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芳华 谱如歌岁月
2018-10-11梁正邓丽云邓思钰
梁正 邓丽云 邓思钰
李志雄先生用音乐怀念自己这一代人特有的青春岁月,多年前“上山下乡”的往事,有苦有甜、有笑有淚,今日皆一一揉进各种乐器之中,待一起演奏,引起共鸣,交织成同样的情愫。这位服务香江艺术界多年的艺术家,用自己锺爱的音乐,留存了那个年代最美的芳华,也用动听的旋律,再一次奏响属於他和同龄人共有的振奋与激扬。
艰苦岁月的赠礼
2018年7月12日,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高朋满座、观众们的视线都聚焦在舞台上,那里正隆重举行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老三届歌曲演唱会”。在雄壮的主题曲中,“岁月冲刷着我们的额头,我们的额头深深浅浅刻上皱纹。沧桑爬上了我们的双鬓,我们的双鬓星星点点髪丝如银。只有那一颗不老的心,热烈地燃烧照亮我们的生命……”场上观众的热情也被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宛然形成一股洪流,连空气也被撼动了!
悠扬的旋律中,一首首半个世纪前在内地流行的歌曲穿越了时空,再一次回荡在人们的耳边,仿佛一种尘封已久的情感终於得到了抒怀。此情此景,让此次活动筹委会主席李志雄先生心中百味杂陈,回忆中的一幕幕场景泉湧而出。他知道,这是青春的礼讚,也是时代的强音。
第一个场景是他只有几岁的时候:一天,在广州百货公司任职的父亲从仓库垃圾桶里找到两把各损坏头部和尾部的秦琴,稍加修理,把两把琴接驳成一把,就能演奏了。父亲用一双巧手做到变废为宝,从此也让自己的儿子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多年以後,李志雄先生回忆起,仍觉得自己与音乐的缘分妙不可言:“我早已记不住当年自己是怎麽学会弹琴的,只是凭着浓厚的兴趣,摸索着、遇到不懂就请教别人,日积月累便自学成才了。”
在那个时局刚刚稳定、物资仍然贫乏的年代,许多家长把愿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顺利长大,以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李志雄先生很早也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期盼,因此也曾想象过自己日後进入高校学习的场景。
可是,六十年代,“上山下鄉”的洪流让他愿望落空了。“当时凡是初中和高中的学生,都要去到农村裏锻炼。我也在初二的时候,被分配到广东宝安插队修理地球。”远离家人,在信息不灵通的地区勤苦劳作,年轻的李志雄先生不久就感到了迷茫。幸好每天收工後他可以弹琴抚慰自己,生活也有了寄託。“当时我所在的生产队叫东方生产队,大家都知道来了一个懂音乐的知青,当时我弹的乐器叫‘月琴,很多村民每天来听我弹琴,人数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乾脆称我为‘东方月。”
渐渐的,公社知道了“东方月”,於是邀请李志雄先生加入宝安县宣传队。再後来,他又加入惠阳地区歌舞团,在不断晋升中,结束了自己的知青岁月。不过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虽然过得艰苦,他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技能,热爱的音乐也在日复一日的演奏中提升了技艺,後期更在宣传队、歌舞团中得到专业的指导。日後走向社会,甚至移居香港後,李志雄先生都不断从这一段经历中受益,便把这份青春赠礼珍藏在心中,並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酝酿着……
执著音乐的追求
回忆往事,李志雄先生看到了第二个场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使移民的条件得到放宽,李志雄先生也获得了落户香港的机会,随即在这座繁华的国际化都市里拉开了人生新阶段的序幕。
最开始时,他从事搬运工作,辛辛苦苦赚得收入以养家糊口。幸好在过去的知青岁月里,他吃过更多的苦,体验尝试过更多的累,对比现在的工作也不觉得有什麽。所以早期也就这麽熬过来了。
後来,他获悉九龙荔枝角的宋城正在招募乐师,为遊客表演民族音乐,就过去应聘並如愿获得新的工作。他的爱好和所长,终於在香港找到一个专注自己的位置。随着日後与众多乐友的交往,李志雄先生不断扩大了人际圈,认识了许多音乐界乃至艺术界的朋友,名字被越来越多人所知道。
同时,他欣喜地发现,虽然当时香港社会以西方文化为主流,但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依然受到很多市民的热爱,其中就包括自己擅长的民族乐器。那麽,为什麽不在本地组建一个乐团,好让更多香港市民听到美妙的中华音乐呢?
