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动态追踪※
2018-10-12吴远仁
吴远仁
(1.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一、引言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在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逐渐形成的一门交叉性的新兴经济学学科。自从1997年成为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理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学术界对该学科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对该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起着理论的创新和引导的重要作用。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打好三大攻坚战之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中找到研究的突破点,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就显得非常必要。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能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转化为可视化图像,进而探明学科或领域的的总体图景、研究内容、研究前沿等,成为众多学者对相关学科或领域文献进行梳理的重要工具[1-4]。
二、文献综述
在文献调研中,发现自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已有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该学科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吕红平和王金营[5]阐述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体系等。童玉芬[6]从经济学的视角定义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经济人、效用人、外部性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该学科中。周新城[7]将学科的性质概括为综合性、理论性、主要目标为研究解决经济问题等三个方面。王胜今和齐艺莹[8]探讨了如何建立一套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自己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从区域经济研究视角,提出应该积极开展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李克强[9]提出了该学科构建的理论起点,即“人口资源环境”的稀缺性、外部性、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之冲突以及其经济人假定拓展。吕昭河[10]则认为该学科的研究必须超越“经济人”假设,在宏大的理论范畴内进行研究与探讨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命题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等。王保忠等[11]着重阐述了基于财富观视角下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深层关系。王晓林[12]探索建构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罗丽艳[13]则从生产视角勾画了该学科的结构框架。程馨和张宁[14]、罗丽艳[15]分别从二元价值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提出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思路。陈明立[16]探讨并提出了构建该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姚腾霄[17]运用系统科学理论,论述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特征,以及各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石晶莹和李金伟[18]认为,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走出人口、资源与环境困境,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刘文政和朱瑾[19]详尽综述了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
以上学者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相关定义、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体系、分析框架、学科特征、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探讨研究,为该学科的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但鲜有文献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已有文献进行专门的总结归纳,难以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利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相关学科或领域内容进行梳理,如姜秉权和许振亮[20]对生态文明、余菜花[21]对中国低碳研究领域、韩增林等[22]对海洋经济研究、范广兵等[23]对国内资源科学领域等展开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结论,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这些综述文章通常是作者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某个分领域(如生态文明、海洋经济、资源科学等)或者某个研究主题(如低碳)的研究成果的总结,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片面性,难以总体上对近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有效地梳理和总结,且易造成偏差。虽然张岩[24]利用现有的知识图谱工具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但他所用数据为CNKI中的CSSCI数据,与本文从CSSCI引文索引中直接导出的文献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远比本文数据少得多,而且也只分析到2012年,已经无法反应十八大以来该学科的发展状况。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当前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亟需对已有文献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总结,把握其研究现状,总结概括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进展,厘清研究热点与趋势,以便于更好地为该学科研究提供借鉴。因此,本文以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在CSSCI中的发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通过知识图谱、战略坐标图展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前沿与热点,并利用知识图谱展示了高产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发文情况,归纳了主要合作团体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该学科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三、研究数据、工具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CSSCI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引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文章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往往代表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着中国各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本文以中国权威引文数据库CSSCI收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即在CSSCI高级搜索的来源文献检索页面中,在学位分类中选择“二级”,在其下拉框中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其他选项均设置为“请选择”状态,如此,可以得到CSSCI内收录的1998-2017年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文献,总共得到6237篇文献,但1998-2000年中仅收录2000年的一篇文献,将其剔除,故本文所用的数据为CSSCI中收录的6236篇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文献数据,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5日①。
(二)研究方法
本文先是运用Chen C[25]开发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软件进行共词分析,计算出各个共现关键词间的共现强度,利用Callon等[26]构建子簇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进一步运用战略坐标图将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热点和趋势直观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说明[27-28]。同时,文章还对学科的发文作者和发文作者机构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与归纳。
四、实证分析
(一)论文发表数量与趋势
