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连人生悲剧的必然性研究

2018-10-13刘泽龙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于连必然性

刘泽龙

摘 要:在《红与黑》中,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充满矛盾的奋斗青年。他常常痛苦挣扎徘徊于野心和爱情的怪圈之中。他痛恨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但又常常无法抵挡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选择利用德·瑞那夫人以及马蒂尔德小姐的两段爱情。小说通过于连的人生悲剧以小见大,展现了生活在封建帝制复辟时期下,法国社会普通年轻人个人奋斗的悲剧人生。本文将从社会背景、于连自身的矛盾性格以及他的爱情观等方面解读其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于连;人生悲剧;必然性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他出生于社会底层,有着拿破仑式的梦想和野心,一心渴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跻身上流社会,获得在他看来本应属于他的地位、权利和荣誉。然而,于连生不逢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在法国大革命失败之后,封建帝制復辟的黑暗时期,像他这样激愤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想要进入封建贵族独享权利的统治阶层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个人奋斗的人生注定以悲剧收场。

一、黑暗现实同人生理想的冲突

(一)黑暗的现实人生

《红与黑》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失败之后,波旁王朝复辟的黑暗时期。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发展进入低迷时期,封建顽固势力不断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封建势力犹如“强弩之末”,处处散发着将死的腐臭气息。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为了保有自己的既得利益,恢复了封建等级制度,竭力把持着通向上层社会的大门,“堵死了平民青年企图靠自己的奋斗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道路”。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金钱是一切喜剧、悲剧、闹剧的总导演。在金钱的诱惑下,人性扭曲,人与人之间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金钱成为了上帝,整个社会充斥着唯利是图的风气。

(二)必将消逝的人生理想

出生于锯木厂农民家庭的于连,受到了大革命的洗礼,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内心。他出身平民,却不愿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一心渴望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跻身上流社会。他崇拜拿破仑式的英雄,在他看来,自己有和拿破仑一样能让世人顶礼膜拜的能力。

然而在封建贵族眼里,于连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要被防范和打击的对象。在当时封建势力把持政治、经济权利,出身和金钱决定一切的法国社会,像于连这样的小资产阶级奋斗青年,是永远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的。想要从被统治的阶级一跃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在没有社会根基支撑的时代,是根本没有可能的。尽管于连有着坚定的意志和过人的才华,但他远没有拿破仑那么幸运,因为他所诞生的时代是注定不会产生英雄的。因而,于连的人生悲剧也就成了必然。

二、矛盾复杂的性格

(一)虚伪而诚挚

矛盾的性格是导致于连人生悲剧抑或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他的性格十分复杂,并且随着境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于连的野心基于对封建旧贵族的仇恨和反抗。

于连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打击和报复封建贵族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必须戴起伪善的面具,因为虚伪是他唯一的武器。在他看来,他和市长夫人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条鸿沟就是他们阶级的对立,市长夫人所在的阶级正是他所要报复、反抗的对象。当于连征服了市长夫人后,认为对市长夫人的占有是一种对“英雄责任”的履行,仅仅把她当作报复权贵的工具,并没有投入过多的情感。生动展现了于连作为“野心家”的虚情假意。

占有马蒂尔德小姐这样漂亮的千金和占有德·瑞那夫人的初衷是一致的,不过是他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过程中的一条捷径。“在这段爱情中,他体味到了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战胜高贵的人的幸福感,这实际上就是于连对拿破仑的模仿的成功。”对马蒂尔德小姐的成功利用也生动地刻画了于连“阴谋家”的虚伪和阴险。

然而,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爱,又有真诚炽热的一面。在离开市长家进入贝尚松神学院之后,于连一直期待着德·瑞那夫人的来信,渴望收到任何关于她的消息。 当神父告诉于连没有他的任何信件后,于连情绪十分低落。为了去见德·瑞那夫人,他连夜骑马赶到维利埃尔市,爬窗进入夫人卧室。久别重逢,于连对夫人的爱溢于言表。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他对夫人的爱是真挚的。

在被判斩刑、身处地牢的日子里,于连才意识到在这短暂的一生,唯一得到的东西是德·瑞那夫人的爱。此时,于连早已明白生命中最珍贵的并不是名誉、地位和权利,而是他与德·瑞那夫人之间的那段爱情。把德·瑞那夫人的爱看的高于一切的他,无法宽恕自己对她所犯下的罪行,决心用死来救赎自己。德·瑞那夫人的爱与宽恕给了于连从容赴死的勇气。在他死后三天,德·瑞那夫人也离开了人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于连性格中对待爱情真挚与坚守的另一面。

(二)自卑与自尊

于连有着一颗“高贵的心”,散发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气质。他极度自尊,无法容忍来自任何时候,任何方面的轻蔑。他会坚决反击任何伤害他自尊心的人。在维利埃尔市长家里,市长侮辱了他的人格,于连义正严辞地告诉市长:“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眼睛里散发着可怕的、复仇的目光。出于报复市长,保护内心自尊的目的,于连诱使夫人爱上自己。