说幹就幹!李志雄先生针对香港地处岭南、讲粤语的特点,特意组成香港岭南音乐团,他招集旅港的广东地区专业人士,日常练熟多首粤乐名曲,其太太会唱民歌,让其配合乐团表演小调。歌乐兼具,乐团成立後备受市民们的欢迎,足跡踏遍港九新界各区,成为了香港一支举足轻重的中乐团。
香港岭南音乐团成立三十三年来,先後五次获香港政府“社区文化大使”殊荣,並在2014、2016年两年代表香港和国家到南美洲进行巡回演出,宣传中华文化,也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做好前期準备。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不过,李志雄先生在音乐方面最欣喜的成就,则在於举办了纪念“上山下乡”的音乐会:“2008年,有的老知青找我,说要不要举行一场音乐会,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当时,李志雄先生深藏多年的回忆被再次唤起,他感到内心正湧动着一股力量,督促着自己用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为那段难忘的岁月,做一次臻善的总结。
追忆青春的印跡
2008年,由李志雄先生统筹的“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如期举行,全场座无虚席,开场时人们的心中似乎百感交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严肃的“味道”。当台上的艺术家开始演奏,李志雄先生他们精选的时代歌曲逐一上演,观众们的心情也变得激动起来,他们的回忆被不断唤醒,深处的情感也被触动着。至音乐会结束,掌声雷动,反响强烈!
“這一场音乐会很有影响力,不仅观众们反响很好,连政府都产生了兴趣。”随後,李志雄先生收到了不少反馈:有人感谢他带来了青春的回忆;有人鼓励他重现了经典;也有人諮询他是如何发掘音乐的力量的……
“我应政府要求,写了一篇《走出音乐厅》的论文,提倡要吸引观众走入音乐厅,首先要艺术家自己先走出去,与市民相互分享,知道他们喜欢什麽,知道自己如何改进,就自然而然可以做好音乐。”凭借这篇质朴而真实的论文,李志雄先生荣获香港政府2010年颁发的最高荣誉艺术推广奖,乃与金庸获得终身成就奖同届。後来,广州星海艺术学院、华师大、台湾的艺术大学、汕头的音乐家协会也纷纷邀请李志雄先生到大学里分享艺术心得,这让他备感荣幸。他感慨道:“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也是对我父辈的一种告慰,毕竟我年轻时没有实现他们寄望我的大学理想,但现在我也可以走入高校,为学生和教授们讲课。马来西亚佛教大学也为我颁发荣誉硕士,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时光飞逝,又是十年。今年是“上山下乡”的五十周年纪念,李志雄先生再接重任,举办了一次更为隆重和完美的音乐会。他与著名音乐家姚峰老师讨论,希望这次演出的曲目有明显的风格,有要深度,因而做了更多精心的準备。
例如考虑香港的老知青当年多被分配海南,音乐会选择的曲目也多为海南地区流行的风格。为了符合香港融汇中西文化的特緻,音乐会上半场演奏的是民族乐,下半场演奏的是管弦乐,更罕有地有管风琴演奏。为了契合“遥远的过去,谁也不能忘记”的主题,音乐会不仅是一次集体青春的回忆,也是一次时代侧影的体现——当年也有许多悲伤的故事,如内蒙古大火导致几十个知青遇难、1970年颱风在海南夺取20位女知青花一般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不可遗忘的事件。为此,李志雄先生决定把这个事故搬上舞台,並以《知青故事》来表述,纪念他们的知青朋友。那场“災难”的幸存者和家属看後非常激动,感谢香港舞台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写进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里。
往事沧桑,刹那芳华,其实无论哪一代人,都有特属的芳华;待岁月如歌,陈情如酒,再回头看,瞬间也成为了永恒。在李志雄先生等老知青的心中,即共有一份值得珍藏和回味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