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沈战役全景写实

2018-10-12叶介甫

军事文摘 2018年19期
关键词:野战军主力中央军委

叶介甫

在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中,参战部队为东北野战军的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所辖独立师、骑兵师等部队,共计70余万人,另有各级地方部队及补训部队约30万人。国民党军先后投入兵力共有5个兵团、16个军、51个师(旅),连同特种兵、保安团队共约60余万人。最终,东北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胜利。

正确分析东北战局形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依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关内各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开赴东北,接收日、伪军投降,并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领导东北广大军民开展保卫和建设东北的工作。

但是,蒋介石统治集团此时却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位和力量,他们在美国的支持下,一面要求日本侵略者及伪满洲国的残余势力“维持”东北,一面紧急调动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妄图建立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地区的反动独裁统治。

面对当时的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方面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而积极开展工作。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本溪大洼作战、四平保卫战、鞍(山)海(城)、拉法战役,重创并遏制了国民党军的大规模进攻,为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接着,又先后进行了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这些战役的开展粉碎了国民党军“先南后北”进犯东北根据地的战略企图,迫使东北国民党军由攻势转为守势。

在此形势下,从1947年5月13日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连续向国民党军发动了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势,共歼敌30余万人,收复城市77座,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千米。到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东北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也得到迅速壮大,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和军政训练,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国民党军在两年多时间里,已有57万人被消灭在东北战场。蒋介石为摆脱被动局面,曾三易东北主帅,并多次改变战略方针。1948年1月,卫立煌接任东北“剿总”总司令。他将东北国民党军整编为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另有一些地方保安团队。国民党军虽然总兵力仍有55万人,但已被分割、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由于北宁线一些地域及营口已为解放军控制,长沈两点通向关内的交通被切断,补给主要靠空运,远远不能满足防守和作战所需,处境十分困难。

蒋介石对东北局势深感忧虑。他惊呼,东北“各要点相继失陷,共匪紧逼锦州,沈阳形势更形孤立”,“皆成瓮中之鳖”。但他又幻想在绝境中“以九死一生之志冲出一条血路”,曾准备采纳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放弃沈阳,打通北宁线,将东北主力撤往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而卫立煌等人则认为主力一出沈阳、长春,即可能被解放军所歼灭,不可轻举妄动,力主固守沈阳,加紧组训新兵充实部队,待机而动。为此,他多次派人和亲自向蒋介石陈述意见。蒋介石也顾虑到撤退长、沈将在军事和政治上将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同时判断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后可能入关寻求机动作战,维持东北目前态势,可以箝制东北野战军不致迅速入关,利于稳住关内局势,因而同意卫立煌集团在东北“暂保现状”。总之,东北国民党军已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困境。

上述情况表明,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

中央军委对东北国民党军动向极为关注,就如何歼灭该敌的方针问题,同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野战军领导进行过较长时间磋商。

1948年2月7日,在东北冬季攻势还在进行时,毛泽东在给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的电报中就指出,“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认为东北野战军下一步作战应考虑以主力转至北宁线,截断国民党军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退路,并在该线寻机歼敌。

4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致电中央军委,提出5月先以半个月时间进行军事教育和战术练兵,然后集中兵力“攻长春和打援”的建议。同时,建议华北军区以主力一部进至承德、山海关地域配合作战,钳制范汉杰集团,并强调:“以上是我们对作战的根本意见。”该电认为,南下北宁线或入关作战,道路和补给均有困难,而且由于国民党军采取集中兵力守大城市的方针,东北主力南下后或者到处扑空,或者遇强敌而无力消灭。故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

中央军委、毛泽东审慎地研究了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的上述报告,并于22日复电同意先打长春的建议。但同时指出,“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对长春进行了攻击,歼敌6000余人,占领了大房身机场。之后,东北野战军领导认为:攻城部队与长春守军兵力对比不占绝对优势,目前即攻长春难度较大。于是,6月5日又就部队行动问题向中央军委提出3个方案:一是即刻正式进攻长春,但认为无把握,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二是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到北宁路作战;三是用2~4个月的时间,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然后攻城。

6月7日,中央军委复电,基本同意第3个方案。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朱德的指示,6月15日—20日,东北野战军在吉林市召开会议,研究围困长春的方针和部署,决定由8个师共10万人担任围困任务。在实施军事封锁的同时,开展政治攻势和经济斗争,促使长春守军粮弹俱困、人心动摇,然后攻城。

反复磋商确立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7月中旬,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了东北野战军作战行动问题。一致认为,长春守敌在10万以上,设防坚固,如我攻击长春,又可能遇到由沈、锦北上的20万增援之敌的威胁,所以打长春带有勉强性和很大的冒险性;如攻长春不成功,则对今后作战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

2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将上述意见报告中央军委,并提议:“东北主力,待热河秋收前后和东北夏季结束后,即是再等1个月,到8月中旬时,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22日,又致电中央军委,建议以华北军区一部围攻大同,调动傅作义集团一部主力由北平西进,以利东北主力南下作战。

