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2018-10-12叶琳蔡贤惠
叶琳 蔡贤惠
【摘要】 目的:探讨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均行凝血四项检测,分析不同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及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采集量<2 ml标本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长于采集量合格标本,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采集量合格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PT均短于重新采集合格标本,FIB水平低于采集量合格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内(20 ℃~25 ℃)保存4 h标本APTT明显长于2 h标本,TT短于2 h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的TT长于未溶血标本,APTT、PT短于未溶血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r/min离心15 min与4 000 r/min离心5 min后,标本的FIB、TT、APTT、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量不合理、室温保存时间过长及标本溶血将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为较快获得临床检测结果可采用4 000 r/min离心5 min替代3 000 r/min离心15 min。
【关键词】 采集量; 保存时间; 溶血及离心时间; 速度; 凝血四项; 检测结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2.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2-00-02
凝血四项检查是诊断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疗效评估和术前预测凝血功能及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其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将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直接影响[1]。血凝的实验室检测不是分析某一中特定物质,而是监测一系列酶促反应终点,故其诊断结果易受凝血标本存储时间、采集量、离心时间、溶血等多种因素影响[2-3]。因此,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治疗准确性的提高。基于此,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100份血液标本展开研究,旨在探讨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室检查凝血四项的质量控制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均正常,排除有出血倾向者;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00例研究对象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26~49岁,平均(37.84±6.32)岁。本研究已获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采集量不同:100例标本中采集量异常40例,其中20例采血量<2ml,20例采血量>2 ml,重新采集血量异常者静脉外周血2 ml。及时采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
10 min后血浆颜色为淡黄色液体,使用美国沃芬公司全自动血凝仪(型号ALC TOP-700)实施凝血四项检查。(2)保存时间不同:随机选取20例采集量正常的凝血标本进行即刻凝血四项检测,并在室温内(20 ℃~25 ℃)保存标本,分别将这20例标本保存1、2、4 h,在各自到达时间后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3)溶血:采集量正常的标本中溶血(离心后血浆颜色为浅红色液体)20例,重新采取溶血患者静脉外周血2 ml(离心后血浆颜色为淡黄色液体),均行凝血四项检测。(4)离心时间和速度不同:选取采集量正常的凝血标本20例,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将1 ml吸到干净的塑料试管中,获得两份相同的血液样本,一份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5 min,另一份离心速度为4 0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即刻对血浆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不同采集量、不同保存时间、溶血和未溶血及不同离心时间与速度的凝血四项(FIB、TT、APTT、PT)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集量不同标本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与重新采集量合格标本比较,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及PT均明显较高,FIB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PT均短于重新采集合格标本,FIB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不同保存时间标本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即刻及1、2、4 h标本的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标本的APTT明显长于2 h标本,TT短于2 h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溶血和未溶血标本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与未溶血标本比较,溶血标本的TT明显较长,APTT、PT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与未溶血标本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不同离心时间与速度标本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3 000 r/min离心15 min与4 000 r/min离心5 min处理后,标本的FIB、TT、APTT、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5。
3 讨论
在凝血四项检测中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重要环节为血标本采集,抗凝剂和标本比例将对被检标本的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抗凝剂浓度减少或增加均将直接影响凝血因子,且血量减少0.5 ml将延长凝固时间,增加0.5 ml将缩短凝固时间[4]。本研究中,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及PT均明显长于重新采集合格标本,FIB水平较低,而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及PT均短于重新采集合格标本,FIB水平较低,与上述报道相似,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标本注入血太多将造成抗凝剂相对过少,造成血液凝固或血中出现微小凝块,进而缩短凝固时间;而注血太少将造成抗凝剂相对过多,延长凝固时间[5-6]。
本研究中,4 h标本APTT明显长于2 h标本,TT短于2 h标本,而即刻及1、2、4 h标本的FIB、PT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在室温下保存时间过长将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其主要原因为长时间保存在室温(20 ℃~25 ℃)条件下,将造成易变凝血因子Ⅷ及Ⅴ因子对热不稳定,逐渐丧失凝血因子活性,影响凝固时间[7-8]。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标本发生溶血是一种常见影响因素,本研究中溶血标本的TT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APTT、PT较短,而FIB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证实溶血将造成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抽血过程不当或不顺利等机械因素而破坏红细胞是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溶血标本将造成成熟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磷脂,加之溶血标本的凝血活性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进而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9-10]。本研究中,3 000 r/min,15 min与4 000 r/min,5 min离心处理后,标本的FIB、TT、APTT、PT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提示4 000 r/min离心5 min可替代3 000 r/min离心15 min对血小板血浆进行制备,缩短标本处理时间,较快地获得准确的凝血检验报告[11-12]。
综上所述,采集量不合格、室温保存时间过长及溶血将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應控制凝血标本采集量、离心及保存到送检过程等环节,规范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王燕.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01-803,806.
[2]曹科,罗小娟,马东礼,等.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对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14):1959-1961.
[3]刘根斌,陈端英,何孙本.评价温度和时间对血凝四项PT、FIB、APTT和TT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5):887-890.
[4]段柏情,易理生,肖文军.加温加湿二氧化碳气腹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的体温及凝血四项指标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3):430-431,435.
[5]戴庆忠,覃瑜,靳元英.凝血4项指标生物参考区间的实验室验证[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49-50.
[6]周以华.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对常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z2):264-266.
[7]李嫦女,郑桂君.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3):3632-3635.
[8]陈勇,凌建,徐容,等.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原因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9):1523-1527.
[9]杨芳.采血量多少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25):3191-3192.
[10]陈秀兰,丁国良.血小板采集后不同时间冷冻保存对其体外功能影响的研究[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5,38(4):308-311.
[11]胡定红.凝血真空采血管、标本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4):566-567.
[12]夏天,王义平,冯佳玲,等.4 ℃下不同放置时间对标本血凝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5,36(2):209-211.
(收稿日期: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