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2018-10-13乔尚
乔尚
摘 要: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以“童年”为考察对象,探寻了其在印刷术、电报、电视在内的媒介变迁史中消逝的历程。进入 21 世纪,“童年”消逝的危机意识被日渐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的内涵,重新面向这一思想所内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童年文化乃至现代文化的命运。本文通过介绍尼尔波兹曼写的《童年的消逝》梳理了童年的诞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结合相关例子,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儿童;媒介;消逝
一、关于《童年的消逝》
(一)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最为著名。2003年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二)本书简介
《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它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的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成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是一本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示书。本书共分两部分,分别是“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产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媒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1.教育。作者指出,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虽然在希腊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希腊文学作提及儿童的部分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希腊人对儿童这个名词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对教育的热心使得儿童这个角色具有了一点特殊色彩。而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它提出了童年定义的部分含义。他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概念联系起来,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在中世纪,由于社会条件,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就让当时的很多成人不能對儿童投入过多的感情。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导致了中世纪童年不存在。
2.阅读能力。在印刷时代,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有读写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正如书中所说“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童年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然而电视等媒介出现后,虽然人们在电视上听的到语言,虽然语言有时也确实重要,但是图画在主宰观众的意识,传播才是最关键的意思。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是在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也大会去听电视。
3.羞耻心。早在罗马时代,古罗马的修辞学家昆体良就写过一篇出色的探讨教育的文章,他谴责同辈们在罗马贵族儿童面前所表现的无耻行为。同时,他还说,羞耻的概念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义,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耻心。但是,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论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1]。印刷赋予了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但是,印刷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家长和学校仍可以通过控制儿童所读的内容来保持这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直到现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还是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后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我们分阶段向他们揭示成人的秘密(如性秘密),至“性启蒙”为结束。但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它使家长没法监督和控制孩子来获取信息。因为电视是不区分“成人”和“儿童”的。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是毫无神秘可言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4.家庭。随着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家长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累越丰富,因为父母演变成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成人之所以会被儿童崇拜,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经对成人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5.媒介。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本得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当然语言也可以。这一媒介的出现,使得读书能力成为成年的必备条件,也成为了儿童与成年的区别之一。
后来,电报出现了。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传播媒介。电报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人。但是不同于报纸,它的信息没有可以辨认的来源。慢慢地,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开始改变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再后来,电视出现了。以前,由于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阅读态度”,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不同年级的儿童阅读不同等级的书。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仅在儿童和成年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而,电视的到来,儿童和成年人具备同等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电视开始侵蚀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另外书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因为媒体的发展,成人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不加制约地将所有信息都强加给了所有人,童年不复存在,技术打破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不仅带来了成人化的儿童,也催生了儿童化的成人。童年一些独有的东西已经商品化、品牌化,它的享有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儿童。以“童话”的变化与发展为例,童话原本是儿童的读物,但是童话的传播和包装形式随着媒体的进步发生了改变,由此童话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黑色童话和暗黑童话电影的产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大众媒介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当下的童年文化研究界认为,“过去的许多研究将儿童描述为信息技术迷宫中被动的游戏者。随着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与媒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些符号化的互动过程中,儿童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做出自己的决定的现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2]而英国研究者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介时代成长》中提出了与波兹曼截然不同的观点——童年并没有死亡,相反,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它以新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于是,有关童年消逝的“危言”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当下,电视与互联网作为两种“主流媒介”一同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在电子媒介时代,电视就是一种将儿童变成“成人”的捷径,而网络则高速推进了这一过程,于儿童而言,只需轻轻用“指尖”去触碰 iPad、iPhone 等智能产品的屏幕,便可获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电视和互联网在技术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都带了福音,它们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实时传输技术,为人们带来了传播资源丰富化、海量信息和多向傳播、传播手段的融合、传播速度的快捷化和全球化”等四大趋势。
正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回望我们那个时代,我们曾经有过弹玻璃珠,滚铁圈,我们曾经有过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我们曾经与大自然是那样的亲近,而现在碧水蓝天的大自然已经于我们渐行渐远了。
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
三、解决思路
我们可以尝试依赖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如建立电视分级制度,通过法规手段禁止不健康节目的播出;其次,得依赖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作为“船头的瞭望者”,新闻工作者应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自觉以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为行业准则;再次,得通过学校教育,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让儿童在良莠不齐的电视节目中,选择性接受于身心发展有益的部分,辨别是非真伪。当下,学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也不免受到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影响,学校作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在每一种新媒介出现之时,在信息失去控制之时,教育孩子们理性对待电子媒介,担任好“把关人”的角色;最后,家庭应积极“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和“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儿童提供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波兹曼认为,这些抵制错误文化指令的家长们,将促成一个所谓“寺庙效应”[3],为社会的未来培养真正的精英。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为题,不论我们的能力多么的有限,我们都应该为此做些事情。
参考文献:
[1]常聪. 媒介即环境:波兹曼的童年理论探幽[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45-148.
[2]伍香平. 童年体验的追忆与童年的本质及其消逝[J]. 学前教育研究,2011(08):29-32.
[3]徐萍. 童年消逝带来的道德困境与应对措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6(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