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p-Te间期和Tp-Te/QT变化

2018-10-11顾良其张冉

心电与循环 2018年5期
关键词:亚组室性恶性

顾良其 张冉

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引起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一直迫切希望找出引起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新近的研究表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增大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一个主要原因,Tp-Te间期是TDR大小的量化指标[1]。本研究比较不同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患者的Tp-Te间期、Tp-Te/QT,探讨Tp-Te间期、Tp-Te/QT预测快速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性期前收缩的1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91例,女81例,年龄3~97(60.76±22.39)岁。其中心律失常 105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2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2例,骨折7例,肺部感染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隐静脉曲张各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双下肢淋巴管炎、胃溃疡病、声带囊肿、甲状腺肿块、胆总管结石各1例。根据24h不同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将观察组分为4亚组。<1 000次亚组20例,1 000~<5 000次亚组76例,5 000~<10 000次亚组42例,≥10 000次亚组34例。另选择无心律失常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10~90 岁(59.61±11.20)岁,均经病史询问、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行24h动态监测,测定T波的顶点到终点(T波降支最陡峭处做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时间,即Tp-Te间期,同时测定QT间期、RR间期、并计算QTC间期(Bazett公式)及Tp-Te/QT。QT间期主要受心率影响,测量时,排除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预激综合征及服用奎尼丁等影响QT间期的因素。选择心律稳定、心率较慢时间段测量QT间期、Tp-Te间期、RR间期,测量3次数值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 t′检验(Satterthwaite法)[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各亚组与对照组QT间期、QTC及Tp-Te间期、Tp-Te/QT、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次数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各亚组与对照组QT间期、QTC及Tp-Te间期、Tp-Te/QT、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次数比较

由表1可见,各亚组QT间期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37、90.12、86.52、60.54,均P<0.01)。5 000~<10 000次亚组QTC间期长于对照组和1 000~<5 000次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2.47,均 P<0.05)。各亚组 Tp-Te间期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5.17、4.76、4.17,均 P<0.05)。5 000~<10 000 次亚组及≥10 000次亚组Tp-Te/QT均较对照组及<1 000次亚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2.16,2.44、2.44,均P<0.05)。随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增加,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次数增加,各亚组平均每例次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 0.7、2.89、2.79、11.94 次。

3 讨论

Framingham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75%的猝死系心脏病引起,称为心脏性猝死。快速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晚近Zipes等[3]发表的一项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患者中,1/3属于当今概念中猝死的高危人群,1/3属于低危人群,1/3根本无任何危险因素。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一直想找出引起快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但是对快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难题,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 /美国心脏病协会 /美国心律学会(AHA/ACC/HRS)的“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进行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针对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评价了4类12项心脏无创检测技术,认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一领域中,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易行而费用低,普及性高,易被社会人群所接受[3]。

新近研究表明,TDR增大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一个主要原因,而Tp-Te间期从组织结构看是左心室壁心外膜下心室肌复极完毕到M细胞中层复极完毕的时间间期;从心脏整体看,其是整个心脏最早复极完毕到最晚复极完毕的时间间期,因此是TDR大小的量化指标[1]。TDR增大,表明心肌容易产生功能性纵向分离,从而为折返创造条件,引起快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Tp-Te间期在心电图上为T波顶点至终末的时间,是TDR大小的量化指标,因此Tp-Te间期为评估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提供了新的指标[4-5]。

研究报道表明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间期延长,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Tp-Te缩小[6-9]。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Tp-Te间期比对照组延长[10]。林毓群等[11]研究表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Tp-Te间期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为了研究Tp-Te间期与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即Tp-Te间期对快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我们对不同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患者的Tp-Te间期进行比较,按24h室性期前收缩数量的多少分为:<1 000次亚组,1 000~<5 000次亚组,5 000~<10 000次亚组,≥10 000次亚组,组间比较的同时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亚组QT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仅5 000~<10 000次亚组QTC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亚组Tp-Te间期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5 000~<10 000次亚组及≥10 000次亚组Tp-Te/Q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亚组Tp-Te/QT与<1 000次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随着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增加,Tp-Te/QT也增加,说明室性期前收缩组Tp-Te/QT与对照组比较均延长,并且室性期前收缩数量与Tp-Te/QT有正相关趋势。心率60~100次/min的健康人群Tp-Te/QT保持相对稳定,但病理状态下的患者Tp-Te/QT会发生变化。研究中我们发现随着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增多,Tp-Te/QT逐渐增加。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增加通常被认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综上所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p-Te间期增大,频发者Tp-Te/QT增大。本研究由于所选病例数量有限,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亚组室性恶性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