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模式探析

2018-10-12王春艳林玉秋李秀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教学模式

王春艳 林玉秋 李秀娟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因素,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模式,包含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培训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选择培训教材、做好后续田间教学指导与跟踪指导服务、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教学等,以期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75-01

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辉南县分校作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担负着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在开展培训时,采取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和质量,从而真正解决农民学员在学习时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使农民学员学有所获。此外,在原有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上,本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原则,通过调研农民学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等内容,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侧重点均不脱离实际。根据培训内容、目标、时间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为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分析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 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是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济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等,其年龄、知识水平、知识理解能力均参差不齐,有的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育年限,但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由于基础差、学历低,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低,思想守旧、观念陈化,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市场经济意识、生产技能、经验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其缺乏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力,生产经营手段较为粗放。

此外,由于不同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农业产业不同,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农忙时只能一边进行农业生产一边学习。因此,开展培训如不切合农民的学习时间要求,将会导致部分农民学员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模式

2.1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培训课程

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范,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产业发展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育课程,即培训课程本土化。例如,针对水稻农艺工、玉米农艺工,设置岗位职责与素质要求、水稻和玉米栽培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法律法规、农村邻里纠纷等课程[1]。

2.2 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农民可边干农活边进行实践教学,可将教学过程与农民生产过程相结合,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设置授课内容时不以学科体系为顺序,而以生产经营流程为顺序,结合某一流程的技术要点授课,将技术培训内容渗透到农民具体的生产环节中去,使培训内容农时化,使农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应用,增强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2]。

2.3 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了不误农时,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将培训与农时季节结合起来,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教学模式。农忙时少培训,农闲时多培训,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进行技能实践培训、实践技能指导、外出考察。在培训中注重实践技能操作,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等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2.4 合理选择培训教材

培训教材的选择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统”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材要采用科学、权威的统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分”即采用自编的乡土教材和科教专题片为辅,如辉南县农广校自编的乡土小册子《林下参栽培技术》《五味子栽培技术》,自制的科教专题片《林下参栽培技术》《林蛙养殖技术》《五味子栽培技术》《大棚蔬菜建造技术》《水稻抛秧》《香瓜三膜三早栽培技术》等,并将科教专题片刻录成光盘发放给学员,学员闲暇时可以随时学习。通过自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鄉土教材,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验的农民都能够接受、理解,增强了针对性,充分考虑了农民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学员能学有所用,做到了“对症下药”,提高了培训的教学效果[3]。

2.5 做好后续田间教学指导与跟踪指导服务

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培训教师和专家,根据农事季节和培育农民的需求,定期进村入户 、走进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咨询和后续田间指导服务,以便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种养技术难题。同时,对新职培育的典型农民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服务,使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达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终身素质教育的目的。实现从单纯“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4]。

2.6 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教学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微信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等现代化培训手段教学,让农民感到培训的实用、实惠及实效。

3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工程,任重而道远,培训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有在培训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才会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和前进,使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的新时代农民。

4 参考文献

[1] 胡林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7):233-236.

[2] 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4):6-8.

[3] 周广熊,张武鸣,叶小荣.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南方园艺,2013,24(5):54-55.

[4] 李俏,李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13(9):82-84.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