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师徒关系的转变研究
2018-10-12瞿磊樊登柱曹健仇松祥
瞿磊 樊登柱 曹健 仇松祥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师徒关系是学徒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至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师徒关系经历了多重演变,发展至今,其转变主要特点为师徒身份的现代化、师徒互动的现代化、教育宗旨的现代化、培养标准的现代化和师徒体系的现代化。通过学徒制的制度保障、组织建设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能够持续推进师徒关系的现代化,有利于现代学徒制更加规范化、人性化、专业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师徒关系;现代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032-04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最早的形态,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1]在学徒制中,师徒关系是最明显、最基础、最稳固的人际关系,师徒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发展历经波折,师徒关系逐渐现代化,那么师徒关系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现代转变到底表现为哪些特点?
一、学徒制背景下师徒关系的发展脉络
学徒制背景下师徒关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传统学徒制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到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演变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对比,了解学徒制背景下师徒关系的现代性发展历程。
(一)传统学徒制背景下的师徒关系演变概述
学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最普遍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在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2]
第一,古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古代学徒制是在家庭教育中,以“父传子”的家传方式延续而来的,师徒关系较为单一,师徒主要形式是家传世袭制,教学内容主要以生产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传授为主。父亲作为技艺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儿子技艺的考核者和评价者,父子血脉传承的师徒关系最为稳固也最为严格,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师徒关系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形态,这樣的师徒关系的形成是维护家族成员根本利益的需要。
第二,行业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13至14世纪,随着手工业发展起来,社会分工更加完善,为了遵循行会制度和保持技术的专有化,各行各业依托本行业的技术,自立门派,招收学徒。这样的师徒关系依赖于“生产效率和行会制度”的需要,学徒制的结构逐步沦为雇佣关系,行会控制下的学徒制是自发形成的私人制度,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口手传授、观察模仿的个别教学法,师徒关系以契约的形式维系,主要教育内容围绕技术的传承进行。这种学徒制下,学生需要学习的时间较长,学徒培养效率较低。[3]
第三,国家干预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16至18世纪,由于行业学徒制施行过程中雇主、师傅和学徒三者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国家不得不出手干预管理学徒制。1563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工匠法令》(Statute of Artificers),该法令规定从事技工职业的学徒必须完成至少七年的学徒期;一些行业的工匠至少要带三名学徒;从事特殊行业的一线学徒,只能是自己的子女或有最低财产资格父母的孩子。这部法令是英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规范学徒制,更标志着国家干预学徒制和职业教育的开端。由此,学徒制从私人关系上升为公共关系,师徒的言行将受到严格、具体的法律、制度约束。
第四,工厂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大规模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工厂对经过长期培训的学徒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学校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不同工厂之间和工厂内部的交流不断增强,内部的大量流动导致学徒制四要素之间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往往以口头契约的形式完成招聘,企业和工人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聘用关系,学徒变为工厂的工人,更成为工厂的廉价劳动力,由此,传统的学徒制演变为“工厂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师徒关系演变概述
第一,德国双元制时期的师徒关系。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政府通过“法令+行政”的形式把控市场,共同促进企业和学校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双元制是当时德国特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对培养重要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生产技术发展、提高社会创新力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更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开端。当时的师徒关系中,学徒成为师傅的劳动力,师徒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金钱关系。
第二,本土化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德国双元制获得一定成效后,西方各国汲取德国双元制优良做法,在本土环境中继续深化和改造现代学徒制,例如英国1993年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澳大利亚1996年的新学徒制改革等。这个阶段的改革让师傅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师傅不仅承担着传授技能技艺的责任,还要承担对学徒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责任,由此“师傅”的角色开始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元素,教育义务成为现代学徒制中新的师徒关系的纽带。
时至今日,作为师徒关系现代化的重要转变契机,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4]现代学徒制能够将“全程教育、以技能为中心、现场学习”的理念和特点融入订单培养,通过“收徒:雇主选人——学艺:校企共育——出师:三证齐全”三个环节。具体而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师徒关系不仅仅是师徒关系,更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现代师徒关系。[5]
二、学徒制背景下师徒关系的转变特征
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发展历经波折,由传统的师徒关系转变为现代的师徒关系,具体可以从师徒身份、师徒互动、技能传输宗旨、培养标准、师徒体系五个方面阐述师徒关系的现代转向特征。
(一)师徒身份的现代化:从私人到公共
传统学徒制中师傅会从自身角度出发、以盈利为目的确定其雇主的身份,而学生仅仅能依托于师傅技艺的传授、知识的灌输和职业素养的熏陶,在学习期间学徒是师傅的私人财产,学徒学成后为师傅所在的企业或手工业劳作,为师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价值。
现代学徒制以学院为依托,师傅往往是工厂里的一线工人或是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因此师傅在学院—企业—学生之间隶属于一个中间范畴,他与学生是一种更为平等的师徒关系,并且与学生之间并无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瓜葛或联系。因此,这样的师徒关系更具有公共性。
