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生态风景林景观改造树种生长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8-10-11郑海军
郑海军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农林水利局,福建 厦门 361101)
生态风景林是指符合风景林设计要求的具有专门防护功能的林种,即兼有防护功能的风景林,是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化体系和森林生态系统[1,2]。厦门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土壤母岩多为粗晶花岗岩,在海岸边缘主要分布着盐土与风沙土,土壤较贫瘠,肥力较差,森林植被以马尾松纯林为主,形成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生长势衰退等现状。2011年以来,厦门通过林分改造和林相景观建设,依据植物群落演替的原理,利用工程造林技术,逐步改造马尾松纯林形成针阔混交林,逐步恢复和重建近自然式乡土阔叶林,实现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南亚热带森林景观[3],逐渐形成了生态功能稳定、景观特征独特和社会效益良好的城市生态风景林。为此,对2011年营造的风景林树种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为厦门城市生态风景林优化提供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帽山农场,地处118°16′20″—20′30″ E,24°45—24°50′ N,距翔安区22 km,三面与南安市接壤,全场土地总面积22.4 km2,地貌属于低山丘陵,最高海拔704 m,最低海拔64.5 m。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21 ℃,绝对低温-1 ℃,年平均降雨量为1 442.4 mm,全年平均日照2 183.8 h,无霜期352 d,春夏多雾。土壤为发育于花岗岩的砖红壤性红壤和沙壤,土层深厚,pH值为5~6,有机质含量为1%~2%。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为68.4%,以马尾松,相思树为主。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林位于甘露寺,2011年造林,营养袋苗,地径≥0.5 cm,苗高50 cm以上,株行距2.5 m×2.5 m,穴规格60 cm×40 cm×40 cm,施基肥3 kg,养护期3 a。设计3种类型:类型1,带状混交,混交树种为香樟、海南蒲桃,向阳坡,坡度12°;类型2,带状种植,种植树种为香樟,纯林,向阳坡,坡度12;类型3,块状混交,混交树种为南洋楹、香樟、刺桐、高山榕和木棉。香樟营养袋苗,地径≥0.5 cm,其余大苗带土球,米径≥3 cm,苗高150 cm,向阳坡,坡度18°。在每种类型均设立了3个400 m2样方,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每株树的高度、胸径、冠幅,并利用Excel 2003 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4,5]。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树种带状混交造林成效分析
2011年利用香樟与海南蒲桃进行带状混交造林,造林苗木规格为地径≥0.5 cm、苗高50 cm以上。据图1得知,7年生香樟平均树高5.84 m,平均胸径达8.27 cm,而海南蒲桃平均树高3.90 m,平均胸径为5.11 cm。
图1 带状混交造林模式生长量比较分析
据表1对带状混交造林的香樟与海南蒲桃胸径与树高进行方差显著性分析可知,两个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生长量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与样地调查结果整体上是一致的。由于山体上立地条件较差,混交林种植后仅养护3 a,香樟在试验地生长适应性强、长势好,适宜瘠薄地进行推广种植,而海南蒲桃喜深厚肥沃土壤,适宜于平地或荒地上生长,在山上长势不佳。
表1 香樟树与海南蒲桃带状混交造林方差分析
3.2 不同树种块状混交造林成效分析
2011年利用香樟树、刺桐、高山榕、木棉及南洋楹苗木进行块状混交造林。据图2得知,南洋楹长势最好,平均树高6.46 m,平均胸径达11.29 cm;其次为香樟,平均树高5.52 m,平均胸径达6.52 cm;再次为刺桐,平均树高4.00 m,平均胸径达6.02 cm;高山榕和木棉表现较差,7年生的树木平均树高仅为2.70 m和2.59 m,平均胸径分别仅为4.43 cm和4.47 cm。从整体上来看,造林树种生长适应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南洋楹>香樟>刺桐>高山榕>木棉。从整体分析及样地调查来看,南洋楹、香樟在山上混交造林长势较好,可以推广应用,刺桐表现一般,高山榕和木棉表现较差,山上造林应慎重考虑。
图2 块状混交造林模式生长量比较分析表2 块状混交造林树种生长状况方差分析
因素变差来源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平均胸径组间511.3434127.83640.276.000组内438.0141383.174总数949.357142平均树高组间277.481469.37032.759.000组内292.2251382.118总数569.706142
由表2得知,树种在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块状混交造林树种生长状况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如表3所示。香樟与刺桐胸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高山榕、木棉及南洋楹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刺桐与香樟、木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高山榕、南洋楹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山榕与木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其他3种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南洋楹与4种混交树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香樟树与南洋楹树高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种植物均与刺桐、高山榕、木棉存在显著性差异,刺桐、高山榕与木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刺桐与高山榕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块状混交造林树种生长状况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3.3 不同造林方式生态风景林生长状况分析
2011年造林,造林苗木规格:香樟地径≥0.5 cm、苗高50 cm以上,采取带状混交造林、带状纯林造林及块状混交造林等3种造林方式,造林后7年生的香樟树生长状况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长势最好的为带状混交林,7年生树木平均树高5.84 m,平均胸径8.27 cm;其次为块状混交林,平均树高5.52 m,平均胸径6.52 cm;表现最差的为带状纯林,7年生树木平均树高5.36 m,平均胸径6.09 cm。
图3香樟树不同造林方式生长量比较分析
对不同造林方式香樟树生长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在香樟树生长水平上,3种造林方式树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胸径存在显著性差异。据表5对不同造林方式香樟树生长状况采取LSD多重比较显著性可知,带状混交造林方式与带状纯林、块状混交在胸径生长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带状纯林与块状混交造林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香樟树不同造林方式生长状况方差分析
表5 不同造林方式香樟树生长状况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造林方式:1-带状混交;2-带状纯林;3-块状混交
4 结论与讨论
4.1 闽南沿海山地由于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生长条件恶劣,在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改造树种选择上应适地适树,尽量选择当地乡土野生树种[6]。厦门自然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主要以木兰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山茶科等科属为主,乡土阔叶如土蜜树、厚壳树、樟树、相树、榔榆、南洋楹、合欢等,易形成相对稳定的复杂植物群落[6]。
4.2 山上生态风景林改造应注重小苗种植。通过试验地调查得知,山上造林小苗种植长势优于大苗。大苗移栽时需水量大,苗木应进行遮阴等措施,但山上种植水分供应不足,造成大苗种植时成活率低、成本高,而且后期长势不如小苗,同时,由于部分大苗种植枯死后,能从底部再萌芽出新的植株,植株分叉多,树体景观难以达到城市生态风景林的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