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黄斑星天牛林间药效试验
2018-10-11高晓兰
高晓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甘肃 张掖 734000)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nobilisGanglbauer)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由于危害大、传播快、防治困难,被列为甘肃省林业主要危险性有害生物,其寄主主要包括杨柳科(Salicaceae)、槭树科(Aceraceae)和榆科(Ulmaceae)的几十个树种[1,2],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危害农田防护林杨树的主要害虫。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绿洲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域。多年来,依托国家林业发展政策,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和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工程,营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针阔混交防护林带和林网,完善绿洲防护林体系,至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8.471 4万hm2,其中有林地1.344 0万hm2,林木蓄积量100.76万m3,森林覆盖率18.13%。但自1997年发生黄斑星天牛危害以来,部分乡镇的杨树农田林网遭到破坏,农田林网一代、二代杨树已经死亡或濒临死亡,新栽植的杨、柳、榆树和苗圃也被传播蔓延,经济生态损失严重,多年来采取化学、物理、生物等综合技术措施进行了防控,特别是近几年每年全区统一组织的化学联防联治,有效降低了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控制了扩散范围。但由于天牛危害隐蔽性强,一生有大部分时间在树干内以幼虫蛀干取食为害,每年只有7—8月份成虫羽化时,虫体暴露在外,且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少,成虫羽化时间不整齐,化学药剂防治不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同时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农田防护林主要以杨树为主,树种单一,为害虫发生危害提供了有利的食物条件;其他如成虫自然飞翔、人为无序砍伐拉运虫害木等因素,导致天牛危害趋势仍不能得到控制。为了有效防止此害虫的发生危害,积极探索防治新药剂,甘州区林木病虫害防治站于2017年7月份利用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进行了不同浓度的防治天牛成虫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置在张掖市甘州区九龙江林场,海拔1 450 m,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于观察的主干道林带,树种组成为二白杨纯林,树龄28 a,平均胸径22 cm,树高30 m,天牛危害程度重度,有虫株率100%,因天牛危害造成部分杨树枝梢干枯。
1.2 试验药剂及剂型
药剂1:攻牛牌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剂2: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生产。
药剂1采用1 500倍、2 000倍、3 000倍、4 000倍5 000倍液5个浓度;药剂2采用500倍液,兑水稀释使用。
1.3 试验设计及施药方法
药剂1设置5个施药小区,各小区之间间隔100 m,面积约0.6 hm2。设置500倍液药剂为对照区1(CK1)、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区2(CK2),面积与药剂1施药小区相同。总试验面积为4.2 hm2。在施药区和对照区各选取具有代表性杨树37株,用红油漆打号,作为标准株。
在2017年7月13日进行施药,当天天气晴朗,用1 000 L方型塑料桶按照设置浓度兑制药液,使用四轮拖拉机附3WH-38-188FD担架式机动射高喷雾机对试验区试验对象喷施药剂1次。稀释倍数与每公顷用量见表1。
表1 稀释倍数和每公顷用量表
1.4 试验地调查
喷药后现场观察天牛受药后的反应,根据杀虫数量分析药剂的杀虫效果。每隔5 d调查一次,每次调查时都要将样株下掉落中毒死亡的天牛成虫全部捡拾集中,清点记录雌虫和雄虫的数量,观察各浓度毒杀天牛成虫的力度,分析药剂的持效期,确定最佳防治浓度。同时对收集的雌虫进行剖腹检查是否有卵,确定产卵后自然死亡,还是药剂毒杀死亡,分析出药剂毒杀天牛对种群的控制效果[3]。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虫中毒死亡表现
