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传媒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10-11卢小雁周丽英许今茜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科数字

卢小雁, 周丽英, 沈 斌, 许今茜, 叶 盛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省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快速渗透到传媒行业各个领域,传统的主要依靠笔头功夫“采、写、编、评”的新闻传播实务已不适应数字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越来越多地引入各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因此,在传媒学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诸如数字出版、数字视音频制作、视觉传达设计、可视化数据新闻呈现和网络新媒体编辑等一些应用性强的涉及人文与科技交叉学科领域的新型实验教学内容也越来越重要[1-2]。

1 人才培养观念

1.1 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传媒领域及一些相关人文学科,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灌输,从而忽视了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各个高校安排了一部分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环节,但是由于总体上经费投入偏少,实验设备落后、配套差、安排时间短,实验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通常不尽人意。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传媒业务知识,却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知识没有转变为实际的上手能力,甚至于学生就业上岗后,面对各个传媒应用领域新的环境、新的设备,茫然不知所措,无法满足业界的实际工作要求。这种情况在传媒学科的高等教育中还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和各媒体单位的转型,新闻传播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将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倾向于实践素质和动手能力。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拘泥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实验实践环节的作用,将会导致学校教育与现实的人才需求脱节[4]。

1.2 夯实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媒学科实验教学应基本定位在依托传媒应用性课程及课程实践,通过实验环节夯实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应用型传媒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基础素质的养成教育是适合新形势的人才培养观念[5]。一直以来,许多传媒学科的实验教学项目和理论讲授课程捆绑,实验教学评价缺乏依据。虽然已有相当一部分实验项目独立开课,但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形成传媒学科专业实验课程的自身特色和规范,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都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继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与理工类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不同的是,传媒学科实验教学并不仅仅注重实验技术的提升,而是需要把先进的知识应用在实验环节中,比如理论模型、策划方案、创意思路和编辑写作水平、创新能力等。同时实验技术要朝着高、精、尖的知识含量迈进,体现学科交叉发展,与时俱进。

1.3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不同学校有不同学校的特点,总体上讲,实验教学管理要根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全、集中管理、有利于开放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体制[6]。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实验教学的体制需要时时事事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做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增加学生受益面,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建立相对开放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必要的。要建立一套人性化的较为完善的管理运作机制,使学生可以预约实验,可以完成“选做、补做、重做、自选”开放性实验,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练习业务技能。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使学生能方便地选修开放性实验。许多实验教学环节可以实现网上预约,采访机、照相机、摄像机等移动设备已实现网络预约使用管理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传媒实验教学工作的运行效率和仪器设备共享利用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开拓一些与传播工程、文化工程和节目制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样能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和操作水平,并极大地增进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指导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2 跨学科、复合型传媒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2.1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发展迅速的各个传媒行业领域已全面步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融媒体时代,新形势下传媒人才培养同样也给实验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也促成了传统的传媒实验教学体系由单一教辅部门到人才培养平台的转型,由单一的以实验室教学为中心到产学研一体化中心的转型,由单一技能的实践教学到全媒体平台实践教学转型[7]。正在实施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是以传媒学科为基础,综合人文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等相关学科建设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传媒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主要集中在电子编辑、摄影摄像、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新媒体技术应用几个方面,目前的发展态势是全面数字化、网络化[8]。启动数字化传媒实验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各个传媒类专业新增和开设数字摄影、数字摄像、数字新闻编辑与图文排版、数字动画、数据新闻采集与制作、网络媒体编辑等实验教学课程是当务之急。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交叉学科实验教学的试点,和艺术设计、数字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相关学科专业联合建设可实现资源共享的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传媒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

2.2 传媒设计基础类实验课程

传媒设计基础类实验课程一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实验课程,是一类开放自由、讲究“鲜活性”的课程。要改变与媒介应用相关的传媒设计基础类实验教学传统观念与方法,让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置走到讲究体验性与融合性的全媒体的网络环境中来,产生相应的多元化与互动性,并从传媒实验教学的过程入手,开展鼓励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的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结果的传播、交互、体验中得到喜、怒、哀、乐,再进一步地做出调整,让实验教学效果更趋完美,让学生的实验活动真正地鲜活起来[9]。所以在原有实验课程建设基础上,把传媒设计基础类实验课程“视觉传达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形象设计与传播”“广告设计”“平面制作基础”等课程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一些拓展与延伸,增加实验作业的媒体互动与体验环节,对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进行适当的升级、建设和推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设计创新带动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推动设计创新。

2.3 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课程

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是传统平面媒体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目前应用十分广泛。针对此类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引入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报刊编辑及出版发行单位普遍采用的方正数字编辑与出版系统及融媒体发布平台,包括方正飞腾数字排版系统、方正德赛数字资源加工系统、方正鼎翔反解标引系统、方正鼎新数字内容创新平台、方正飞阅多媒体报刊制作系统等主要子系统软件。通过开设“新闻编辑”“数字出版”“全媒体编辑实践”等专业实验课程进行专业的数字排版编辑及多媒体发布教学与实践[10]。针对新闻学本科专业加强新时期数字新闻编辑实践教学与研究,开展基于全媒体数字新闻采编与发布的教学实验和实践,培养传媒学科本科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新闻采编与发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4 数字视音频编辑制作实验课程

