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综合疗法在改善膝关节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10-11李卫华
李卫华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300)
膝关节疼痛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中医诊断认为膝关节疼痛的发病与风、寒、湿三邪侵体有关,邪气侵体导致经脉受阻,气血通行不畅,累及筋骨、肌肉和关节等位置,出现酸痛、麻木、屈伸不便、关节肿胀等临床肿胀,是当前骨科治疗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较高。膝关节疼痛感患者的关节活动受限,疾病久治不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膝关节疼痛患者的痛点一般固定,遇寒则疼痛加重,屈伸不利,白天活动较多时夜晚疼痛加剧。西医主要采用口服止痛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良反应。耳穴综合刺激疗法属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1],其能够改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症状,其临床治疗效果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骨痹”疾病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根据数字分级法对患者治疗前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治疗组评分为1~10分,平均评分(6.40±0.96)分;对照组疼痛评分为1~9分,平均评分(7.88±0.75)分。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2.10±1.70)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表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本次疾病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骨痹”疾病的诊断标准拟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肌肉疼痛进行中医辩证诊断主要分为虚痹、痛痹、行痹、热痹和着痹5个类型。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膝关节疼痛、遇温痛减、遇寒痛加、关节疼痛固定且活动受限,符合“痛痹”的诊断标准。
1.3 入组标准
年龄35~75岁,均符合膝骨关节疼痛的诊断标准,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患者不患有各种急性、慢性传染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可能影响研究治疗的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口服芬待因,25 mg/次,3次/d,连续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耳穴综合疗法(耳穴按摩、放血、耳穴贴压)进行治疗。
2.1.1 耳穴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耳部75%酒精常规消毒,从耳廓下方轮4起、耳轮及对耳轮、对耳轮上脚、耳舟其走行方向从下向上,从内向外按摩,(或打开耳廓小周天及大周天法)使耳廓血管扩张,循环旺盛通经活血,易于放血[2]。
2.1.2 放血:
在耳穴部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后,选择一次性末梢采血器进行放血,先点刺耳尖部位,在点刺耳轮部位,通常放血量在5~10滴,痛症、实症、热症可放20~30滴,3~7天1次[4]。
2.1.3 耳穴贴压:
根据辨证分型,取神门、手术部位、肝、肾、脾等穴,常规消毒耳廓皮肤部位,选择探针寻找穴位压痛点,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相应耳穴上,嘱其24 h内2~4 h按压1次,1~2 min/次,24 h后2~3次/d,1~2 min/次,3天后更换,嘱患者自行按压,按压后使耳穴有酸、麻、胀、痛、发热的感觉,以能耐受为度。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骨痹”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综合判定治疗效果[3]。痊愈:患者的骨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活动正常,在治疗3个月~2年后随访疾病未复发;有效: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仅在活动后稍有不适感,各项症状所有缓解;无效:患者的各项症状相比治疗前无变化或是疼痛加重。
3.2 疼痛评估
选择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疼痛较轻,不影响患者的睡眠;4~6分表示中等疼痛,患者尚可忍受;7~9分表示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10分表示疼痛剧烈,需要给予镇痛措施。根据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进行评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从治疗疼痛评分上看,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相似,治疗后治疗组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治疗组能够更好缓解疼痛。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7.88±0.75 3.26±1.08对照组 30 7.40±0.96 4.01±1.09 t-4.05 10.5 P->0.05 <0.05
3 讨 论
骨痹疾病的发病与患者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均有一定关系,患者自身骨质酥松,外界风湿寒邪侵入导致经络受损,血气不畅,筋膜失养,患者患病症状表现为膝关节沉重、麻木、酸痛、屈伸受限等。医学古籍《内经》《素问•痹论篇》中有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痹阻不通也”。《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由此可见,骨痹与风、寒、湿侵体所导致,其中也寒邪为主,寒邪侵入关节、肌肤和筋脉中,所侵部位疼痛明显。治疗痛痹的关键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消除痛痹的致病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加强保暖,注意调节饮食和心理恢复,适当进行功能恢复锻炼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穴位是经络、气血集聚人体皮肤表面的特定部位,与患者的经络、气血、脏腑活动有着直接关系[4]。
中医认为“十二经通于耳”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代表区,并有规律的分布在诸耳穴上,刺激相应的耳穴能调和全身十二经脉的气血。耳穴治疗应用范围广,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病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闭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耳穴在中医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内外科、神经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均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镇静止痛、调节神经、疏经通络、阴阳平衡、强身健体等功能。耳穴既能治病,又可以防病。选穴神门为镇静止痛要穴,相应部位取穴,是根据人体患病时选取与机体疾病相对应的耳穴,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本次治疗中采用的耳穴综合疗法是通过按摩、放血和压籽等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发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阴阳,调节神经平衡,能激发经气,疏通任督两脉;在此基础上,通过耳尖、耳轮放血,消肿止痛。《养性书》中载:“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廓,已补肾气,以防聋聩也”。耳穴治疗简便易行,安全,副作用少,能够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缓解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症状,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