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悉而又陌生的

2018-10-11胡译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代际陌生书籍

胡译文

【决赛题目】

请以“熟悉而又陌生的”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200~1500字。

女儿:

展信佳!

今年你高一了,再过两月是你的生日了,而再过两月你也即将踏上高二的阶梯。女儿又要大一岁,做父亲的只觉眼前一霎,仿佛先前十几年的光阴缩地成寸,被我一步迈了过去。

不用等你回信,我已能想象到你拆信时眉头一拧,嘟囔着我的落后老土:“有电脑手机写什么信嘛!”你老是这么说。是啊,爸爸不是那个年轻时的短跑健将了,又怎么能追得上你们“00后”的脚步呢?可是有些话,爸爸却不得不说给你听。

女儿啊,不知你是否发现,自从你上了高中,那半月放一次假的寄宿规定仿佛是一个壳子,把你我都给套住了。我们能看见彼此、触碰彼此,却无法感知对方的温度,这一点我感受犹深。有时回家路上我想同半个月没见的你说话,开口才一句,就被聚精会神捧着手机的你给堵了回去:“别烦我。”我只得一路沉默,望着前方道路把广播声音开大一些。回家后你径自上楼,电脑一开,房门一摔,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半点泥水都不带,也没留半点机会让我和你妈妈仔细看看你。

女儿,我们是这世上最熟悉的人,可如今你的行为所折射出的灵魂,却让我感到些许陌生。每次你关上的房门都有如一声短促的叹息,我想知道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叹息,还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叹息?

这些天我的脑海里满是你小时候的样子。小小的你坐在我的腿上,用手指着字,就这样一字一字地念下来,念完一页便回头对我笑,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岁往,年稍长。我和你从《十万个为什么》读到《中华上下五千年》,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读到“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也从《绿野仙踪》读到《巴黎圣母院》;领略过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造访过竹林七贤和竟陵八友,讨论过羲和的金车走了多长、望舒又御月去了何方。

那时真是最好的年岁了,我们无比熟悉那些或飞于山河之上,或隐于草芥之中的文字,晓得齐物论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是新鲜庞大,人间小事同于世界大战。我们能感知对方的温度,知晓彼此的灵魂,在书籍的名山大川中一人一骑,过青山数重。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开始向我抱怨书籍的呆板乏味,比不上电子产品的高效便捷。你和你的同学一起沉迷于互联网的新鲜快感,让我感到陌生;而让我害怕的是,你开始对书籍陌生了。当我走进你的房间,发现从前你时常翻阅、从不落灰的几本书竟积满了尘,我心中一时心痛——女儿,你可还记得当年你看完那本《苏东坡传》后,跟我说:“老爸!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女儿啊,你还记得这句信誓旦旦的话吗?那时你的眼睛啊,明亮得像藏了一汪受着阳光的湖。

可是我听到的越来越多的,却是你对书籍的不耐烦,和你在互联网浩浩荡荡的潮流中感到的无所适从。我与你的世界渐行渐远了。我们之间仿佛平白被劈了一道沟出来,而这遥远的距离,是你亲手划开的啊,女儿。

我与你说过,读书不光是汲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心境品行的升华。书籍不是世人如今嘲笑着的书页薄纸,它承载的是遥远的过往与悠长的未来,是我们无比熟悉的文化精神与脉搏!观之如今时代当中的娱乐大潮,眼花缭乱,红火狂欢,无数人力求“我以我语戏九州”,却不知这不过是拾人牙慧。它如漂水浮萍,繁而无根,没有凝聚力量的娱乐纵然风光一时,却不知该何去何从。

女儿啊,对于现在的你来说,读书变成了一件熟悉而又陌生的事了吧,爸爸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人了吧。但是爸爸希望你能够擦亮你朝气蓬勃的双眼,重拾起属于“00后”的使命,知晓书籍所承载的历史,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加上十分的勇气,去聆听这个时代和你的父亲对你的殷切呼唤!

女儿啊,我写下此句时,甚至能够想象到你又走进了书籍的世界,环顾四望那熟悉又陌生的一切,牙齿雪白,眼睛明亮。你向我走来的样子,看着好像从一开始你就是这样笔直地向我而来的。我前去迎接你,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

你的父亲

×年×月×日

点评

代际关系问题,永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写代际关系一样,控诉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以及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而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看待“女儿”的行为、反思这段关系,这种角色的颠倒互换让文章有了很新鲜的视角。与此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书信体的形式直接跟“女儿”展开对话,对象性强、感染力好。最重要的是,作者把“父亲”这个角色模拟得惟妙惟肖,通過对读书一事的追忆和畅想,来反思代际关系和家庭生活,更是十分巧妙、让人叹服。文章文笔清新优雅,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彰显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和丰厚的阅读积累,字里行间涌动的脉脉温情更是让人感同身受,不禁反思己身。此文形神兼备,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代际陌生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熟悉又陌生的“”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