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的德育研究
2018-10-12汤明清
汤明清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正促使我国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积极变革工作思路,以成功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职业学校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加强网络德育的理论研究,丰富网络德育的内容、创新网络德育的方法、提高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德育;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108-04
“互联网+”的战略计划已经使我国的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深远的变革,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人们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加长。“互联网+”时代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各地纷纷创建“智慧校园”,建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职业校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成功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一、职业学校网络德育的现状
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德育的相关研究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相关研究的文章已经有近千篇,但是仔细分析,研究的层次总体还不高,许多研究也不规范,大多数研究的内容还集中在网络德育的现象及互联网时代给学生的德育带来的道德困惑等领域。目前职业学校的网络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校网络德育的观念滞后
2017年6月26日,贵州贵阳某中学在操场上公开砸学生手机。无独有偶,2017年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在学校操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手机销毁大会,上百部从学生手中收来的手机先被扔到水桶中,再用铁锤砸烂。工作中经常听到有“要想让孩子学坏,就给他一部手机”的言论。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诱惑性和依赖性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但这绝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粗暴野蛮、一刀切式地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理由,出现这种集中销毁学生手机的极端做法只能说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没有注意到网络的正面作用,许多教育工作者还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他们视网络如洪水,他们不但自己不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工作,也不允许学生接触网络。
(二)职校网络德育的资源不整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德育案例、德育信息、德育课件等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学生的“成人”教育放在首位,要“德育为先”。但由于德育工作是隐形的,是一项长期的“慢”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良心”工程,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浪潮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工作没有真正成为领导的“走心”工作,许多学校对学科资源库建设投入较大,但很少有主管部门、学校建设德育资源库,德育资源零星散落在各种网站上,德育资源没有系统集中地开发,这给德育工作者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次,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德育资源的质量不高、许多德育资源是重复、低质的,这给经验不足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不便。再次,德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目前网络德育资源绝大部分是以文字、图片、PPT等静态形式出现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及动画游戏于一体的动态德育资源极其匮乏。形式单调的德育资源无法适应当今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的中职学生的需求,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很难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职校德育队伍支撑无力
网络德育是传统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对网絡德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网络意识淡薄,由于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更高,工作的难度更大,再加上部分德育工作者对网络德育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德育工作者对网络德育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消极地开展网络德育。二是网络能力不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如要娴熟地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开发网络德育资源,需要德育工作者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目前德育工作者中网络素养参差不齐,部分老师对网络技术掌握较少也不感兴趣,这就导致在面临网络德育时力不从心,网络德育的工作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职业学校网络德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职业学校网络德育的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入观察、调研、分析后,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是提高职业学校网络德育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一)传统德育观念的根深蒂固
“说教式”的传统德育教育方式一直在德育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头脑中,这也必然使得德育工作低效运行。究其原因:其一,“说教式”等传统德育模式容易组织实施、短期内见效快;其二,网络德育需要德育工作者具备娴熟的网络操作技能,这些网络操作技能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学生,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教师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德育工作者对运用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传统德育更加青睐。其三,许多德育工作者对新生事物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成为网络德育发展的一道软障碍。传统德育方法虽然也可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成熟思想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对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培养作用有限,也不能使得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实现有效融合。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开辟新的更加得力、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二)网络德育资源的匮乏
虽然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大,学习资源随手可得,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由于受到人力、财力的限制,网络发展不均衡,网络德育开展得不尽人意。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网络德育的资源建设还停留在浅层次,大量重复、劣质的德育资源充斥网络。同时,网络资源的开发需要技术、人力、物力,更需要德育工作者主动、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都是有所缺乏的,而这些正是目前网络德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德育环境的污染
网络德育环境是一个虚拟的、人工的环境,其开放性、共享性使得全球信息共享成为了现实。但是这种新的德育环境在给我们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目前立法不完善、网络技术不成熟,监管机制不健全,给不良信息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给网络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大量主观、片面、极端甚至是人为操控的恶意信息言论充斥着网络空间,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污染了网络环境,不利于网络德育的健康发展。2.西方反华势力企图通过互联网,借助各种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工具等形式散布资产阶级言论,歪曲事实,曲解我国的大政方针,煽动不满情绪,妄图借此淡化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动摇他们的政治立场,颠覆我国政权。因此,实施网络德育必须要求国家宣传、工信、教育部等多部门加强网络建设和监管,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同时完善立法,公安部门加大打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应对挑战,创新职校德育工作机制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发挥网络德育的巨大优势,更新德育观念、丰富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提升网络德育师资力量,提升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网络德育的新观念
传统德育在教育空间上是狭窄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教育方式也是粗放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无现金”社会,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所以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重估形势,树立网络德育空间的立交化、作用方式隐形化和德育内容多样化的新观念。
为此,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要让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情趣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网络渗透到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中;另一方面,要彻底改变“说教式”“理论灌输式”“训斥式”的德育教育方式,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影响的内隐性、弥散性、广泛性和持久性,要注重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开发,尤其是隐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受教育者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吸取营养,获取“正能量”,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要从重视“社会需要”向关注“学生体验”的变革。“互联网+”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思维和运行方式,强调的是借助大数据处理,给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和真实的体验。由于“互联网+”时代把人的需求和体验放在了第一位,所以提升了人的尊严和地位,提高了参与者的存在感。“互联网+”德育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顺应社会潮流,改变以往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传授和灌输社会主流道德和价值观的方式,改变教师始终是德育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现状。“互联网+”时代的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要、体验和感受放在第一位,要从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制定德育目标,组织德育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存在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体验过程中受到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知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和资料,了解个性化需求,开展精准德育,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在德育评价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他们才会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丰富职校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
教师不是什么都懂的圣人,也不能做一个什么都懂的“问题解答者”。教师只是一个比学生年长一些的“过来者”,教师也曾经迷茫过,困惑过,网络环境下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视”,有利于教师协助学生在迷茫和困惑中自省自悟自助和自救。
“互联网+”时代的德育变革必须以德育活动的变革为最终落脚点,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载体,学生也只有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才能生成理想的品质。关注德育活动,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要强调从“被动接受”向“自主构建”的变革。以“自主构建”为主导的德育活动呈现的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在这样的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到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他们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体验认识和感知世界,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观念。
针对热点问题如老人跌倒到底该不该扶,怎样扶等社会关注度较高容易影响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开展网络讨论、辩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结果。由于网络讨论、辩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人为的干扰,这种讨论、辩论更加彻底,更加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真正認识真善美、守望真善美。
(三)打造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
网络德育队伍是中职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是职业学校网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中职学校要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德育理论知识丰富又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念,网络技术娴熟,能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队伍。这也是夯实网络德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为此,中职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意识,要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观念和习惯,要从思想上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观念,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和手段要与时俱进,要有德育工作的创新精神。其次,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网络技能的培训。要让所有的德育工作者都能够及时、有效地接受网络知识、相关应用软件的知识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技能。同时,把热心、钻研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又懂网络技术的老师尤其是信息技术老师吸收到德育队伍中来,让他们承担网络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数据维护、程序开发,改善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网络应用意识和素养。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As a national strategy, "Internet plus" is promoting profound changes in all walks of life in China. The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Internet plus" era, and actively transform the work idea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and cultivate talents that a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ees, enrich the content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method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