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瑞埠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18-10-12童鸿强
童鸿强,黄 欢
(1.宜春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江西 宜春 336000;2.袁州区电力建设管理站,江西 宜春 336000)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全市总面积1289 km2。瑞埠项目区位于高安市中部,项目区范围涉及三镇十村,土地总面积346.06 km2。项目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全市的降水量1560 mm,主要集中在4—6月份,多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项目区水系发达,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土壤黏性高,利于修筑土坎梯田。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现状植被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项目区坡耕地以种植花生、芝麻、棉花、大豆和蔬菜为主[1]。
1.2 坡耕地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22 864.00 hm2,其中耕地10 662.46 hm2,占46.6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耕地资源丰富。耕地中,坡耕地面积占比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种植业的发展,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规模化生产,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到位、理念落后,加之土地不合理耕作、滥砍滥伐以及陡坡开荒增地等因素,出现了地力下降、施肥无效、作物产量下降的现象。
1.3 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坡耕地以自然坡面耕种为主,没有有效的蓄排水措施,大部分地块采用顺坡耕种的作业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频繁的翻耕,使得表土松散,暴雨来时,表面松土易被雨水冲刷顺坡面流失,造成地力减退,威胁粮食安全。流失的土壤还造成河道和库区泥沙淤积,大大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效益。经调查,项目区属红壤丘陵侵蚀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项目区有水土流失面积2757.0 hm2。其中轻度流失1722.8 hm2,中度流失 1034.2 hm2。
2 治理方案
2.1 主要思路
为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设施建设,秉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优先选取项目区内坡耕地比例高、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坡耕地宜相对集中连片,易形成坡改梯大示范区,发挥集中示范效益[2]。
2.2 整体布置
建设内容以新建坡改梯为主体工程,设置部分截排水沟、沉沙池等必要的辅助措施,通过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最终形成低水土流失水平的高产基本农田。
2.3 主要工程量
本项目安排综合治理坡耕地面积228.64 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488.87 hm2;修筑蓄水池4座、沉沙池244口、截排水沟43.55 km,涵管1878处,田间生产道路17.48 km,地埂植物带 55.84 hm2,宣传标牌15处,机耕桥2座。拟完成土方量63.01万m3、水泥95.93 t、燃油142.58 t、草籽4.47 t、投劳20.63万工日,施工机械1.78万台班。项目总投资为1833.26万元。
3 工程设计
3.1 设计原则
高安市瑞埠项目区属于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地形地貌特征以低丘岗地为主,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形态以面蚀为主。项目区内坡耕地坡面完整,地势起伏小,坡长多在 15~220 m 之间。各地块间差异不大,坡度较缓,以5°分布面积最广,地形地貌、土壤等条件基本一致,地形地貌相对简单。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新建坡改梯、截排水沟、沉沙池及田间生产道路等。
3.2 典型设计
本项目在坡度 5°左右地块修筑土坎水平梯田,采用前埂后沟+植物护坎埂形式,辅以截排水沟、沉沙池、道路等配套工程,能有效减少坡地水土流失、保留土壤养分、增加地埂经济收益。
3.2.1 坡改梯
本项目梯田工程级别设定为Ⅱ级,P=10%下6 h最大降雨量作为防御暴雨标准。按照有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田间生产、灌排水组织工作效率的原则设计,机修梯田。梯田的整体布设应根据地形因势利导,改造工程应顺应坡势,田面高程相差较小,田面宽度适度,田块形状应尽可能整齐。
