立德树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应该在大学的学习中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青年,思政课是教育大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重要课程,也即立德树人。 所谓“立德”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所谓“树人”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功能虽有变化,但是培养高道德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功能并未改变,中外大学概莫如此。“知行合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思政实践教学就是要为此目标而努力,让大学生既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效性得以彰显。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窄

思政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进而把理论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的矛盾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由于师资、教学时间、教学计划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所能够做到基本都是参观具有革命意义的纪念场馆,或者是组织专家学者进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也不能做到全部开设思政课的班级学生都参与。二是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利用较长的时间带着课题,深入社区厂矿农村进行访谈调研。然而实际情况是,要做到全部学生参与,根本无法实现,各高校也无法做到。由于现实情况的制约,思政实践教学无法解决覆盖面的矛盾问题,这样思政实践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

(二)党团活动与思政实践教学脱节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职责,真正落实思政教育“进头脑”效果。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显然达不到党团组织活动与思政实践教学无缝对接。党团组织在平时开展的活动及寒暑假开展的实践活动都是各自出题各自解答,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追求新闻报道效果,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对于活动能否起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概不思考。比如在校内开展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在校外开展的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彼此毫无关联,即使活动开展前有所沟通,也没有起到资源有效利用形成合力的效果,党团组织的优势和思政课教师的优势都难以体现,甚至彼此消解了对方活动的效果,这既不符合大思政的建设的要求,更难起到思政实践教学育人的作用。

(三)思政实践教学管理规程不完善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从实际开展情况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也取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毋庸讳言,很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形式大于内容”、“书面多于实际”,真正能够做到综合考虑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并落实在机制运行、制度保障、目标管理、过程指导、结果考核的少之又少。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可度都很高,认为是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面临挑战的针对性路径,但对实际开展的思政实践教学满意度却很低。思政实践环节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如教育主管者的思想认识问题、教学活动的经费保障问题和安全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水平问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实践环节教学考核评估问题,等等。根本原因,主要还是高校对于思政实践教学没有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规程。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思路

(一)多措并举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课来加深学生对国家形势政策及党的大政方针的领会和体悟,达到由“理论——实践——思想”的转化。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入脑、入心、真信的效果,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将地域红色教育资源纳入实践教学设计,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用重要节庆日,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课堂加强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参观、讨论、交流、演讲等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增强实践教学现场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实现实践教学设计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覆盖,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调研和考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三是积极搭建校地公益交流互助平台,将实践教学计划纳入公益实践活动,如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组织学生为地方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所提供公益服务,以此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公益奉献意识。

(二)以“生活教育”理念推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建构

教育融入生活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适应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特点积极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整合校园生活服务教育資源和平台,将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融入校园公益服务中去,提高学生自我服务、服务集体的意识;二是将思政理论学习与党团教育结合起来,以党团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思想教育,积极构建党群和群团服务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生活服务意识;三是挖掘地方革命、先锋人物资源,建立革命人物、先进人物档案,通过定期举办报告会、公益服务活动、宣讲会等方式加强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先锋模范教育,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服务校内外困难党员群众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思政实践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的原则规定,是指导实践教学的纲领,是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性文件。

其次是制定实践教学培训辅导办法。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理论储备少,实践经验缺乏,要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活动开始前进行培训辅导就极为重要。培训辅导需要有针对性,要起到指导学生实践的目的,这就需要制定可操作性,明了易懂易掌握的培训辅导办法。

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管控办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都是在暑假期间进行,大批量的学生确定选题后在漫长的假期是否真正的在进行实践是不能进行掌控的。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过程管控办法,对实践活动进行动态管理,确保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整个实践教学来说非常关键。

最后要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思政实践教学考核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教学总结的前提,考核也关系到学生实践课成绩,教师和学生都尤为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既能调动激发学生参与并认真对待实践教学,也能融洽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刘云山讲话,王岐山.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郗戈.如何化解思政课教学的三对矛盾[N]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21日.

[3]宿月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具象化.全程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31.

[4]熊杰 曹熠婕 欧阳桂莲.厦大:上好思政"实践"课[N]中国教育报,2017年.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