图1是6236篇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论文年度数量分布情况。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在CSSCI中的发文量分别在2001和2007年出现了两次高峰,2001年发文量达到579篇,这可能是该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当时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三门独立的学科文献统统归入该学科的缘故。2002年则急剧下降为147篇,而后逐渐上升至2007年的最高峰674篇。但从2008年开始几乎呈现逐年下降之势(2017年数据不全),说明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权威数据库CSSCI中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的发文数有所减少,必须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图1 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在CSSCI的论文发文量
(二)主要发文期刊
统计发现,2001-2017年间中国刊发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论文的数量达50篇以上的期刊有19种,最多的是《生态经济》(480篇),其次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470篇)、《资源科学》(455篇)、《环境保护》(247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52篇)、《自然资源学报》(118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17篇)、《统计与决策》(108篇),这些期刊载文量均超过100篇,成为中国传播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成果的主要期刊。
(三)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往往代表了作者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容的缩影。本节借助CiteSpace软件对6236篇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论文绘制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可视化地展示这17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内容,直观揭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及其演进。运行时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阈值设置中c、cc、ccc均设置为5,2,5,得到关键词节点数121,运用Pathfinder算法进行修剪得到120条连线。图中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成正比,节点中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年份(与图中上方的横条表示对应),颜色越深表示出现得越晚,即离现在越近,节点圆环的厚度与该年份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则表示它们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共现强度越大[23]。表1列举了图1中出现频次48次及以上的24个高频关键词。
图2 2001-2017年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表1 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高频关键词(前24个)
从图1和表1可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水资源”、“碳排放”、“生态文明”、“生态补偿”、“生态经济学”、“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生态足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资源诅咒”、“人力资源”、“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是这17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使用最多的关键词,成为该学科重要的研究主题。从排名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可以看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研究,同时体现了该学科的经济学科属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诅咒”、“水资源”、“生态文明”排名前五位,说明这些关键词或其所代表的方向在这十多年研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连接作用。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我们借助知识图谱的Time Zone视图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3所示。
图3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词的Time Zone视图
从Time Zone视图可以看出,该学科很多重要的高频关键词,如“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绝大多数在2001年或以前就已经在使用且延续时间较长,说明他们历来都是该学科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图中显示2008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关键词,如“技术进步”、“资源诅咒”、“循环经济”、“能源效率”、“生态补偿”、“低碳经济”、“碳排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规制”、“生态效率”等,成为该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或趋势。为了更加精确地探寻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热点领域或方向,下文进一步利用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进行深入挖掘。
(四)共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采用Callon[11]构建子簇的方法进行,该方法能够识别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方向。重新调整阈值后得到293个高频关键词,共形成51个聚类,剔除不能准确表达聚类研究内容的由两个关键词组成的聚类,得到如表2所示的30个有效聚类。由于各聚类成员至少与每个聚类中的第一或/和第二个关键词有共现关系,故针对每个聚类中的成员概括出该聚类的主要内容作为聚类的名称,这30个聚类名称就代表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表2 聚类名称及构成内容
(五)研究领域象限分布
分别计算出表2中30个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指标值,并以新颖度为横坐标、关注度为纵坐标绘制战略坐标图(如图4所示)。第一至第四象限依次有5、8、8、9个聚类,根据战略坐标图各象限中关注度和新颖度值的不同所体现出来的含义进行分析如下:
图4 2001-2017年CSSCI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主题的战略坐标图
第一象限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均大于0,可以代表2001-2017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热点与核心研究领域。它们分别是5、9、11、12和26等5个聚类,具体为技术进步、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低碳经济、资源型城市等相关内容。其中,碳排放强度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其次是资源型城市,而技术进步、能源消费、低碳经济等聚类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第二象限聚类的新颖度小于0而关注度大于0,说明这些聚类及其所代表的内容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历来所研究的基础内容,长期受到学者的研究。这些聚类主要有 2、3、4、6、7、8、13、26 等 8 个聚类,它们分别是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生态农业、资源开发、生态安全。另外,6可持续发展、8生态农业、2生态文明、3生态经济学等聚类得到了学术界的较高关注,但新颖性较低,这是由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在该学科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很早就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研究。
第三象限聚类的新颖度与关注度均小于0,即这些聚类不但出现时间比较早,而且已经被学术界逐渐淡化或被边缘化。它们分别是 1、15、16、20、22、23、24、27等聚类,具体为生态工业、绿色消费、企业竞争优势、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效益、人口红利等。这些聚类被边缘化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有些研究内容以前曾经作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热门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者受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几年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已经淡化;二是有些研究领域自2001年以来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度一直较低,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
