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所见玉门关*
2018-10-12陈习刚
陈习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化意蕴厚重的关塞之一。玉门关初设于西汉,关于汉玉门关位置有不同观点:或认为在今敦煌之东;或认为在今嘉峪关市的石关峡;或认为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一带);还有认为初在今敦煌之东,后迁移到敦煌西北;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今敦煌西北。汉代玉门关东迁(即指从敦煌西北故址东迁)时代,有几种观点:或认为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或认为在北周,或认为在隋末,或认为在唐初。唐代玉门关,其位置也有多种观点:或认为在故瓜州(治今瓜州县锁阳城)西北18里;或认为在今安西县东100余里的双塔堡东北;或认为在故瓜州(锁阳城)西北50里的瓠芦河(今疏勒河)上,后迁至瓜州城(锁阳城)近处(瓜州城至常乐城〈即锁阳城至六工村破城子〉之间);其中又以双塔堡之说影响最大。五代宋初,玉门关东迁至石关峡;宋仁宗景裕三年〔1036〕,西夏占领河西后,玉门关则史籍不载。而这期间,新旧玉门关是否同时使用,观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存①。“玉门”因玉而设关,因关而设县,因关而名道,玉门关与玉、玉门县、玉门道、玉门军镇、丝路交通等经济、军事、关防、交通、地理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历代文人骚客创作吟咏的重要题材。这里,就唐人诗歌中所见玉门关作一次初步探讨②,不当之处,祈请批评指正③!
一、《全唐诗》中的“玉门关”诗
据粗略统计,《全唐诗》[1]中有关玉门关内容的唐人诗歌达100多首(不包括重复数),为全面了解《全唐诗》中玉门关内容诗歌的分布情况,兹将《全唐诗》中有关玉门关内容的诗歌约依初唐(武德元年〈618〉至先天元年〈712〉)、盛唐(开元元年〈713〉至永泰元年〈765〉)、中唐(大历元年〈766〉至太和九年〈835〉)、晚唐(开成元年〈836〉至天祐四年〈907〉)等时期作一简表(附表)(因篇幅所限,此略),跨时期作者作品则归于作者年龄段主要所属时期,作者生卒年或生卒年不详作者所属时期则主要依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相关作者条目简介断定,需要辨析者另外出注[2]。不能具体确定某一时期者及唐五代者,暂且归于晚唐时期。每一时期,则大致按作者出生年代先后排序。
当然,《全唐诗》非唐人有关玉门关诗的全部,检索可能仍有遗漏,还有《全唐诗》之外唐人诗词作品中也有相关玉门关名称的作品。如李白《愁阳春赋》云:“若乃陇水秦声,江猿巴吟。明妃玉塞,楚客枫林。”[3]又如初唐诗人王勃《春思赋并序》略云:“榆塞连延玉关侧,云间沈沈不可识。葱山隐隐金河北,雾里苍苍几重。”[4]
二、《全唐诗》中的“玉门关”名称
为进一步了解唐代各时期玉门关诗作者、诗篇及玉门关关隘名称等概况,兹作《〈全唐诗〉中玉门关诗作者、诗篇、关名等统计简表》如下:
表1 《全唐诗》中玉门关诗作者、诗篇、关名等统计简表
从上表可知,《全唐诗》中玉门关诗约有136篇,除去唐人重复的23篇、非玉门关诗的1篇及五代北宋时期的3篇(包括非玉门关诗1篇),《全唐诗》中唐人玉门关诗至少有109篇。而玉门关诗唐人作者达74人,其中2篇以上作者约有19人,初唐骆宾王、李峤各4篇,盛唐李白12篇、岑参3篇,中唐许浑3篇。李白是玉门关诗创作最多的作家。
从唐人玉门关诗来看,“玉门关”称名有“玉门关”“玉门”“玉关”“玉塞”“关”等。“玉门”“玉关”当是“玉门关”之简称,“玉塞”应该说是“玉门关”别称,“关”则是“玉门关”特指。
