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四翼”的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改革与实践
2018-10-11葛日波沈海龙宋丽英朱志刚王丹丹
葛日波, 沈海龙, 宋丽英, 朱志刚, 王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1 “一体四翼”改革方案的提出
“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2大热点领域,聚焦的核心都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根本目的是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大局服务[1-4]。
就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言,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实验实训、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3个环节来实现,这3个环节在2个能力的形成中分别承担着孵化、历练和升华的作用,3个环节的实施必须依靠实践教学服务体系来提供平台支撑和服务保障[5-7]。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如何、整体效能发挥的状况如何对3个实践环节的实施和2个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给出了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建设和2个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图1 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2个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2016年5月公布的数据,全国现有本科高校1 236所,其中新建本科高校为417所,占全部本科高校的33.7%。新建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定位几乎全部瞄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大力改革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是应对2个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
基于上述思考,2011年我们开启了相关研究, 2013年5月获得了校级重点教改课题立项——“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2014年12月获得省教改课题立项——“新建本科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依托2个项目,先后对本校及省内外30余所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基于“214”架构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改革模式,构建了“一体四翼”的改革布局,在本校进行了5年多的教学实践。2016年6月,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基于“214”改革模式的主要内容,以服务于实践和创新2个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创建一个开放、共享、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大平台为核心,以实施“四个一工程”为手段,即开发一个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工作规章、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管理队伍,以此来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服务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一体四翼”的改革布局的内涵:“一体”就是承载实践和创新2个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四翼”就是助推大平台建设的“四个一工程”,为大平台建设发展提供动力。“一体四翼”改革布局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一体四翼”改革布局结构
2 “一体四翼”改革布局的改革路径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立机构、建制度、定标准、调布局
整合全校资源,构建学科间交叉融合、资源充分共享的实践教学大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保障的综合化水平和服务全局的能力。从理顺关系、设立机构、形成制度等顶层环节入手,建立了校、中心二级管理体制,为大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2009年4月,学校成立了工程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建专门实验技术管理队伍,打破原先由各院系独立建设、分散管理的格局,建立了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论证机制,完善了相关工作程序,为资源充分共享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校、中心二级管理体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校、中心二级管理体制结构图
树立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大平台观,统筹全校资源,本着“区域集中、功能互补、层次多元”的原则,构建了电子与自动化、计算机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工程、新闻与传媒5大实验室群,形成了学科间交叉互补、专业间深度融合、资源充分共享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坚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围绕学科大类进行规划,功能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避免实验室间性能的交叠和重复,把每个学科大类按照“基础类、专业类、实训类和创新类”4个层次构建成一个实验室群落,其中基础类实验室为多个专业共建共享,主要承担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专业类实验室为特定专业服务,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训类和创新类实验室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学科,承担实训、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等环节。整个实验教学平台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实践教学大平台的结构和运行模式
通过实践教学大平台的构建,主要解决了2个问题。
(1) 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建设不完善导致顶层设计与施策欠科学问题,以及院系分散施政导致的资源共享水平低下,保障和服务全局能力不强问题,打破了专业间信息不通、资源不享的壁垒,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 服务保障和实践教学2个体系间融合深度不够,没有形成育人合力问题,使2个体系建设实现了有效对接,产生了协同共振,育人合力大大增强。
2.2 开发多功能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
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水平低是制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8]。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经过系统分析和论证、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开发了一个集管理、服务、决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为学院节省资金20余万元。通过该系统,融合新教育技术发展引起的学习方式、教学与服务方式的新变化,实现了所有实验室资源信息及运行状况的网上查询;实现了设备借用、实验室借用、学生实验预约等服务的网上办理;实现了实验课程资源、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过程等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组织开展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契合了新技术发展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途径深度变革的要求,带动了实践教学模式变革,推进了改革纵深。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搭建情况和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搭建情况和运行模式
