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莫扎特时代听一场音乐会
2018-10-12屿安
屿安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门口,身着宫廷服、头戴长卷发的高个男人正试图打消看客关于“听不懂”的疑虑。正值暑期末端,演出寥寥,当晚惟一一场表演由1986年成立的维也纳莫扎特乐团担纲,顾名思义,这个有着30名演奏家的乐团只演奏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作品。
乐团的确可以有“听懂”的自信。相比同时代其他音乐家,莫扎特总是直指心灵,始终在表达情感,罗曼罗兰形容,他“摆脱了内心的挣扎,到达一个崇高与和平的领域”,另外,这个年轻乐团贴心地照顾到游客和非专业人士的朝圣心理,编排上既保留了作曲家著名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对唱,也加入了耳熟能详的管弦乐和协奏曲选段。
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包括售票小哥在内,所有工作人员以华美繁复的18世纪装扮和旧时礼仪接待观众。观众也被要求着正装走过铺着红丝绒地毯的楼梯,前往位于包厢内的座位。1869年伴随《蓝色多瑙河》首演而启用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也是这时空幻境的组成部分之一,约翰·施特劳斯、洛林·马泽尔在内的音乐家均在此担任过指挥,一切如旧,只是加装了空调。
莫扎特的音乐并不如表面的简单,一直是古典音乐表演者的试金石,对音乐的理解包括读谱经验都相当具有挑战性,甚至某些大师级别的现场也会被人诟病。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级的音乐大赛中,人们更容易选择谱面更复杂、结构更庞大的贝多芬和李斯特,而鲜有人选择莫扎特。
演奏者在哈布斯堡王朝时代的盛裝下登场。每年一度的维也纳莫扎特音乐会系列中,身穿历史服装的音乐会被称为“音乐学院”,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晚的表演由《唐璜》开场,紧接着是《G大调弦乐小夜曲》和《伊多梅纽斯》,前者是莫扎特所作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后者则是他的歌剧代表作。这个编排十分有意思,可供台上台下进行恰如其分的互动。配合咏叹调,女高音Sera Gosch穿上了颇似孔雀羽毛的蓝绿相间的束腰大蓬裙,在舞台中央十分耀眼夺目。
中场休息后,观众和表演者一同回到了1786年,那年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 K. 492)拉开序幕。整场演出的高潮在安可曲目《土耳其进行曲》中到来,奥地利最负盛名的指挥家Johannes Wildner向观众发出打节拍的邀请。全场一扫之前的正襟危坐。据说遇上更狂放的指挥,甚至会在此时邀请观众上台,或将指挥棒潇洒地扔向观众席,让演出定格。在莫扎特的时代,音乐并不属于平民,而他自幼成名,得以保持纯粹心性、突破藩篱,完成了“每个角色都像在用音乐唱自己”的作品,听一次现场,似乎明白了为何时光流淌至今,莫扎特依旧葆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