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时代脉搏 明确责任担当 唱响时代主旋律
2018-10-11向明康
作者简介
向明康,任教于湖南省示范性高中——沅陵县第一中学。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怀化市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津贴。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语文学科专家评审组评委,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修辞学会阅读与鉴赏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家报刊特约记者、编辑,怀化学院中文系语文教学法兼职教师。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学论著56部,共计800万余字。其中多篇(部)获国家级、省级论文(著)一、二等奖,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长年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生》等报刊荐评高初中学生作文1000余篇。
2018年高考已经结束,评论高考的喧嚣与热闹也渐渐淡去。然而,对于2019届的高三考生而言,思考和回望过去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却很有必要。
2018年高考共9道作文题,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9道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北京卷为“材料+命题”形式),涵盖了新时代新青年、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等主题,其立意均紧扣立德树人的导向,引导考生以材料为依托展开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真情实感。总体看来,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命题的关键词 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改革开放
2018年正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因此今年的9道作文题中有5道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的主题,从中可以概括出几大关键词。
一是新时代新青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目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要求考生把“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联想与思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题目要求今年18岁的考生跟未来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进行对话。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切实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则直接点明“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要求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浙江卷的作文题目立足“浙江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寻找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
二是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美化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期盼。北京卷的另一个作文题目为“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用记叙文描绘自己期待的生态文明图景,贴近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材料中,则提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一时评标题。
三是改革开放。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题目以“改革开放三部曲”为主题,选取1981年深圳特區、2005年浙江、2017年雄安的三条标语、标题、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引导考生在完成写作的同时,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时代的挑战。
此外,全国新课标卷Ⅱ、上海卷、天津卷、江苏卷分别以“幸存者偏差”“被需要”“器”和“语言”为主题,引导考生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开放性的独立思考,抒发感受,发表见解,施展写作才华。
2命题的总体目标 突出立德树人,贴近考生生活,考查思维和表达能力
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突出立德树人。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就是一道典型的聚焦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文题目。除此之外,天津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能让考生意识到,要写好这种具有较强政论化趋向的作文,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不行,不思考不行,不闻家国事不行,没担当没梦想更不行。从而激发其与时代砥砺同行,为未来的美好梦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浙江卷的作文题目地域特色明显,旨在让考生传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其二,贴近考生生活。可以这样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能让考生感到熟悉、感到亲切,进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他们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高考是他们开启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等作文题,都瞄准了2018届考生的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让考生发声,让大家畅言。上海卷的作文题目“被需要”,要求考生谈论对“被需要”心态的认识,更是取材于生活实际,让每个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有展现的可能,也能让考生感受到自己与时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其三,考查思维能力。2018年的高考作文加大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今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关注思维能力的题目,且是一道偏向于哲学辩证思维的题目,侧重考查考生全面认识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细节等基本素养的能力,意在引导考生学会思考,养成理性思考的思维品质。启发考生在平时学习中除了积累必要的语文素材外,还需培养自己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品质。命题者更是希望通过“幸存者偏差”现象,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语言”涵盖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具体与抽象、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引导考生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多元思维。
3命题的突出特点 经典与时事关联、生活与思辨互动、文字与文化共鸣
综观今年及过去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经典与时事关联。今年天津卷作文题目的主题“器”,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不器”相关联,也和今天的“大国重器”相呼应。类似的命题思路,已在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的6句中华名句、2016年江苏卷的“话长话短”等作文题目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是生活与思辨互动。从2016年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到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的“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再到今年上海卷的“被需要”,这些题目一方面旨在引导考生感情饱满、笔触真实地描绘一些日常生活场景,另一方面更考查考生从这些场景中升华出理性结论的能力。再如今年北京卷的两道作文题,却是“关系”方面的互动。第一题是“考生”与“祖国”的关系,第二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借此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三是文字与文化共鸣。多年来,高考作文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考查考生的文字技巧与文化素养,鼓励考生更好、更准、更美地用文字传达自己的文化涵养,展示自我写作才情。2016年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7年浙江卷的“人要读三本大书”,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世纪宝宝中国梦”、浙江卷的“浙江精神”等题,命题中的文化气质一脉相承,延续至今,未曾间断。