数字视音频编辑制作是目前传媒业界在设备使用上淘汰与更新最快的,这就要求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摄像技术”“后期编辑”“视音频节目制作”“画面编辑与场景特效”等操作性实验课程就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专业实验设施。为此,引入了从4K数字电影拍摄到高清、标清不同系列的前端拍摄设备,并建设了适合不同档次需求的多个数字视音频编辑机房。对于低年级本科生的基础拍摄制作技能训练采用批量大的中低端设备,对于高年级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需要提供相应的高端设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更高要求的视音频节目内容制作。此外,这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离不开作品的观摩与研究,建设了专门的3D观影室为实验教学提供标准的视音频播出环境,可用于组织高质量片源的播映,以供师生观摩、研讨,培养学生的视觉经验、视觉想象,提高审美能力。

2.5 网络及新媒体应用类实验课程

作为传媒学科各专业的新兴发展方向,网络及新媒体应用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是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点和难点。但无论从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国内高校也尚处在尝试和探索中。国外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方向注重培养新媒体思维和新媒体专业技能的训练。以美国为例,俄勒冈州立大学艺术传播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媒体专业、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专业,都在其课程中将“新媒体模块”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该模块一般包括“交互性新媒体”“社交媒体”“新媒体可视化”等课程。研究适合中国实际的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类的课程体系建设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1]。目前的做法是尝试从“数据新闻采集与编辑”“网络视频编辑”“可视化数据新闻实践”“网络实务”等实验教学课程入手,通过引入专业的基于实时动作捕捉的虚拟新闻动画制作系统和建设专业的网络编辑机房,充分利用基于校园网络的有线、无线宽带平台,把课堂教学与在线实验相结合,逐步积累网络数据库资源,并进一步完善在线课件,不断更新相关实用工具软件,开阔学生的新媒体视野和眼界,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段采集获取各类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创作和多平台发布。

2.6 媒介认知和传播效果测试实验

基于神经科学的媒介认知和传播效果测试是目前传媒学科发展应用的前沿领域,前景广阔、特色显著。通过近年来的“985工程”建设,投入专项资金购置了Tobii 全功能组合眼动仪、64导事件相关电位脑电波测试系统和行为观测系统,可以进行包括脑电、眼动、生理测量、行为观察等神经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籍此,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了媒介认知和传播效果测试类实验课程,同时也与纽约大学、印地安那大学等国内外从事传播与认知科学研究的院校与实验室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并开设了“传播与媒介心理生理测量”“传播效果测试”“广告效果测评”等相关实验课程,助推神经传播学这一传媒学科前沿分支领域的拓展应用。

3 实验课程教学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结合

3.1 加强实验教学与校内外媒体间的互动

针对目前高校传媒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与媒体需求不接轨的问题,应建立和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媒体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一方面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在关系,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学与校内外各类媒体之间的互动[12]。我校传媒学科的实验中心自建设成立以来,目前一个基本的实验教学开展模式就是实验课程教学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紧密结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各类传媒实务组建实验教学团队,在新闻编辑、节目制作和新媒体业务方面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参与指导,办报、做节目、建网站、出成果。几年以来,实验和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2 针对性地拓展校内实践基地

学校的广播电视台、浙江大学报、求是潮新闻网、传媒学院全媒体实践平台等都是实验中心紧密合作的校内实践基地,许多低年级的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参与实践锻炼,解决了低年级选修学分多、课业压力大而没有时间出校参与实践的问题。实验中心专职教师还主导建设了“三叶草影音创作训练营”“半月坡频道”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图片资源库”等传媒实践平台,指导学生策划、创作各类多媒体作品,并适时地发布在传媒学院全媒体平台和其他校内媒体上。依托传媒实验中心设立编辑出版部的我校传播学科专业期刊《中国传媒报告》每年出版4期,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每年参与数字编辑出版实训的学生50余人。依托传媒实验中心建设的我校大学生媒体创意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开展媒体创意设计竞赛,并积极协办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广告大赛、多媒体竞赛等,学生实验实践作品多批次获得各类奖项。通过这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了课堂实验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

依托传媒实验中心建设的浙江大学—浙广集团新闻传播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是我校首个国家级文科教育实践基地,下设各类实训工作坊17个,承担传媒各学科的实训任务,年实训学生数200余名。此外,浙江大学—方正阿帕比数字全媒体创新平台、浙江大学—尼尔森网联全媒体数据研究基地、浙大—腾讯移动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报集团共建“M+Lab互联网实验室”、浙江大学—北京超视界科技公司“可视化媒介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多个与传媒业界紧密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接纳了一批又一批高年级学生的学科实践和实习,从而加强了学界与业界的联系,真正做到传媒实验教学与实务工作的接轨。聘请一些传媒业界的专业人士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许多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各类传媒内容的生产实践,并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成果多批次被各级媒体采纳和应用。

4 结语

传媒学科的人才培养对传播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必须切实重视和突出传媒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全媒体、全流程的传媒技能实训,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传媒人才[13]。要加强传媒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专职实验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字网络及计算机知识和各种传媒设备的使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要提供全面、完整的传媒实验教学设施,并要做到与传媒各行业同步更新。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学科数字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答数字
“超学科”来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看G20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