7月22日,中央军委复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东北局,同意东北野战军以主力南下作战的建议。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命令华北军区以第1、第2(欠第4旅)、第6纵队组成第3兵团,向绥远出击;以华北军区第2兵团出击平古路和平张路,以箝制傅作义集团,使其难以向东北大力增援。

这时,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对南下作战的困难条件仍存在不少顾虑,未能迅速决定并开始南下行动。在8月6日—11日致中央军委的几次电报中,他们或则建议由华北军区部队先进军绥远,以吸引傅作义集团的一部西援,并提出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或则强调南下的粮食、道路等困难无法解决,因而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

中央军委于8月9日、12日复电,对东北野战军领导在上述电报中陈述的一些意见提出批评,强调指出:“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日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

根据中央军委一再强调的作战意图,东北野战军领导开始拟定南下作战的具体计划。9月3日,报告中央军委:“我军拟以靠近北宁线的各部,突然包围北宁线各城,然后待北面主力陆续到达后,进行逐一歼灭敌人,而以北线主力控制于沈阳以西及西南地区,监视沈阳敌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歼灭由长春突围南下之敌。”

9月5日,中央军委复电:“你们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你们可以在北宁线上展开大规模作战。在此线上作战,补给较便利。这又是中间突破的方法,使两翼敌人(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因此你们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要预先涉想继续打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控制整个北宁路(除平津段)于我手,以利尔后向两翼机动。”

7日,中央军委再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进一步指出:“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关键。”

经过中央军委与东北野战军反复磋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终于确立: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首先截断北宁线,封闭蒋军在东北,然后运用攻锦打援的手段,争取将卫立煌集团就地各个歼灭。

根据这一方针,东北野战军于9月10日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战役准备

东北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即提出以“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作为今后整个军事工作的总方向。在磋商和制定下一步作战方针及作战计划的同时,为适应大规模作战要求,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组织东北军民立即着手战前各项准备工作。

调整编制和指挥关系。为加强部队的统一指挥,191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并成立了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

根据大兵团作战特点,9月5日,东北野战军就作战指挥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遇大规模攻城战役,由野战军担任战场指挥;凡两个以上纵队一起作战时,由兵团司令部统一指挥,兵团司令部来不及赶到时,则临时指定某一纵队领导担任战场指挥;在必要时,野战军可直接指挥到师,同时通知兵团和纵队;野战军有时将派人前赴某一战场协助指导某一战斗。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战役指挥的集中统一和及时迅速。

进行战术技术大练兵。冬季攻势结束后,部队转入大规模的整训。为提高军事指挥水平,东北野战军于3月25日召开了参谋会议,着重对“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提出司令部应掌握大阵地攻坚、大纵深作战的组织保证,确实掌握炮兵及各兵种的协同动作,真正成为有科学头脑的能干的指挥机关。四五月间,又召开了由高级干部参加的为期1个月的军事会议,着重解决高级干部对大兵团作战的认识,具体研究了攻坚战的特点、纵深战斗的战术和炮兵的配属使用问题。6月份又召开了训练会议,部署军事训练任务。至8月,东北全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

后勤保障与支前工作。为适应部队主力南下作战的要求,8月,决定将后勤系统划分为前、后方两个机关,即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和东北军区后勤部,并明确规定了各自职责:野战军后勤部由钟赤兵任部长,领导各后勤分部实施对作战部队所需物资的供应;军区后勤部由李富春兼任部长,负责作战物资的筹集、加工制作和前运。先后将原东、西、北线3个后勤司令部改为5个后勤分部,将冀察热辽军区后勤司令部改为第6分部,划归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指挥。东北地区的58个医院统一了番号;扩建了汽车运输部队;及时发布了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的指示;先后在前线地区设立了6个供应站、25个供应分站;军工、邮电等战线上的职工和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生产武器弹药和筹集粮食等,从而为决战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资保障。

政治整训与动员教育。随着战役行动的迫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于9月7日向部队发出关于北宁线作战行动前政治动员令,提出我军新的作战行动是“以最大主力南下,向北宁线前进,以奔袭的动作,坚决歼灭分散于北宁线上守备的各处敌人,切断与摧毁东北敌人与华北的联系”,“求得加速全东北解放之早日到来”。“我全军必须从思想上动员起来,懂得新的行动作战之重大意义与有利条件”,保持“高度英勇精神,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不怕小的挫折和异常忍受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以适于连续作战的需要”。各部队结合所担负的任务,深入进行了动员教育。

经过这一阶段的紧张准备,各部队按照东北野战军作战命令,于9月上旬快速隐蔽地向指定地域进发。辽沈战役随即展开。

猜你喜欢

野战军主力中央军委
“中坚农民”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主力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父亲
细品日本海自主力战舰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沙角处,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战军”
中央军委明确表态:要查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