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2018-10-10孙东启程洪梅于日新
孙东启 程洪梅 于日新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重组链激酶静脉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RA再通率为45.71%(16/3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IRA再通率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4.29%(5/35),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7.14%(6/35),两组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组患者的B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泵衰竭、感染和房室传导阻滞方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速/室颤、梗死后心绞痛、出血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比非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差,在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5(a)-0020-02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在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治疗时,静脉溶栓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使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使患者濒死的心肌活化,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但是关于静脉溶栓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较少[1]。为了研究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重组链激酶静脉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取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参考方案》的溶栓适应证。患者的胸痛发生至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在12 h之内,年龄在70岁以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方式,入组之后让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1次/d,3 d之后改为每日嚼服150 mg,1次/d。使用思凯通150万U为患者静脉滴注,皮下注射5 000 U低分子肝素,12 h 1次,持续5 d。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RA再通率为45.71%(16/3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IRA再通率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4.29%(5/35),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7.14%(6/35),两组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组患者的B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在泵衰竭、感染和房室传导阻滞方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速/室颤、梗死后心绞痛、出血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我国中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疾病类型,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因素,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非常高,部分患者还存在心肌梗死部分与冠状动脉狭窄部分不一致的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的预后比较差,糖尿病患者还会因各种应激因素导致患者接受治疗时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2]。通过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组患者的B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泵衰竭、感染和房室传导阻滞方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速/室颤、梗死后心绞痛、出血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治疗时,无论患者在入院之前糖尿病症状是否得到控制,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都比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高出很多,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心力衰竭和休克的发生率非常高,糖尿病患者经常处于比较危险的代谢状态,在对患进行预防酮症酸中毒治疗时,胰岛素的调节比较困难[3]。通过该次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胸痛发生率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方立本等人[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观察组患者的IRA再通率为45.71%(16/3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IRA再通率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4.29%(5/35),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7.14%(6/35),两组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远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作用[5]。
综上所述,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比非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差,在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晓波.卡维地洛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11):1503-1505.
[2] 许浩,李久芬,杨汉东,等.替格瑞洛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2016(5):693-696.
[3] 王雪莉,侯新毅.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急诊PCI术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6, 33(12):2420-2423.
[4] 方立本,牟逸晴,何兴梅,等.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方案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2):30-31.
[5] 董蕊.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14):74-75.
(收稿日期:20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