调查据现场观察显示:中毒的成虫行动迟缓,之后逐渐失去活动能力而死亡。喷施不同浓度药剂1后0.5 h有少量天牛成虫中毒掉落,6 h后有大量的天牛成虫中毒掉落;喷施500倍液药剂2的对照区,药后0.5 h,就有稍多的天牛成虫中毒掉落。药效数据对比显示:药后0.5 h药剂1的速杀性略次于药剂2,药后6 h药剂1高于药剂2,没有喷药处理的对照区地面没有掉落的天牛成虫,树体上有零星爬行的天牛成虫。说明两种药剂的不同剂型对天牛成虫都有明显的毒杀效果。
2.2 林间防治效果
根据监测调查,甘州区从7月13日开始,是黄斑星天牛成虫羽化的盛期,实际调查统计,所收集的天牛死亡成虫90%以上都在施药后一个月内,而且各浓度差异不大,在施药后的30 d与天牛羽化盛期的时间基本一致。说明喷施药剂1后,持续灭杀天牛的数量变化与天牛羽化自然周期一致。试验后期,特别是最后一个月,随着天牛成虫羽化数量的减少,死亡天牛的数量明显减少,见表2。
表2 天牛成虫死亡数量表 头
从表2可以看出,1 500倍液和2 000倍液的药剂1防治效果差异不大,二个浓度的标准株下收集到的死虫数均超过700头,60 d仍有新死亡成虫落地,持续灭杀效果明显,持效期均达到60 d。
3 000倍液杀虫总数在550头以上;4 000倍液和5 000倍液杀虫总数均在500头以上,防治效果相近。在持效期方面,三个浓度均可达到50 d以上,但比前二个浓度的持效期明显短10 d左右。
对照区500倍液药剂2标准株下收集到的死虫数315头,都是在施药后30 d内毒杀的天牛,可见,药剂2持续期可达30 d。
没有做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区自然死亡掉落的天牛成虫只有8头,数量很少。
2.3 死亡雌虫带卵数量
各处理的死亡雌成虫中,带卵死亡的雌虫比例均达到90%以上。观察树体后发现无新羽化孔,也无天牛刻槽,树下木丝明显少,说明天牛成虫羽化后,从羽化孔出来补充营养的同时已中毒,见表3。
表3 带卵雌成虫数量对比表 头
没有做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区死亡掉落的天牛雌虫数5头,解剖检查体内没有卵,说明成虫自然交配后死亡[8],观察树体后发现有新羽化孔,且有天牛刻槽,树下木丝明显多。
这说明喷施药剂1和药剂2后,90%以上雌成虫带卵中毒死亡,未能正常繁殖种群,对天牛种群的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3 结论与建议
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都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害虫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6],有效成分包裹的囊,兑水喷施到树干、叶片或枝条上,形成许多小‘地雷’,天牛接触到微囊悬浮剂,则瞬间释放高浓度杀虫剂,天牛成虫触杀死亡,没有踩破的微囊,可以在风吹日晒下保存完整,耐雨水冲刷,随着时间缓慢释放,所以具有杀虫能力强,药效持久的特点。
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比500倍液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防治持效期长,药效持效期达到60 d,每年只需要喷药一次即可达到预期的防效,每公顷地用药量少,且省工、省时;500倍液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药效期30 d,每年需要喷药2次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效,每公顷用药量比前者多,且费工、费时,是前者的2倍。综合比较,用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防治天牛相对经济适用。
经试验观察,晴天、气温高时,羽化成虫多,药剂毒杀的成虫也多;而阴天、气温下降时,天牛成虫羽化少,掉落死亡成虫明显减少。说明在少雨的条件下可大大延长微胶囊剂持效时间[4],所以施药一定要选择无雨的晴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黄斑星天牛成虫集中羽化时间在7月上、中旬,该时段为最佳防治时间。
微胶囊制剂是将原药包裹在胶囊内,无臭味、无刺激性,相比较其他农药提高了制剂对人畜的安全性,对天敌、环境影响小[4]。但是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蜂蜜等农业生物和鱼、虾等水产有高毒,残留期长,对哺乳动物长期接触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6-7]。因此,使用此类农药时要按照说明书使用,注意防护措施,建议只作为天牛常发生区林间轮换用药,可作为天牛抗药性的新药剂进行应用。
根据最低有效原则[3],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采用2 000倍浓度,高压喷雾器喷湿树干、枝条和树冠进行防治天牛成虫,可有效地抑制天牛繁殖后代,降低天牛种群数量,降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将天牛危害控制在允许经济阈值内[5],保护农田林网的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