第四象限聚类的新颖度大于0而关注度小于0,说明这些聚类是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新出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但当前尚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或者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致。它们分别是 10、14、17、19、21、25、28、29、30等聚类,具体为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生态效率、虚拟水、生态补偿机制、碳排放权、实证研究、资源消耗、区域生态安全等相关领域。这些研究领域或方向随着中国2016年12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29]的启动,如聚类“生态文明建设”、“碳排放权”、“生态补偿机制”等均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学术界对它们的关注必然会提高,从而加强对这些领域或方向的研究,使它们进入到第一象限内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可将它们称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潜在研究领域。
(六)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析
1.高产作者与合作
统计发现,2001-2017年期间,在CSSCI中共有266位作者发文数5篇及以上,有103位作者发文数10篇及以上。其中,有22位作者发文数17篇(年均1篇)及以上,因此,将这22位作者认定为2001-2017年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高产学者(如表3所示)。
表3 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高产学者(前22位)
利用CiteSpace软件,调整阈值设置,对下载的CSSCI的6236篇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期刊论文第一作者进行高产作者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分析(见图5),以揭示该学科的高产作者及其科研合作情况。
图5 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高产作者共现聚类知识图谱
图5中共得到406个高产作者节点,且节点大小与发文频次成正比;得到195条连线,代表了这些高产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而连线的不同颜色则表示作者间首次合作的年份信息,连线越粗则表示合作强度越强。从表3和图5中可知,李国平是该学科发文最多的高产作者,其次是王军、成金华、董锁成、黄贤金、谢高地、吴巧生、甄霖、诸大建、沈满洪等。另外,图5中406个高产作者节点只有195条连线,说明这些高产作者间绝大部分是孤立研究的,相互之间没有合作关系,这也反映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高产作者间的合作强度较弱,很多学者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必须加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作者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但从图中也可看出,还是有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研究团体,表4显示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主要高产作者间形成的团体及其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查证,这些研究团体绝大部分是同一个研究机构的作者组成,跨机构组成的团体很少。
表4 重要研究团体及其主要研究内容②
2.重要的发文机构
采用CiteSpace软件,调整阈值设置对6236篇CSSCI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论文进行发文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得到发文作者机构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见图6)。总共得到发文作者机构节点140个,连线7条,其中发文作者机构节点大小与发文数成正比。
图6 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作者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图6 中140个发文机构节点只有7条连线,表明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作者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对发文频次34次(年均2次)及以上的作者机构排序统计,得29个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重要发文机构,如表5所示。
表5 2001-201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高发文前29个机构
表5和图6中的作者机构名称为文章中直接体现的作者单位全称,由此清晰可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最多,共316篇,其次是一些并未体现学者所在单位信息的文章,我们将其称为佚名单位,共303篇。紧接着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为158篇。如果剔除佚名单位,合并作者发文机构的二级单位,对140个发文机构进行合并统计,发文数最多的为中国科学院(458)、其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00)、中国人民大学(152)、四川大学(108)、兰州大学(98)、重庆大学(94)、南京大学(90)、武汉大学(89)、陕西师范大学(88)、中国社会科学院(86)、河海大学(84)、南京农业大学(78)、西北大学(7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7)、大连理工大学(72)、中国矿业大学(72)、南开大学(69)、天津大学(68)、华中科技大学(47)、同济大学(47)、辽宁师范大学(39)等,这些机构成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的主要阵地。
五、结论
研究表明,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该学科的研究论文从2008年开始几乎呈现逐年下降之势;(2)针对该学科发文最多的期刊为《生态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环境保护》、《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统计与决策》等,这些期刊载文量均超过100篇,成为中国传播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成果的主要期刊;(3)“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水资源”、“碳排放”、“生态文明”、“生态补偿”、“生态经济学”、“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生态足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资源诅咒”、“人力资源”、“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是这17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使用最多的关键词,成为该学科重要的研究主题;(4)“技术进步”、“资源诅咒”、“循环经济”、“能源效率”、“生态补偿”、“低碳经济”、“碳排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规制”、“生态效率”等关键词代表了2008年以来该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或趋势;(5)技术进步、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低碳经济、资源型城市等相关内容代表2001-2017年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与核心研究领域;(6)李国平是该学科发文最多的高产作者,其次是王军、成金华、董锁成、黄贤金、谢高地、吴巧生、甄霖、诸大建、沈满洪等,但学者间合作程度较低,并归纳了高产作者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合作团体的主要研究内容;(7)发文作者机构之间同样缺乏合作。因此,很有必要加强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作者间和科研机构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文情况、研究主题、热点和趋势、核心研究领域等,有利于促进该学科的学者加强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遵循学科发展的研究脉络,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紧扣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核心研究领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相互融合与跨越,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跨越服务。当然,学者也可借此避开热点拥挤,剑走偏门,对该学科的一些冷门甚至未知领域寻求突破,也不无相应的参考价值。
【注 释】
①在2018年1月5日CSSCI并未将2017年的文献更新进入,但本文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更好地反映学科前期已有研究成果,将CNKI中CSSCI有关该学科2017年的文献整理加入数据库中,总共得到115篇,但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仍有较多的2017年有关期刊文献缺失,这已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
②表中只是归纳了这些高产作者团体在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科中的合作研究方向,难免会有所疏漏或不够合理之处。另外,对于团体成员涉及的其它领域与方向的研究并未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