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2018-10-11苏博

防护林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观音山区域环境喀斯特

苏博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境内,总面积2 367.07 hm2。森林公园拥有珍贵的、原生性极强的喀斯特森林风景资源,且整体上完好保持着天然的面貌,森林风景资源极为丰富。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评价,通过2次实地调查,并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对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评价,以期为森林公园未来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概况

1.1 地理位置

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由2个独立片区构成。其中,观音山片区地处泸西县北部,位于103°49′36″—103°55′04″ E、24°33′32″—24°37′57″ N,片区面积1 870.17 hm2;小石龙片区地处泸西县东部,位于103°45′25″—103°50′07″ E、24°27′01″—24°29′38″ N,片区面积496.90 hm2。

1.2 地形特征

森林公园的2个片区分布于泸西县境内3条主要山脉(东部为东山梁子,西部为圭山山脉,中部为白泥山梁子)中的2条山脉之上,其中:观音山片区位于东山梁子中部,属中山地形,高程在1 865~2 222 m,相对高差300 m以上,地势南东高,北东低;小石龙片区也位于东山梁子中部,属中山地形,高程在1 870~2 390 m,相对高差500 m以上,地势变化较大。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最高海拔2 390 m,最低海拔1 850 m。

1.3 地质地貌

森林公园所处区域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之上,滇东南高原岩溶地区,处在云南“山”字形地质构造东翼中部,南盘江大断裂带以西,乌蒙山延伸区域。森林公园所在区域由于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层,经过长期的淋溶作用,形成了溶蚀洼地、岩沟、漏斗、地下溶洞、暗河伏流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

1.4 土壤及母岩状况

森林公园范围内地层出露齐全,除缺失志留系及白垩系地层外,从元古界的昆阳群,震旦系地层到古生界,中生界乃至新生界的地层均有出露。地面土壤主要为红壤、沙壤,厚度小者不足1 m,大者超过50 m,境内土壤形成主要过程有:(1)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2)脱沼泽化过程;(3)淋溶积过程。红壤土含量为:有机质量1.1%,全氮1.8%,速效氮0.8×10-6,全钾1.7%,速效钾0.3×10-6,全磷2.6%,速效磷1%,pH值7.0。沙壤土含量为:有机质量1.0%,全氮1.3%,速效氮0.6×10-6,全钾1.9%,速效钾0.4×10-6,全磷2.1%,速效磷0.8%,pH值7.1。

1.5 水文气候

森林公园位于珠江水系,地处珠江上游南盘江的流域范围内,属于南盘江左岸一级支流——小江的流域范围内。森林公园位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2 ℃,年≥10 ℃积温4 638.9 ℃;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无霜期272.7 d。年日照时数2 094.4 h,年太阳辐射总量546.4 kJ·cm-2,日照百分率47%。全年降水量占蒸发量的77%,干燥度为1.3,按全国干燥度的分类标准属半湿润气候区。平均年降雨量为968.1 mm,年平均降雨146 d。

1.6 植物资源

根据植被地带性规律,森林公园区域的地带性植被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其中以硬叶常绿阔叶林最具特色。

基于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森林公园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60科,587属,1 047种。其中,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红椿(Toonaciliata)、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金铁锁(Psammosilenetunicoides)、扇蕨(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蒙自桂花(Osmanthushenryi)、石丁香(Neohymenopogonparasiticus)等7种植物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7 动物资源

森林公园范围内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白腹鹞、游隼、红隼、领角鸮、褐林鸮、灰林鸮和褐翅鸦鹃等10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2007)的种类有游隼1种,被列入CITES附录Ⅱ的有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红隼、白腹鹞、褐林鸮、领角鸮、灰林鸮和红嘴相思鸟等9种;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2004)列为近危NT的有褐翅鸦鹃、喜鹊和树麻雀3种;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1998)列为易危(VU)的有褐翅鸦鹃1种,列为稀有(R)的有游隼1种;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有普通鸬鹚、苍鹭、牛背鹭、赤麻鸭、白胸苦恶鸟、大杜鹃、喜鹊、斑姬啄木鸟和八哥等。

2 调查与评价方法

2.1 调查方法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是在全面了解森林风景资源分布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区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功能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森林风景资源调查。具体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研、资料审查等。为响应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随后的评估,针对本项目的调查内容主要由3个板块构成,即区域环境质量调查、风景资源质量调查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调查。而后基于调查的数据统计,对各类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评价并赋分。

2.2 资源评价方法

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对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由3个板块构成,即区域环境质量评价、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最终评定的总分值由以上3部分分值相加得出,即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N)=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分值(M)+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定分值(H)+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定分值(L)。

2.2.1 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方法 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水文水系、地质地理风貌、野生动植物、人文与社会环境、气候与天象等5个方面的资源的质量评价,每项内容包括5个不同的评价因子。此外还包括风景资源组合状况和特色评价。

2.2.2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涵盖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空气质量与大气环境、土壤与土质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细菌浓度等5个方面的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分值,由以上5个方面指标分值相加后得出。

2.2.3 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方法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的主要指标涵盖了公园区位、总面积和游览面积、适游期长度、对外交通条件、园内交通条件、其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方面的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的分值,由以上各项指标分值相加后得出。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定性评价