田坎设计为土坎,土坎高 1.0 m,田面宽度为5.5~71.6 m。土坎横断面各点高程保持一致。梯田土质侧坡平均为70°。梯田外侧,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蓄水埂带,埂高30 cm,埂顶宽 30 cm,内、外坡坡率取1∶1;在梯田的内侧,于坎下设沟,纵向比降约为1/1000,高程应均匀下降,一般采取适宜大小的梯形断面,并与排水沟相连接。同时应尽可能保持土壤原有肥力,保留熟土层。水平梯田断面典型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水平梯田断面典型设计图(单位:mm)
3.2.2 地埂植物带
土坎水平梯田外侧设坎埂,田坎高 1.0 m 左右,采用植草防护;田埂高 30 cm,埂顶宽30 cm,内外坡坡率均为1∶1。田埂防护的混合草籽按照80 kg/hm2,进行条播,条播间距25 cm,种植时用少量泥沙和磷肥拌种,播后盖细土1~2 cm。选择栽植难度小,抵御病虫害或恶劣自然条件下生存能力较强,保水固土能力强的经济草种,播种季节为春季或者秋季,田埂植物带种植如图2所示。
3.2.3 截排水沟设计
截排水沟按照10 a一遇短历时暴雨量计算,工程设计等级为Ⅰ级。排水沟布置在道路两侧或沟谷地带,接沉沙池,排水沟与承泄区河道之间互为30°~60°,当截排水沟坡长较长时,应在沟渠中端设置沉沙池,在田面、截排水沟、田间生产道路汇集地设置过水涵管。
图2 田埂植物带种植示意图
3.2.4 沉沙池设计
沉沙池按照10 a一遇 24 h 最大降雨量计算,主要对排水沟中裹夹的泥沙杂物等起到拦截、沉降作用,方便建后管护、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同时也能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沉沙池采用矩形断面,池体长度一般为宽度的2倍,池深0.7~1.2 m。沉沙池内侧采用水泥砂浆抹面。使用时,应在降水过程后定期清理沉沙池中淤积的泥沙与杂物。
3.2.5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田间道路采用碎石路面和植草路面,田间生产道路布设示意图如图3所示。道路内圆弧最小半径5.75 m。碎石路面宽度为 3.0 m,路基宽度 3.8 m,路基边坡为1∶1,采用碎石结构,碎石层厚15 cm;素土夯实路面宽度为 3.0 m,路基宽度 3.6 m,路基边坡为1∶1,采用素土夯实10 cm,填土压实度≥0.93,填筑土干容量≥1.45 g/cm3。植草路面按照混合草籽每隔25 cm进行条播,播种密度80 kg/hm2,播种季节为春季或秋季。
图3 田间生产道路布设示意图
3.2.6 蓄水池设计
蓄水池防御暴雨标准采用10 a一遇最大 24 h 降雨量。选用池体为矩形,规格为 35 m3,长5 m,宽4 m,深1.75 m。池底板以C15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池板厚度20 cm,蓄水池侧墙高2.25 m,并以水泥砂浆抹面。进水管和出水管采用 DN400 双壁波纹管。蓄水池的布置位置一般应为汇流后的坡面凹点,与既有截排水沟连通,池体下部设排水管与截排沟渠相连。
4 效益监测分析
4.1 工程效益监测
为跟踪掌握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科学评估项目实施成效,为科学组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项目验收提供数据支持,开展工程效益监测。通过实地踏勘、典型调查和询问走访等方法,监测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数量和质量,对坡改梯及配套措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
4.2 工程效益分析
4.2.1 蓄水保土和环境改善效益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耕地坡度普遍降低至 5°以下,项目区坡耕地基本得到治理。通过调整径流,大片坡面汇流得到缓解,能够防止土壤流失。经计算,项目实施后,年蓄水量可达146.73万m3,年保土量约为1.50万t。
项目的实施可以大量减少河流面源污染,有利于改良项目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极大促进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3]。项目有效降低暴雨的径流流速,减轻对下层农田或河道的洪水压力,协调水资源时空分布,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抗灾减灾能力。
4.2.2 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基础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新增基本农田 488.87 hm2,同时完成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4.2.3 经济效益
经测算,正常运行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运行费约为29.38 万元,年直接经济效益约为357.12万元,约合7305元/hm2。
5 结 论
项目建设后,坡面径流得到拦截,有效地改善了水土流失现状,同时在涵养水源、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以提升耕地质量,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专项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明显作用,对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