4命题的题型类别 淡化任务驱动,回归传统模式
细读2018年高考作文写作要求,可以发现,9道作文试题中,只有全国新课标卷Ⅰ、北京卷、天津卷有较为明确的任务指令,如全国新课标卷Ⅰ“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北京卷“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天津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其余各命题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传统的新材料作文模式上来,在写作上都有类似于“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要求,凸显了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特点,一改之前一度任务驱动型作文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命题形式快速向新材料作文回归。这一回归现象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高考作文命题尽量不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限制,束缚考生的手脚,而要给予考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他们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情,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以便涌现出更多的佳作,发现卓尔不群的人才。这一信号也应成为今后作文教学的风向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以上几个趋势,同学们在进行2019 年高考作文备考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立足生活,关注时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关键。因此,必须立足生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若考生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没有激情,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也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社会。投身社会,了解社会热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村村通、高铁等等。可通过收看新闻联播、阅读党报党刊,了解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知晓“五大发展理念”,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以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等言说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自己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成就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
二是关注人生。关注人生、思考人生,了解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有人逆来顺受,也有人放浪不羁;有人自甘平庸,也有人追求卓越。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接触一些持不同人生观的人,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
三是关注自我。应当关注自我的思想、学习、生活,关注自我的成长,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能对自己做出理性的评判。“我”是作文最为丰富的资源,是一座常挖常新的神奇宝藏,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关注自我。
此外,要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强化思维训练,注重理性思辨,锤炼思维品质
理性地审视生活,才能发掘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活的内涵,进而丰富文章的内涵;理性地分析生活,才能开掘出生活所蕴含的生命核质,使文章立意深刻;理性地观照生活,更能使文章具有敏锐的触角,发掘出独到的理念,把读者带入新的思想和情感境界。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工具,是人的思维品质。高中生写作应力求理性,表现理性,表达思考之所得,展现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所谓深刻性,主要表现在思维要有深度,思想要见精髓,见解要深邃透彻。即分析问题要符合逻辑,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所谓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思维角度灵活、思维方向灵活和思维方式灵活。即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教条主义,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形式,不认死理儿,善于变通,表现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所谓独创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即分析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偏激、不轻易下结论,一定要是经过思考之后做出的是非判断,而且是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同时,辩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即看问题要有辩证眼光,能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观照事物,有自己的创见,避免偏执、片面、僵化。
三、树立创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彰显独特个性
作文無创新,很难登上峰顶塔尖。作为考生,既要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向,又要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善于创造作文的新形式,开拓写作思维的新空间,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考作文命题。作文亦步亦趋或陈旧老套,将为高考留下遗憾。所以,平日一定要勇于突破陈旧的写作模式,打破在立意、取材、语言、结构上毫无新意的“八股”模式,善于追求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表达,在立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语言的脱俗和表达方式的多样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既有创造性的发现,又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求彰显个性、展示个性、张扬个性。
最后,要注意两点:一是作文训练要做到科学化、序列化,突出训练重点。比如,可以以写作能力的训练为纵线,以文体的训练为横线,构筑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训练模式,沿着“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型”的写作流程,按部就班地练习,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其次,在整个作文的训练中,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文章体裁方面,要突出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构成方面,要突出内容、语言等;文章表达方式方面,要突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最后,要突出训练重点,即强化审题训练、立意训练、拟题训练、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表达训练等。二是养成好习惯,练好基本功,提升作文应考能力。比如,准确审题,符合要求,速列提纲,快捷入题,依题行文,书写工整等。这些方面,都要养成好的习惯,以免被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