不过,其中有的“玉门”“玉关”非指关隘“玉门关”。如晚唐诗人皮日休《送董少卿游茅山》[1](《全唐诗》卷六一四,册一八,P7088)云:
名卿风度足杓斜,一舸闲寻二许家。
天影晓通金井水,山灵深护玉门沙。
空坛礼后销香母,阴洞缘时触乳花。
尽待于公作廷尉,不须从此便餐霞。
诗中“山灵深护玉门沙”句中“玉门”与上句“金井”相对,显然是有关门窗之门的描述,并非实指玉门关。又如五代北宋人徐铉《进雪诗》[1](《全唐诗》卷七五五,册二二,P8594)略载:
欲使新正识有年,故飘轻絮伴春还。
近看琼树笼银阙,远想瑶池带玉关。
诗中“银阙”与“玉关”相对,也是一种雪景中“阙楼”与“关门”的具体描绘,“玉关”非实指“玉门关”。
从表中也可看出,唐人“玉关”一名最为流行,其次是“玉塞”,二者有逐步取代“玉门关”“玉门”之称。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唐代“玉关情”意境形成与盛行的印证。这从《全唐诗》中玉门关诗作者与关名名称使用情况对照表中(表2)亦可见一斑。
由表中可见,玉门关用语诗人,盛唐最多,有8人;玉塞用语诗人,中唐最多,有10人;玉关用语作者则最多,初唐、晚唐都居首,盛、中唐也居前列,晚唐时期诗人达到15人。同时,也揭示出初、盛唐时期,诗人用语的相对灵活、自由,如骆宾王用语有玉门关、玉关、玉塞,李白有玉门关、玉门、玉关等。
《全唐诗》中的“玉门道”“玉关道”,不是一种军事性质的“道”(详后),而是指经过玉门关的驿道,或者说是关道。唐代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多以关名道。程喜霖师《唐代过所研究》指出,“一些重要驿道以关津为名者数见不鲜。……可知由长安南出子午谷的驿道,路以关(谷)名。所云骆谷路,指长安西南出凤翔府周至县骆谷关的驿道,……在地志中屡见有潼关道、蒲津关道、壶关道、玉门关道等驿道冠以关名,皆因这些关扼驿道咽喉之故也”[5]。当然,这种玉关道也是一种泛化称呼,并非都指通往或经过玉门关的道路,而往往指通往边塞的道路。
与“玉门”相关的还有“玉门军”。《新唐书》卷五〇《兵志》载:“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赤水、大斗、白亭、豆卢、墨离、建康、宁寇、玉门、伊吾、天山军十,乌城等守捉十四,曰河西道。”[6](P1328)《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载:“河西节度使,断隔羌胡,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河西节度使治,在凉州,……玉门军,在肃州西二百里,管兵五千二百人,马六百疋。……”[7]可见,玉门军是边防军事组织。玉门军与玉门关有关吗?《新唐书》卷四〇《地理志四》载:陇右道肃州酒泉郡,“下。武德二年析甘州之福禄、瓜州之玉门置。……县三。……玉门。中下。贞观元年省,后复置。开元中没吐蕃,因其地置玉门军。天宝十四载废军为县。北有独登山,出盐,以充贡。有神雨山”[6](P1045-1046)。玉门军与玉门县相关,好像因玉门县而得名。但因玉门县因玉门关而得名[8],玉门军实际上也可说是因玉门关而名。
表2 《全唐诗》中玉门关名称与作者对照表
三、《全唐诗》中“玉门关”的泛指性
《全唐诗》中玉门关,与其他文献所载玉门关,有着不同的特征。据唐诗所反映的玉门关内容,唐诗中的玉门关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泛指性。这种泛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玉门关的地理位置的笼统性
高晨野指出,玉门关“这个地名在唐诗中有两个含义,其一是确指玉门关一地,但这种情况占的比例反而较少;其二,它只是一个泛称,泛指西北边塞,而这种情况倒很普遍。这种以‘玉门关’指代西北边塞的修辞手法,在唐人已很习惯。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修辞中属于‘代称’的一种,即专名用作通名”[9]。高氏所论,确实是事实。据《全唐诗》中109首玉门关诗,具体确指玉门关一地的,的确是寥寥无几。
