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新华历史
2018-10-11
1980年4月2日
新华医院被命名为“上海市新华红十字医院”。
1958年1月1日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发文,将原在江浦路、控江路筹建的榆林区中心医院,划给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教学医院并命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1958年10月4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家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建成开院。医院在上海市第四护士学校大礼堂举行盛大开业典礼。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遂全部迁至新华医院。
1978年12月
经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准,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一级教授高镜朗任所长。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是一所集儿科与相关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教学和预防任务的医学研究机构。
1962年6月1日
1983年5月30日
由高镜朗先生捐资创办的《临床儿科杂志》正式出版。作为仅次于《中华儿科杂志》的第二本全国性儿科专业杂志,它先后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成为国内重要的儿科学术期刊之一。2013年5月11日,我国第一本“医教结合”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教育生物学杂志》(季刊)创刊。新华儿科确立起了院、系、所、杂志四位一体的完整体系。
1993年3月14日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三级甲等医院”。
1998年6月30日
由新华医院全面负责筹建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试运行一个月后正式开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上海市“九五”期间社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实事工程之一,是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全球最大的合作项目。
2009年2月25日
在上海市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5+3+1工程)举行启动仪式上,崇明县县长赵奇与新华医院院长徐卫国正式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新华医院开始全面负责援建崇明三级医院。
2018年1月19日
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深化改革试点再次启动。成为全国医联体模式的“上海样板”。
2017年9月29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成立。
新华奇迹:
1958年 小儿传染病科顾友梅教授率先应用人工冬眠疗法法抢救中毒性菌痢获得成功。
1963年 骨科在国内首先对脊柱侧弯97度的患者成功施行矫形手术;1974年,开展国内首例人工关节置换术。
1969年 神经内科和麻醉科成功抢救一位被6600伏高压电击伤并从高空跌下,心脏自主心律停止时间23分钟的工人。
1972年 在刘薇廷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首先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阿一斯综合征”。同时,“小儿埋藏式固定频率心脏起搏器”安装成功,达到当时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973年 11月小儿心胸外科丁文祥教授与上海电表厂协作设计和研制成功适用于5岁以下儿童的我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
1974年 5月以该小儿人工心肺机作体外循环为一名体重10公斤的婴儿作了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获得成功,標志着我国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一个新的里程碑。
1973年 吴守义教授首创国内肢体延长手术器械,为小儿先天性、后天性各种肢体畸形的矫形手术奠定了基础。
1974年 眼科陆道炎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研制出第一批国产人工晶体。
1982年 4月14日 小儿外科佘亚雄教授等成功分离一对“脐—剑突”联体儿。
2000年、2006年和2011年 沈晓明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三项研究项目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关儿童铅中毒的研究推动了我国汽油无铅化的进程;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研究使“十聋九哑”成为历史;有关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促成“推迟上学”在全国推广。
“有凭有据的建议与毫不动摇的主张,改变了公共卫生政策和政府的行动。”著名的免疫学家、前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巴德年曾这样评论沈晓明的三项医学成果。
2015年6月1日 以生命早期的一千天作为关键时间点,探索人类重大发育源性疾病的起源并建立早期干预模式的“千天计划”正式启动。
2018年7月17日 完成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