3.1.1 地文景观资源 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喀斯特地貌极为丰富。既拥有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并经地表水溶蚀而成的“裸露型喀斯特”,又存在着在残积土层、枯枝落叶等松散堆积物覆盖下发育的“覆盖型喀斯特”,还广泛分布着埋藏于松散浅薄的红土土层下、被渗透水流溶蚀的“埋藏型喀斯特”。典型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赋予了森林公园多样的喀斯特地文景观,形成了融合在茂密而原始的喀斯特森林中的石芽、峭壁、清溪、巨石、秀峰、幽谷、巨藤、古木以及岩溶漏斗和地下森林等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整体而言,森林公园的地文资源典型而丰富。

3.1.2 水文景观资源 森林公园范围内主要水体包括吾者水库、吾者温泉等。吾者水库是一座集防洪、蓄水、供水、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型水库,水库为峡谷形,湖面碧波荡漾,山秀水美,互为映衬,素有“小三峡”的美誉。吾者温泉是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钻井队在进行地质勘探时,钻至地面下3 000 m后涌出的热水资源,日出水量605 m3,其反映了在云贵高原隆升进程中、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影响下,该地区高温热源的发育分布特征。此外,根据已经掌握的地质资料,结合对当地居民的调查,目前比较确定有一条地下暗河——“皮家寨大泉岩溶暗河”流经森林公园的观音山片区,暗河长5.25 km,流量1072.75—1957.5 L·s-1,年排泄总量4 195.42万m3。由水库、温泉、地下暗河和涌泉构成的水文景观资源丰富。

3.1.3 生物景观资源 森林公园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其最为珍贵的资源,是在这一区域历史演化中幸存下来的,分布集中、面积较大、原生性强、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典型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赋予了这片喀斯特森林独特的生境、复杂的群落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极为珍贵的森林资源,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质研究以及我国原生喀斯特森林群落研究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更为珍贵的是,在这片喀斯特森林中,有大面积的、原生性极强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这一分布在喀斯特地貌的大背景下则更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且一旦遭到破坏则极难恢复。森林公园的生物景观资源脆弱而珍贵,具有重要意义。

3.1.4 天象景观资源 (1)小石龙云雾瀑布。小石龙片区拥有高约200 m的陡崖,在气候潮湿季节的清晨,常能见到渺渺云雾从陡崖顶缓慢的倾泻而下,形成壮观的云雾瀑布,再配上陡崖坡面茂密的森林,景象如同仙境。(2)观音山空中森林。由于观音山片区的观音山是周边几公里范围内近乎孤立的山体,且山体高度相对较大,在阴雨季节云常在半山腰汇集,待汇集浓密后,会将山体下部遮挡,出现空中森林的景象,缥缥渺渺,有如海市蜃楼。如在观音山繁花盛开的季节出现,则如同空中花园一般,甚为壮观。

表1 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一览表

3.1.5 人文景观资源 泸西是强大的乌蛮阿庐部(弥鹿部)的发源地,自西汉元鼎六年便建制设县,南宋时建立了云南历史上唯一的彝族部落王国——自杞国。明清时期为广西府署所在地,曾是滇东南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数千年的高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撞、交流、融汇过程中,泸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汉多元文化。而森林公园所在地,正是古乌蛮阿庐部的聚居地,人文底蕴丰富。

3.2 定量评价

3.2.1 风景资源质量定量评价 根据相关规范,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按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天象资源等5部分的分值加权后相加得出,此部分的满分为30分。如表1所示,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部分得分为27.99分。

3.2.2 区域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根据相关规范,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部分分值按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土壤质量、负离子含量、空气细菌含量等环境要素进行评分后相加获得,此部分的满分为10分。经计算,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部分得分为8.5分。详见表2。

表2 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一览表

3.2.3 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定量评价 根据相关规范,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部分分值按公园面积、旅游适宜期、区位条件、外部交通、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等要素进行评分后相加获得,此部分的满分10分。经计算,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部分得分为7.5分。详见表3。

表3 云南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一览表

4 结论与讨论

4.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云南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分值 =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分值(27.99分)+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定分值(8.5分)+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定分值(7.5) = 43.99分。这一分值处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中“一级”风景资源的得分标准区间(40-50分)内,属于森林风景资源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的风景资源。

4.2 森林风景资源对生态旅游活动的价值与影响

森林公园范围内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文、水文景观,对于开展以生态观光和科普宣教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极为有利。但是,森林公园所处区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特殊的地文条件,造成了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极为敏感,因而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广度、深度构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4.3 森林风景资源对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

目前森林公园内遗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6.72%,且保存极为完好,生态环境良好,是石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天然参照物,更是研究喀斯特森林发展与演变的天然基地,保护价值极高。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对于保护这片作为石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天然参照物的天然林地意义重大。

4.4 森林风景资源对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的重要意义

森林公园范围内遗存下来的喀斯特森林,为展示岩溶地貌的形成、发育,展现喀斯特森林动植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处十分宝贵的天然宣教场所。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并加快发展科普宣教和森林旅游活动,对于促进泸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观音山区域环境喀斯特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观音山倒虹吸工程进入合拢阶段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Exploring the Added Outcomes of the Teaching of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n EFL Context
厦门观音山会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递进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以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为例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