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食趣
2018-10-11袁秀芬
文/袁秀芬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出了不少名人与名食的趣事。
李鸿章杂烩
张伯驹撰的《李鸿章杂烩》一文,称此菜“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此”。
相传李鸿章出使美宴请洋人,连吃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李鸿章悄悄禀告说“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合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热气腾腾的一大盆菜端上桌后洋人吃得赞不绝口,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于是此菜后来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杂烩的用料“杂”,高档的海参、鲍鱼;普通的酥肉、猪内脏如肝、腰、心、舌、肚亦可用,“烩”在一起,有嫩有脆,有鲜有香;洋人怎不喜爱呢!
郑板桥与潍坊朝天锅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载。据传,潍坊名吃朝天锅与他有关。郑板桥治潍县时,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某年腊月,他赶集了解民情,见市集的百姓有的在寒风中啃冷窝窝头,有的在墙角吃冷煎饼。于是,立即命令手下的人在集上支锅煮肉卖汤,解决赶集的穷汉吃冷饭的问题。因为露天摆摊,锅顶无遮盖,人们就叫它“朝天锅”。朝天锅后来成了潍坊名吃。锅里一般放整鸡和猪肠、猪肚等,鸡只是煮汤不出售。吃时顾客围锅而坐,掌锅的师傅舀上热汤,加入香菜末和酱油等佐料,顾客即可喝汤和自带的凉干粮,也可买饼吃锅里的汤肉。花钱不多,吃得热乎。深受群众欢迎。今天的“朝天锅”已不再是大集风沙中的那种吃法,而是成为宾馆饭店里的高档“朝天锅宴”。
乾隆与“虾仁锅巴”
“虾仁锅巴”是江苏一道名菜,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无锡城内微服私访。一天,时已过午,乾隆走进一家饭店,催促端上饭菜。店主见来者气宇非凡,但饭菜已卖完,急中生智取下锅巴在滚油中炸酥,配以虾仁、熟鸡丝、高汤制成的浓汁,一并送上餐桌。店主将浓汁浇在锅巴上,只听盘内立即发出“斯拉”的响声,同时冒出一缕白烟,香气扑鼻。乾隆皇帝饥不择食,吃起来顿觉鲜味异常、香酥可口。当即赞叹到:此菜可谓“天下第一菜”啊!从此“虾仁锅巴”身价百倍,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该菜系选用薄而均匀的锅巴,用油炸至金黄酥脆,再趁热浇上用虾仁、鸡丝、蘑菇、番茄酱及各种调料熬制而成的鲜卤汁即可。具有卤汁鲜红、锅巴金黄、酥松香脆、酸甜咸鲜合一等特点,是名扬中外的江苏传统风味佳肴。
慈禧与菊花火锅
菊花火锅的出现与慈禧太后有关,每当深秋菊花盛开的时节,慈禧喜欢采摘菊花瓣制菜食用。其做法是:先把菊花采下一二朵,并把花瓣摘下,浸在温水中漂洗一二十分钟,取出,再放入温稀矾水内漂洗,取出沥干。当膳房装有滚开鸡汤或肉汤的小火锅及肉片、鱼片、鸡片等生食端上餐桌后,她便将少量肉食片先放入锅内烫煮五六分钟,再投入洗净的菊花瓣、过三分钟后边捞边吃。肉食原料放在鸡汤里烫熟后的滋味本来就够鲜了,再加上菊花透出的那股清香,便分外觉得鲜香可口。而且菊花本身具有清肝明目、延年益寿作用,使得慈禧太后格外喜欢吃这道菜。
清朝后期,随着宫廷官员出巡各地,“菊花火锅”也流传到民间,首先在上海、广州、安徽、江苏等地盛行。上海的“菊花火锅”用料制作更加考究,用鸡汤再加虾米、冬笋、口蘑吊汤,生肉食片增加至“八生”或“十六生”(生肉食片每盘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