通过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主要解决了2个问题:
(1) 信息化水平低下引发的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决策能力不强等发展瓶颈问题,带动了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和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
(2) 传统服务模式与新技术发展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途径深度变革的要求不相适应问题,带动了实践教学模式变革,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纵深,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2.3 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
先后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14项,要求拿着制度的尺子,开展经常性的自查和互查,开展多种形式的照镜子活动,通过照镜子来补短板、堵漏洞,提升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本着“专业对口、人尽其用、工作适度、便于发展”的原则,完成了岗位划分,在中心和各部门之间设立了联络专员,通过该方式使得中心内部教师之间、中心与其他部门之间、中心与广大师生之间、建立起多方联动机制,打通了阻碍部门之间信息难沟通和问题处理慢的死结,确保了存在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人力短缺、年轻教师多是新建本科高校的一个特点,也是影响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一个难题,诸如婚假、生育假、病假等因素造成的临时性人员缺岗较严重地冲击了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跨岗协作”的工作机制,使专业相近的教师之间相互熟悉对方岗位,在工作中结对子,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模式,以应对突发因素对管理造成的冲击。
建立了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定向开放相结合的多元开放机制,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发布实验室资源信息,实现了网上自动预约,为广大师生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依托大创项目、科技竞赛,开辟了实验技术人员广泛参与的“创客工作坊”实验室开放新模式[9-10],拓展了实验技术人员在服务育人中的广度和维度。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主要解决了4个问题:
(1) 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把工作的每个环节控制在制度的有效约束中;
(2) “多方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有效排解了部门之间沟通难、问题处理慢的死结;
(3) “跨岗协作”的工作机制的实施,集聚了工作合力,有效防范了因人力不足而形成的管理风险;
(4) “多元开放”工作机制的实施,拓展了开放途径,扩大了开放规模,提高了开放效率,提升了服务育人的广度和维度。
2.4 实验技术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了实验技术人员动态引入和流动机制,按照学科大类实验室群为单位设置实验技术管理岗位,引进与实验室群对应专业门类相匹配的实验技术人员8人,形成了以教授为带头人、以研究生为主体,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管理队伍。
采取深造、进修、培训、研讨会等多种措施加强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突出绩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定级定薪等环节所占比重,激发工作动力。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
通过队伍建设,主要解决了3个问题:
(1) 建立和完善了实验技术人员引入和培养的良性机制,优化了队伍结构,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2) 拓展了实验技术人员在2个能力培养中服务的广度和维度,作用发挥更加突出;
(3) 实现了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互补,集聚了育人合力。
3 “一体四翼”改革布局取得的工作实效
(1) 通过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资金利用率提高了40%,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1倍多,设备淘汰周期延长了3~4年;带动了专业、示范中心、创业基地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先后获得辽宁省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创业基地建设单位,有5个专业进入省专业综合评价前20%;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幅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突破了97%,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涌现出一批首次就业年薪超过40万元的学生精英。表1给出了近5年学生就业数据,图6给出了就业走势情况。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获奖的比例和等级不断提高,累计有2 000多名学生参加国内外知名赛事20余个,获国际赛中国赛区总冠军1项,获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6项、二等23奖、三等奖20项,获市级1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表1 最近5年学生就业数据信息一览表
图6 近5年学生就业走势情况
(2) 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发,为学院节省资金20余万元;服务师生的能力增加了近6成,带动了实践教学模式变革和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师生的满意度达到了100%;连续多年保持100%安全运行无事故;设备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节省维修资金40余万元;实验室开放规模较前些年翻了1倍多,年均开放学生数突破3万人。
(4) 通过实验技术管理队伍建设,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广度和深度得到增强,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服务育人的作用更加突出。近5年来,累计承担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53门,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一致好评;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5项、院级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校级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省级7项、院级5项,吸收学生60余人;主编专业教材13部,一部获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奖;发表教学和学术论文47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2篇,核心期刊9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417人,获国家级奖励20人,省级奖励186人。获市级以上教学奖励13项、校级奖励22项,有1人获省第12届本科教学名师奖、有1人获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称号、有1人获大连市优秀教师称号,先后3次获得校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
4 结论
依据国际上先进的以成果导向为特征的学习产出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11-12],提出了基于“214”模式的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改革思想,为“一体四翼”改革布局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一体四翼”改革布局,突出以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旨,以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突破口,经历了长达5年的教学实践检验,综合对比实践前后的多项人才培养指标数据,结果显示“一体四翼”改革布局方案设计科学、措施具体、可复制和可操作性强,在人才质量提升中发挥的实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