(二)师徒互动的现代化:从单一到多元
在传统学徒制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师徒往往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授形式,其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实践和指导,在反复多次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教学互动方式较为单一,且学习效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中,除了授课的互动方式,师徒互动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互联网+”在师徒互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例如,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中兴通讯公司联手打造的“中兴通讯互联网学院”,该学院在教学方面利用模拟实验室装置,采用更为先进的授课方式,更有远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的教学互动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理论与技能,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专业认知,更能体现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特点。
(三)教育宗旨的现代化:从传授到超越
在传统学徒制模式中,教师或师傅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有所保留的,其宗旨是为了让学生不超越教师的水平,以便为师傅服务,为师傅谋利,而不是出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考虑。
现代学徒制则是以超越教师为目标,师傅会倾其所有教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操技能和专业知识。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训机会,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满足工作实际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在技能和知识传授的同时,师傅还会进行恰当的职业素养教育和人力资源服务,传授“工匠精神”,把握产教融合的优势,融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宗旨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未来谋利。
(四)培养标准的现代化:从零散到统一
傳统学徒制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单向度的,也是零散的,是师傅个人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并非系统性的、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更多是技巧或者一些经验的传授,更多倾向于师傅自身以后的需要,而非标准化地培养徒弟。
而现代学徒制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是系统的、个性的,更是全面的。它以学生的就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企业实际环境为基础,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宣讲了更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企业文化提前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五)师徒体系的现代化:从物态到生态
传统学徒制受到市场意识、技能要求等限制,师徒结构单一、教学种类单一,师徒呈现一种物态化状态,这种状态的突出特点为适应力不强、反馈机制较弱、教学品种单一。行业内部所存在的传统学徒制也存在固化现象,企业对学徒“自上而下”式地控制,虽然传统学徒制有一定的效率和成果,但依然未能成为生态体系。
现代学徒制并非是一种物态化的状态,虽然它从传统的技术用工中蜕变出来,慢慢融入了医疗、教育、管理、政府等社会组织系统,在市场的引领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体系逐渐趋于成熟,构筑的框架结构合理,各个体系之间运转良好。从微观角度来看,各个组织的现代学徒制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动态调整所指定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由此看来,现代学徒制无论在适应能力或是反馈机制方面都表现得较为出色,师徒体系日益生态化。[6]
三、学徒制背景下师徒关系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虽然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中,师徒关系已经在现代化发展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现实中却依然存在着“缺乏国家制度层次的规约、师徒参与积极性不高、师徒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单向度的师徒关系、工匠精神难以传承”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学徒制的制度保障、组织建设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继续推进师徒关系的现代化。
(一)制度保障:制定完善的激励和保障制度
在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与深化过程中,应逐步建立起国家层面的企业师傅制度、师徒激励制度和师徒合法权益保障制度。首先,应建立企业师傅制度。在“双导师”的现实情境中,除了对教师进行严格的管理与完整的培训之外,还要对师傅进行管理、考核、评价和培训,明晰师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师傅应有的权益和权力,用企业师傅制度让师傅知晓自己的资格状况、待遇情况和专业化发展情况等。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师傅的发展具有线性的发展阶段性结构,有阶段性的要求和标准,由此组建一支稳定、高水平、师德高尚的企业师傅队伍。[7]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师徒激励制度。作为现代学徒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师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何,是否迎合合格的学徒培训需要,这些都是现代学徒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8]通过激励制度的建设,通过奖惩、培训机会的提供、资金的支持等能够保障师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让师傅能够平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用担心徒弟学成后与自己形成竞争关系,有利于师徒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
(二)组织建设:师徒学习共同体的创新构建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明显是一种单向度的授受关系,这种师徒关系是被动的、有局限性的,师傅成为学徒的唯一模仿、学习对象和榜样,师傅把握着权威的知识与技能,在地位上,师傅能够决定一切,对与错都是师傅说了算。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中,不仅局限于亲授的教学方式,而是形成了多元的师徒关系,师傅对学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平等的。在多媒体资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元渠道获得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源,甚至可以先于师傅接触更新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在这个纷繁的多元文化时代,师徒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共同提升”不可或缺,而“学习共同体”就是最佳的表现形式。[9]师徒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让师徒共同进步,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师傅向学徒学习新的专业潮流、新的技术手段,而学徒可以向师傅学习基础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在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创新、合作,使得学习共同体成就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