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谢我的厌学

2018-10-12章红

家教世界 2018年26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中文系考试

文/章红

30多年前,身为高中生的我,最擅长的就是考试。我深陷其中,为名列前茅心怀喜悦,为名次退步黯然神伤……那是一段精神极度贫乏与不稳定的时光,我异常挣扎。

然而另一个事实也毋庸置疑——我是应该感谢高考的。18岁之前,我生活在一个边城,没有高考,我不可能离开那里。追根溯源,是那场重要的考试,让我在阶层的梯子上攀爬了一格。

我不会轻描淡写地说高考不重要。因为是这场相对公平的考试助我实现了地域与阶层的流动,帮我获得了起步之初的生存资源,让我的人生有了一个体面的起点。

而我的付出与代价,也只有我自己才能明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那一年全国理科考生的数学平均分是25分,而我考了97分。我的数学一直很好,因为我做过那么多数学题,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题目都不至于一筹莫展,总能写出几个解答步骤赢得几分。

但是上大学以后,我悲哀地发现,自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与动力。高中三年已经彻底透支了学习兴趣,伤损了心性,我的内心近乎干涸,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那时,生活中没有任何快乐:没有求知的快乐,没有玩耍的快乐,没有人际交往的快乐,没有徜徉于自然的快乐,甚至连睡眠的快乐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有。我和我的同学压缩一切出于人性的需求,把自己交付出来,交给一种功利化的学习生活。

在心智最应该得以成长、情感最为饱满丰富的年龄,我们却只是一味地压抑天性,否认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人就这样一天天地僵直木讷了。

人毕竟不是机器,单调枯燥的生活过久了,会产生“越狱”的渴望。我渴望读书,漫无目的地读,读优美的文字,读不为考试的无用之书。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就像溺水的人挣扎着浮出水面后呼吸到的一口氧气。

然而,每一次短暂“越狱”,都会受到自我的严厉谴责。当别人都埋头苦读的时候,你却在读一本小说,你会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糟蹋时间,辜负父母,可能还会自毁前程。

犹如一只惊慌怯懦的兔子,被某种莫名的东西追赶,在时光原野上狂乱地奔跑——我后来想,那莫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应该就是恐惧吧。害怕被社会甩下,害怕与主流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于是拼了命地凭着那种半生不熟的能力奔跑、奔跑……

多年以后,我读到张曼菱在北大的演讲稿:

“……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使你们成为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看到这里,我几乎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说出了我隐约感受到的东西。

多年以后,我从女儿身上看到她起伏的学习状态:小学时代是在玩耍与快乐中度过的;初一很有信心地投身于中学这个新环境,超级努力,进步飞速;初二平稳正常;但到初三,这股子劲儿绷不住了。她本身就是一个对重复枯燥的事物耐受力很低的人,没完没了地做题、大大小小的考试以及将要来临的中考压力让她厌倦烦躁,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教室抄作业。

我从自己的经历知道,人不是机器,情绪起伏、成绩起伏都是特别正常的事情。如果那时候我们就很紧张,把恐慌传递给她,责备与管控她,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

孩子厌学很可能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外界的要求与其天性之间已经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如果自身再给自身加压,弹簧超过弹性限度,生命将遭到某些难以逆转的损毁。

女儿曾坦言:“我感谢我会厌学。”

中考,女儿考了一个相当棒的分数,但她再也不想像初三那样度过高中三年,于是选择了国际班。那时候,人们对国际班还存有偏见,觉得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她不理睬这些非议,放弃南师附中而上了国际班。

大学四年,她简直像一个无坚不摧的战士,从入学奋斗到毕业,几乎从未有过松弛。后来女儿屡屡说起,正是因为高中三年得到休整,她才有能量面对大学四年的挑战。

对于有血有肉的人而言,热爱——厌倦——休整——重新出发是最正常的人性反应。实际上,厌倦是一种消极反抗。它提醒你已经身处悬崖边缘,它逼迫你去做出新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很不寻常,也未必导向成功,但对于身为独特个体的你,那是种顺应天性的召唤,让你迷途知返。

接着说回我自己。我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然后发现每天都很难熬。直到有一次,到别的寝室通知一件事儿,看到一个同学桌上放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小说,我忍不住就看了起来。总觉得它随时会被人拿走,我的眼珠快速地从左扫到右,又从右扫到左。

一个女生说:“你看书的样子很贪婪。”

这种“贪婪”最终促使我下决心,转到了心心念念向往的中文系——我要感谢20世纪黄金的80年代,那个时代,以及我身处的南京大学,都有一种开放宽容的风气,愿意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潜力的环境。

到了中文系,我过上了日日可以看小说、看闲书的生活。当时宿舍有6个女孩,根据个人看书的嗜好分为港台派、山药蛋派、先锋派,一个酷爱哲学的女孩荣膺“穿裙子的尼采”称号。我是名著派——概因我在宽仅90厘米的单人床内侧搁了一块木板,上面全是托尔斯泰、卢梭、狄更斯、罗曼·罗兰等作家的作品。

我们还愿打愿挨地订了个室规:周末必须关在寝室写作,交出文章才许出门。我们很肉麻地把写文章的事叫作“杜鹃啼血”,坐在拥挤的宿舍里,像中学生写不出作文一样咬笔杆,写几行就瞥瞥人家,不时询问一下:“你‘啼’出来没有?”

文章写好后,大家共用两个笔名:一个叫贝禾——取“稿费”两字的偏旁再左右交换一下;一个叫火鸟——取“烤鸭”的偏旁,预备拿了稿费去吃烤鸭。之后,委派两个女生拿到报社去投稿。

那是最愉悦轻松的一段读书生活。至今我对中文系心存感激,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的科系。

回想起青春时代的道路,“我已给过攀爬,我已悬崖勒马”。我也感谢我的厌学,虽然当时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只要这个痛苦没有杀死你,就会转化成自省的力量。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中文系考试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中文系何为?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黄振东作品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南京市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