玉门关作为一历史地理地名,在历史上有确切的位置,也有兴废迁移的演变历程[8]。但这种变迁所带来的玉门关关址的变化,唐诗玉门关诗中并没有反映。如虞世南《出塞》[1](《全唐诗》卷三六,册二,P471)载: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一作鞭)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诗中“玉门”是指玉门关一地,但此玉门关到底是指汉玉门关还是已经迁移后的隋唐玉门关?不得而知。
又如陈去疾《塞下曲》[1](《全唐诗》卷四九〇,册一五,P5553):
春至金河雪似花,萧条玉塞但胡沙。
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
诗中“玉塞”是指玉门关一地,但我们从中得不到玉门关地址的信息,也得不到汉唐玉门关的变迁情况。可见,唐诗玉门关,虽有指玉门关一地,但是一种笼统性的描述,一个大致的方位性交代。
(二)玉门关的边关边塞的泛称性
如前述高晨野所论,唐诗“玉门关”多是西北边塞的泛称。如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之一[1](《全唐诗》卷二五三,册八,P284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作黄沙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句中“玉门关”,高晨野认为是西北边塞的泛称,并非确指玉门关。又如李白《王昭君二首》之一[1](《全唐诗》卷一六三,册五,P1691):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诗中玉门关道,非王昭君出塞的路线,不是通往或经过玉门关的道路,而是借指王昭君出塞之路。王昭君出塞向北方。前引李白《愁阳春赋》中“明妃玉塞”,清人王琦就指出,“玉塞谓玉门关,乃入西域之路。昭君入胡之路,未必由此,盖借作边塞字用耳”。这说明,唐诗中玉门关不仅是西北边塞的泛称,也是北方边塞的泛称。再如李昂《从军行》[1](《全唐诗》卷一二〇,册四,P1209)略云: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诗中玉门关,泛指北方边塞,显而易见。
(三)玉门关作为边区与内地分界的标志性
以关塞作为一定区域间的分界标志,在唐代比较流行,如关内、关东等,都是以关隘作为区分的标志点。玉门关一般是作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分野来使用的。边疆代表着征战、艰苦、孤寂、流血、死亡等,内地是一种安全、团聚、乡原、繁华的象征。玉门关是两者的结合点,也是分界点的象征,是内外的标志。如李白《蔡氏五弄·秋思二首》之二[1](《全唐诗》卷二三,册一,P199)略云: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汉使玉关回”,是说使者从边疆地区返回内地。又如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1](《全唐诗》卷一六四,册五,P1700)略云: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玉关殊未入”中“玉关”,也是边区与内地的分野,入了玉门关,则回到了内地,回到了家乡。再如李颀《从军行》[1](《全唐诗》卷一九,册一,P227)略云: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⑤。
“闻道玉门犹被遮”,出入玉门关成了荒外边地与内地出入的标志性代名词。无名氏⑥《失题》[10]:
恨到荒城一闭关,乡园阻隔万重山。
咫尺音书犹不达,梦魂何处得归还?
