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登校少年”达成“和解”
2018-10-10蒋丰
蒋丰
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都是日本学生自杀的高峰期,因为可以名正言顺不上学的日子结束了。有的学生在学校遭受了校园霸凌,有的学生对学校和学习有恐惧感,一想到学校整个人就要崩溃,于是最后成为“不登校”大军的一员。如果这时候父母不理解,反而逼迫他们一定要去学校,那么很可能走上自杀这条不归路。目前,日本全国有13万“不登校”少年。
近期播出的新剧婚《高岭之花》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典型角色,不上学而茧居在家,对家人和社会充满戾气,仿佛下一秒就要捅了谁。现实中,也有活生生的悲剧发生。自杀的案例自不必说,今年发生的新干线杀人案的凶手,便是和父亲关系恶化后选择几个月不上学,长期茧居在房间内。心理压抑致使他在杀人后说出了“我恨这个社会,不管砍了谁都好”的话。
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选择不上学,孩子本身也承受着自我谴责的压力,此时再遭受周围的压力,很容易走向极端。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潜在的危险性。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1972年至2013年的42年间,18岁以下自杀者为1.8万余人,其中开学日,也就是9月1日为一年中自杀者最多的一天。
如何拯救这群内心饱受煎熬的“不登校”学生,是当今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毕竟学生的生命比起让他们上学更重要。社会上有组织召开宣传讲座的,鼓励大家“不想上学的话,不去就好了。”“人生的路各种各样,不是非得去上学。”还有公益组织邀请了10年前就不上学的人谈自己的经验,给同样正在经历着这种状况的孩子和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
日本还有一份报纸《不登校新闻》,里面有各界声望人士鼓励这个群体的话语。有的漫画家在报纸上表示,“黎明来临前最黑暗,没有盼不到天亮的黑夜。学校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请一定要加油,不要离家出走。”许多不愿去学校的学生也都透露,其实都曾经想过“要不为了父母,还是去上学吧”,但实际上却很难迈开腿朝着学校走。
2018年8月19日,日本全国100个城市召开了“不登校不是不幸”的交流活動,目的是向学生和监护人宣传这样一个理念——“如果实在不想去学校,逃避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都会问,当今社会,不上学的未来是什么?事实上,只要自己能和内心达成和解,和周围的亲人朋友达成和解,以及整个社会给予宽容的氛围,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前途也会在这条路上越来越明朗。
如果暂时无法解决“不登校”,那么就应当给无奈走上这条路的学生们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在支持他们的选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未来。
开学恐惧症,是病不是任性
据统计,13.8%的儿童的情绪障碍为学校恐惧症。这一疾病对儿童学业、社交、情绪和身心发展产生巨大损害,因此,家长对学校恐惧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学习压力大并不是开学恐惧症的唯一原因,还与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有关:
如孩子本身性格内向、胆小、任性、敏感,缺乏社交技能、学业不良或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行为问题等;
家长在照顾孩子时过分保护、溺爱,或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却缺乏对自己孩子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学校老师比较严厉,同学之间嘲讽、矛盾等,都是引起学生恐惧开学的原因。
指导专家/王广海
父母太严厉,孩子更易染网瘾
希腊心理专家从学校中选取了700多名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要求他们在课堂时间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回答了关于他们所出现的孤独、悲伤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此外,这些年轻人还回答了在生命中头16年里,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结果显示:
父亲对自己的控制支配权很强和缺乏感情的孩子,长大后与其他人相处时会存在困难,也更有可能沉溺于网络;母亲对其关心不够的孩子,长大后更为悲观,这也导致了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更多的安慰。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严厉的管教和苛求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没有感情,导致孩子出现悲伤情绪或在结交朋友方面遇到困难,这些特征增加了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反之,能够给孩子带来温暖和爱意的抚养方式,能降低孩子沉溺网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