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
2018-10-10陈彪
陈彪
摘 要: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主要借助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业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等主要途径,依托技能的学习与身体练习等手段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行为的影响,不过分的要求体能与技能,实现体育教学与体育教育“守衡”。本文主要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着手,论述如何在学校范畴实施人格化的体育学科教学。
关键词:人格化;体育学科教学;体育教育;工具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6-024-01
0
体育学科教学的本位功能除健身还有育人,育人需要通过完善学生的人格得以实现。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就是体育学科教学要走向体育教育,让体育学科教学真正成为培育人的根本途径之一,而不是将体育科学教学仅仅成为发展体能与学会技能的一种工具,并过分的强调体能与技能的结果。
體育学科教学有其特殊性,其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当前学生体质下滑严重,尤其是学生的体能状况。体育中考测试项目成为许多学生的负担。为通过测试,学生在考前“突击式训练”。这种过份强调体能与技能结果的现象,违背了体育中考的初衷,与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实施人格化的教学,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的主要途径。在人格化的体育教学中,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杜绝工具化的教学过程,有益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都是主要手段。教学目标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多位一体,有具体的认知、技能目标,有体验性的过程、方法目标,还要有发展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紧紧围绕特定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身体素,等等;要建立在体育课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以及综合考虑其他各方面有关因素;否则将是无法实现的,也不存在任何意义。教材内容是实施人格化教学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材料。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预期结果的达成,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场地、器材、季节、民族特色等方面。实施人格化的体育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服务对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就要考虑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还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预期结果与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当的体育学习评价也有助于体育教学人格化。体育学习评价是为了检查学习效果与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以及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切忌在评价结果中搞“一把尺子量到底”式的终结性评价。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能状况、心理特点,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既要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又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还要单一的评价与多元的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是发展体能,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桥梁,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唯一路径。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既要发展体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两者有机的结合。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不能独立于教学活动过程而存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格的完善又促进学习态度的转化,影响后续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以此反复,直至实现人格化的教育。体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课堂常规的要求,严密的组织教学都是实施体育教育,实现体育教学人格化的重要方式。优化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找到最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方法,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力源泉。
除人格化的体育教学外,课余体育活动、业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等都是实现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的主要途径。例如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意识,不折不饶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荣誉感等。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完善,与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的内涵要求相一致。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看。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让体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就要重视体育文化工作建设,加强体育校园文化、体育班级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用文化熏陶学生,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让体育成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引导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孩子,都能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并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定期举办校园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班级体育对抗赛和创建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体育展示的舞台,这些都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产生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就是帮助学生转变成长方式,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锻炼转化为主动地探索获得。引导学生爱好学,学得好,还想学。如果能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格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学习兴趣、终身体育的意识等会得到极大地改善,就不会出现体育中考前应付式的“突击训练”现象,学生也能自然达到体育中考要求。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在学生,实现体育学科教学人格化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良.育人的取向和路径.中国教育报,2017.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