然而,在于连的性格当中又有极其自卑的一面。他轻视自己的出身,对于家庭避而不谈。索雷尔老爹对他又打又骂,于连宁死也坚决不同他们一起吃饭,认为和他们一起吃饭与堕落的仆人同食没什么两样。

极度自尊的性格,使他和自己所出身的平民阶层格格不入;而极其自卑的个性又使他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到虚荣的上流社会。在黑暗的社会中,他用虚伪,这唯一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在反抗、报复的道路上,于连忍受着自尊与自卑激烈碰撞的折磨与煎熬。他异乎寻常地维护“自我”,其根源恰恰是因为性格中极其自卑的那一面。自尊与自卑的复杂性格,使于连成为“外来人”,既不属于平民阶级,更不属于贵族阶级。

三、异化的爱情

于连同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的两段爱情是他短暂一生的重要内容,在他的整个悲剧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瑞那夫人的软弱和善良,以及马蒂尔德小姐对待爱情的虚荣,都是造成于连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德·瑞那夫人的原罪意识

德·瑞那夫人美丽、善良、淳朴而富有同情心。然而,她的丈夫德·瑞那市长却是一个造作、虚荣尚且有些绅士风度的男人。在于连出现之前,物质上一无所缺,精神上从未真正体验过幸福滋味的她,缺乏爱情的关怀。于连的出现为她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沉浸在无限刺激和甜蜜之中的她,为了追求爱情和自己真正的幸福不再安于每天相夫教子的乏味生活,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和于连的爱情当中。

然而,德·瑞那夫人一直敬拜上帝,曾达到狂热的地步。她笃定地信奉天主,恪守戒律,在对待同于连的爱情问题上,显得意志不够坚定。在她看来,同于连相爱是人神共愤、天诛地灭的罪孽。当儿子斯丹尼高烧不退,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她几次三番想要把真相告诉丈夫,希望独自承担这一切恶果,祈求上帝不要降罪于自己的儿子。

在同于连的爱情里,德·瑞那夫人潜意识当中的原罪意识一直左右着她。也正是由于她对天主教会的笃定信仰,原罪意识才更为根深蒂固,进而直接导致她对于连爱情的态度,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又爱又恨,始终无法保持理性,坚定地站在幸福的一边。

(二)于连同马蒂尔德的“虚荣之爱”

马蒂尔德小姐是法国皇室重臣德·木尔侯爵的女儿。美丽、聪明、气质高贵的她厌倦了整个浮华的上流社会,对那些醉生梦死、无所事事、不学无术的贵族青年表现出不屑和反感。内心崇拜英雄,一直渴望遭遇激情,沉迷于“中世纪英雄”梦幻之中的马蒂尔德在于连身上看到的是过人的才华和高傲的个性。正是因为于连的才华和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才使得马蒂尔德想要把于连当作一个真正的英雄来崇拜,并作为自己日后的靠山。

对马蒂尔德而言,她和于连爱情的本质不过是一种崇拜“中世纪英雄”的“虚荣之爱”,是出于一种厌倦了上层贵族社会爱情的猎奇心理。当沉迷于梦幻之中,马蒂尔德在于连身上看到的是中世纪骁勇善战的骑士精神。而当她清醒之后,这位出身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小姐却又极其鄙夷出身平民阶级的于连。马蒂尔德后悔失身于于连,说她憎恨第一个她所委身的人,当自尊心遭受伤害,恼羞成怒的于连拿起剑要杀她的时候,马蒂尔德又瞬间爱上了充满着英雄气概的于连。之后又将他无情地弃绝。

利欲熏心的于连认为爱情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意浓浓和心心相印,不过是为了报复贵族社会,实现自己野心的虚情假意。同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的两段爱情,也只是他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表现。德·瑞那夫人的软弱和马蒂尔德小姐的虚荣也是直接导致于连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这所有的原因汇聚到一起,于连人生悲剧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

四、结语

在没有社会根基支撑的法国封建贵族复辟时期,门第和金钱主宰一切。出身低微的于连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是渺茫的,即使他利用爱情跻身其中,到最后也不过是沦为封建贵族的走狗,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能是痴人说梦。于连矛盾复杂的性格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他虚伪而又真挚,极度自尊和自卑的个性总让他受尽折磨。德·瑞那夫人的软弱和马蒂尔德的虚荣也是直接导致他们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酝酿于這样纷繁复杂矛盾下的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于连悲剧命运的殉葬品。可以说于连的人生悲剧是注定的,是必然发生的。

参考文献:

[1]袁平;张莉.模仿的欲望,虚无的爱情——《红与黑》的另一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05):62-64.

[2]龚频.矛盾个体的成因——于连形象分析[J].文教资料,2007(32):16-17.

[3]刘怀新;尚玉峰.谈于连悲剧成因——重读《红与黑》[J].青年文学家,2009(03):123-124.

[4] 司汤达.红与黑.郝运译[M].译文出版社,2006.

[5]邵晓芳.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2009

[6]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于连必然性
林震和于连人生结局不同的原因分析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