“咫尺音书犹不达”,被阻隔在玉门关外,音信不通,身心无归。一关隔断内地与边疆,一关内外两重天。
(四)玉门关的情感寄托的广泛性:玉关情
“玉关情”一名初见于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1](《全唐诗》卷二一,册一,P164):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玉关情”似又见于李白《清溪半夜闻笛》[1](《全唐诗》卷一八二,册六,P1856):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一作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一作情)。
“肠断玉关声”中“玉关声”又作“玉关情”。“玉关情”,高晨野认为就是怀念远戍西北边防“良人”的一片思情[9];赵淼认为是“妻子对征戍在外良人的感情,是一种层次多样的感情。有对良人的爱、关心、担心、惦记,也有对良人的恨、猜疑、失望”,是一种厌战情绪的反映[11](p21)。总的来说,在他们看来,“玉关情”只是一种对征人戍卒的思念之情。
实际上,“玉关情”应该也是唐人情感的一种泛指,是唐人在“玉门关”上复杂而丰富情感的寄托和写照。赵淼在她硕士论文《唐代玉门关诗研究》第三章“唐代玉门关诗的情感蕴含”中指出,唐人玉门关诗包含“思乡盼归”“建功立业”和“厌战情绪”等三大情感蕴含[11](P15—22)。其实,这何不是唐人“玉关情”的内涵?“玉关情”是唐人“征戍”“乡愁”“建立功名”“闺怨”“边塞”“咏史感怀”等情感的凝聚,是一种广泛性、多元性的情愫聚合。当然,这种广泛性、丰富性的情感中,又有一种核心情感,那就是边塞征戍生活在时人心中深深的激荡烙印与回响,并成为这种广泛性情感的底色。
初唐诗人李峤《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1](《全唐诗》卷六一,册三,P724)略载:
玉塞征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一作戍)旆,万乘饯行轮。
初唐的边地征战,“征骄子”“命老臣”,边塞将帅深受朝廷器重,皇帝为之设宴饯行,玉塞边地成为士卒、将帅建功立业的舞台。唐末诗人林宽(生卒年不详)《闻雁》[1](《全唐诗》卷六〇六,册一八,P7004):
接影横空背雪飞,声声寒出玉关迟。
上阳宫里三千梦,月冷风清闻过时。
唐末,藩镇割据,盛世不再,西北边地失去控制,边关塞外建功立业的愿望已经是过往的梦想与回响。
四、余论
唐代涉及玉门关的诗作、诗人众多,玉门关成为了唐诗中的一种符号性、象征性意象,这是时代的孕育与写照。自汉代玉门关设置以来的历史沉淀,初、盛唐的开边拓土的进取国策,陆上丝绸之路的拓展,边塞诗歌的繁荣,唐代前后期盛衰变化的冲击等,促进了玉门关诗创作的发展与绵延,也反映出唐人“玉门关”上的广泛性、多元性情感,形成了唐人特有的“玉关情”。入宋以后,中原王朝玉门关边地的失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玉门关在史籍里淡去乃至消失。
总而言之,玉门关作为西北边地的一处关防,战争时期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防御堡塞,和平时期则又是一处维护交通顺畅和督察东西行旅过往的处所,具有明显的军防性、地域性。但就《全唐诗》所反映的玉门关而言,玉门关有一定的地域性,军防性弱,其最主要的特征则是它的泛指性或者说象征性、符号性。其中,凝聚唐人广泛性、多元性情感的“玉关情”,成为一种文化典故、一种文化习语,千古传诵。
注释:
① 详见内蒙古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赵焱《唐代玉门关诗研究》“玉门关诗研究现状”,此研究现状实际上是玉门关研究学术史的简要回顾。
② 有关玉门关唐诗的研究,主要有高晨野《“孤城”“杨柳”及“玉门关”:谈谈王之涣〈凉州词〉的注释问题》(《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第89-92页),内蒙古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赵焱《唐代玉门关诗研究》。赵淼文简要述及了玉门关历史沿革,罗列了几篇唐前玉门关诗,对玉门关历史沿革中相关的名称演变、关道、军镇等则没有涉及。
③ 本文初次发表于2017年8月26日-30日在玉门市召开的由甘肃省敦煌学学会、甘肃省历史学会、中共玉门市委等举办的“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这里作了修订与完善。
④ 该诗又为《出塞》:“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参见《全唐诗》卷一八,第一册,第186页。
⑤ 又名《古从军行》。参见《全唐诗》卷一三三,第四册,第1348页。
⑥ 其诗与晚唐诗人施肩吾诗前后排列,作者也可能是晚唐人。参见王重民:《补全唐诗拾遗》卷二,载陈尚君辑校:《全唐诗外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