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及其对等理论述评
2018-10-13赵红
赵红
摘 要:奈达是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其功能对等理论在中西方翻译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对其翻译理论的错误认识:或将动态对等等同为功能对等;或将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对立起来等;或对其理论评价偏颇。笔者通过历时学习,深入分析西方对等理论的推演,深入了解奈达对等理论的推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形成对奈达及其对等理论的评价与认识。
关键词:对等理论推演;功能对等;翻译思想
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为译界所熟知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然而,笔者在阅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对奈达翻译理论的错误认识,其中包括:将动态对等等同于功能对等,认为动态对等就是功能对等;认为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是相对立的关系;对奈达的评价有失偏颇等。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评价奈达及其对等理论,笔者分别通过历时学习,学习了西方对等理论和奈达对等理论的推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西方对等理论推演分析
通过梳理西方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笔者形成了以下认识:
第一,对等提法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从宗教翻译之初的忠实初见端倪和西塞罗的“称”形象表述,再到50年代的“对等”。
第二,对等翻译思想从仅有的语言层面的经验论发展到开始以语言学、符号学等基础的对等科学理论。
第三,为实现对等,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经历从机械到灵活的转变,翻译方法从经历从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意译兼顾方法。
第四,对等的范围日益扩大,从形式深入到内容、意义、风格、文体、读者感受等方面。
对等翻译理论取得一定发展,但依然囿于传统思路,停留在传统经验总结,缺少系统的语言学基础等。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推演
(一)形式对等
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引介两个概念,“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他对形式对等的意译做出如下解释:“It is basically source-oriented…designed to reveal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message”。形式对等关注原语形式和内容;翻译时以原文为主导,而非译文为主导;形式与所反映的内容和承载的信息一致时,翻译可采用形式对等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二)动态对等
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对“动态对等”翻译定义如下: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s defined as “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language” in term of the degree to which “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动态对等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以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与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动态对等翻译是基于翻译交际论之上的翻译。在这一定义中,“贴近”是从意义角度而言的;“自然”是从译文的表达角度而言的;“对等”是前面两者结合起来儿成的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时兼顾意义和文体的;除信息以外,将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反应纳入对等范畴,产生 “动态”的过程和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动态对等翻译有别于“自由译”。动态对等的信息仍然是原文的信息,而非其他信息。
(三)功能对等
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将“动态对等”改称为“功能对等”。他在书中明确解释了这一名称改变的原因:“动态对等”常常引起误解,导致许多《圣经》译者无意中严重违反了其指导原则,采用“功能对等”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在功能对等中,奈达进一步界定“信息”,明确表示信息既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
三、分析和评述
纵观西方对等理论的发展和奈达的对等理论的推演,可发现奈达无论是作为一名基督徒还是翻译理论家,都取得杰出的成就。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笔者经过分析比较,笔者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有了如下认识。
第一,他继承西方的对等传统,并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丰富和发展对等翻译理论,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对等理论迈向科学。
在宗教信仰、继承传统和语言知识的共同作用下,奈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对等理论,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实现对等理论由微观语言领域到宏观社会文化的转变,因此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从单纯的语言活动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包括语言、文化与社会因素。二是,由传统的经验到厚实的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的转变。传统的理论仅以经验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提及翻译时应该考虑在内的因素,但奈达可贵指出在于不仅一应俱全地囊括在内,而且为其找到科学的依据,从语言学、信息论和社会符号学等角度分析研究,这样就帮助译者更加深入透彻地明白为何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从根本上解决译者的疑惑,并加深译者对翻译和对等理论的认识。
纵观总体的对等理论和奈达个人对等理论的推演,可发现,奈达理论始终都是以对等为主线,在翻译实践问题的驱使下,通过解决问题,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来不断推进对翻译的认识并形成翻译理论。具体说来,奈达的对等理论经历形式对等到动态对等再到功能对等。动态对等解决当采用译语形式与源语内容存之间在差异并无法传递源语信息时,应首先注重语义,然后采用动态对等,结合文体和语义选择,比较选择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此外,奈达将两组对应放在翻译需要考虑的因素内,要求将两组对应的反映做横向比较,即原文和源语读者反映和译文和译文读者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这样看似静态的活动的确具有交际的动态特点。奈达承认语言差异,但他认为语言文化虽异,却具有相似的功能,因此借助文化和语言学知识生成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活动上升到文化和社會领域,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变为自上而下的功能对等,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并翻译步骤作为具体指导,翻译因此迈向科学,翻译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得到进一步认识和重视。
传统的翻译以经验为主,并没有上升到理论,而奈达的对等理论不仅丰富了对等的内容,包括:形式、内容、语义、信息、文体、读者反映、修辞等,而且以语言学、通讯论、信息论、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形成相应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通过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进一步提升理论。除此之外,传统的理论停留在经验层次,不具有推广性,而奈达的理论实质性的翻译活动富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奈达书写西方对等论的新篇章,开创翻译研究的新方向。
第二,奈达的研究精神非常值得效仿。奈达学术成果显著而丰富。其学习经历、学术成果、工作经历会发现,他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体现他本人思维活跃和不囿于成见的特征,理论因此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得以推陈出新。他一生孜孜不倦,在组织《圣经》翻译工作的同时,写出诸多学术著作和论文,学术研究不断向纵深和系统化方向发展。
当然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尽管他将翻译上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并且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翻译,但他是为翻译而研究翻译,没有考虑到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同时没有将功能与语篇结合并进行分类。赖斯的文本功能理论和诺德的目的填补这样的理论空白。
四、结语
通过梳理西方对等理论的历史和奈达对等理论的推演史,借助历时研究,可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奈达对等理论在整个对等论长河中的位置,深入了解一个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而形成对理论的深入认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牛云平.西塞罗的称---西方等值论译论文化探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4]蒋林.西方等值翻译论述评.中国科技翻译.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