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成为一个觉醒的人

2018-10-10张群超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卫国战争尼采希特勒

张群超

以往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总是把它上到“控诉了军国主义教育对德国青少年的毒害”这一主题就终结了。这次上课,我细品了文章的最后一句:

“牛奶,”我喃喃地说……

我贴着此刻人物的内心去思考:这个之前一直怀疑所处环境是自己母校但是又一直推翻自己怀疑的中学生,当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的那时那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他如何看待自己这三个月的过往?还有让我更好奇的是,他最终是否“觉醒”了呢?

1985年7月19日,伯尔去世,联邦德国总理亲自为他抬棺,并在给他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忱、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只有读懂了伯尔的“清醒”,才不会辜负他的勇敢、热忱和敦促。因而,我进一步思考:主人公“我”以及读者“我们”该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既避免自己的不幸,也避免成为造成别人悲剧的罪人?

当我细品并分析文中这所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时,发现这与心理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很相似。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把一批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把他们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定”和“情境环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个监狱实验让人性大变或者说暴露本性。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看纳粹德国那个时期的学校环境布置,也可以这么理解:纳粹德国想把“我”之类的中学生角色规定为“卫国战争的勇士”,并以学校环境,当然包括教育,暗示学生崇尚英雄和种族歧视。

角色规定与环境暗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在标题和文末都出现,前后呼应,消解悬念,更重重地提醒我们一个历史事实——纳粹德国把当时的中学生教育成“卫国战争的勇士”这般的角色。这是一场卫国战争吗?从名义上来讲,这确实是一场卫国战争。小说中有两个细节彰显了这点:一个是“我”在离本多夫这个德国西部城市地点不远的地方打仗受伤;一个是德国历史上刚开始征兵都是征收年满18岁的德国人,而后期穷途末路的时候,那些未成年甚至只有十三四岁的少年都被强令穿上军装。苏教版教材“图片两组”第一组图三“德军第11装甲师少年士兵”也是个例证。“卫国战争的勇士”这一角色规定更冠冕堂皇,正义凛然,更能吸引德国中学生慷慨激昂地信仰追随。德国纳粹政府肯定没有告诉学生们,这场卫国战争是德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却步步败退进而威胁到了本国国土所造成的。希特勒领导的纳粹政府总是用“荣耀”“奋斗”这些语言来暗示和鼓舞德国民众,以此来替代“殖民侵略”“种族掠夺”“复仇尚武”等名目。这般掩人耳目是因为希特勒原本是一个无名小卒,纳粹党也是小众党派。他们靠万人空巷的演讲为德国民众承诺和实现了一个高福利的生活,赢得了民心,在几年内迅速蹿升为执政党。而这样难以实现却又快速实现了的承诺,势必要通过殖民侵略和种族掠夺这种不正义方式来进行。但是纳粹又不能直说,只能实行愚民教育,对学生们美其名曰“日耳曼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甚至借用尼采的“超人”意志扭曲宣传,开启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复仇之路。一年级教室门口挂着的费尔巴哈的《美狄亚》就是复仇意志的体现。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尽屈辱,《凡尔赛条约》448条协议,让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其实更与德国人民密切相关的是,一战后德国有700万失业人员。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将这些矛盾转变成全国上下为德国复仇复兴而努力的活动,以雪耻国家屈辱、解决人民民生。德国民众自然崇拜希特勒,信服纳粹党。

希特勒的“种族歧视”和“英雄崇拜”,在如今看来如此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那么被认为理所当然。希特勒发动残杀犹太人其实是为了掠夺和占有犹太人的財富。那么种族优劣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成了很好的思想工具。尼采高呼“上帝已死”“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超人”是身体与心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胜过自己的人,是人类精神发展到极限的产物,是“权力意志”的接棒人与执行者。而平庸大众,即是尼采口中的“群畜”。群畜,指的是平常人,满足于普通生活乐趣的人,“胸无大志”的人,不敢冒险以及安于平庸的人。但是希特勒完全扭曲了尼采的思想,提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日耳曼是优秀民族。优秀民族就会出现“超人”,即暗示希特勒就是那个超人领袖,是民众该崇拜的英雄。劣等民族如犹太人是整体的“群畜”,是连半个超人也不会诞生的。这些扭曲思想的树立当然要从小抓起。

所以学校连楼梯过道上都摆满了人种脸谱,尼采被慎重地装裱在金黄色的镜框中。同时《挑刺的少年》是以情境熏陶孩子们要对领袖希特勒和纳粹国家“忠诚”。“多哥的风景画”是暗示中学生要把多哥这块丰饶的殖民地重新夺回来。从“我”的描述中可知,所有的文科中学的环境都是这样布置的。这是高度统一的专制思想教育。黑板上写上七种艺术字体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斯巴达勇士的角色来规定和鼓励孩子们成为赴汤蹈火,甚至慷慨赴死的小勇士。恺撒、西塞罗、马可·奥赛罗胸像,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的画像,是鼓励学生们从勇士成为这些民族英雄。

“我”的心理与清醒

“勇士”的角色规定和学校的环境暗示肯定也影响到了这个只有十四岁的中学生“我”。课文中写道,“我”看老弗里茨像时,觉得他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目光炯炯,天蓝色军服,胸前大星章金光闪闪。“我”听炮声的时候,觉得炮声特别,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我”也想将名字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后面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我”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不自觉地写大,挤掉了“达”字,说明“我”内心也有征服世界的大野心。

但是至于为什么而阵亡,这个中学生“我”其实也是有质疑的:省略号代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阵亡,而且“我”觉得阵亡将士纪念碑也并无特色;“我”排版错误,当时不知道美术老师为什么摇摇头,却也跟着错误再写一遍。但“我”看着残损的身躯喊出“牛奶……”的那刻,明白了老师难言的无奈和讽刺,才真正清醒起来。

当我们深恶痛绝纳粹德国的可恶的同时,如果这样的政治恶意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会不会为这场凶残黑暗的洪波推波助澜呢?德国诗人斯坦尼斯洛曾说:“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十四岁的“我”不能避免,斯坦福监狱里的大学生不能避免,我们又何尝能呢?

我们要想传承伯尔的“清醒”,应该在一切习以为常和从来如此中,抓住像卡尔维诺笔下“闪灵”的那一刹那——我其实是一无所知。无知,极端的无知:我不知道人、事的原委,一切都是那么的无理、荒谬。当我们跟随一些行为时,应该独立地思考:这是不是盲从呢,我们真的知道为什么如此以及真的该如此吗?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说道:“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而所谓人性觉醒,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需要为自己一举一动负责的人,从制度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在更广阔的天空下,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

这种清醒需要我们独立的思考,那么人性的觉醒还需要我们带着清醒的意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做雪崩里的那片雪花,洪水汇聚里的那颗雨滴。

作家伯尔以有限视角只写“我”所看到听到想到的,把笔力集中在学校的环境布置中,让我们微观聚焦学校环境布置,分析和思考背后的教育。跟随着“我”所看到的学校环境布置,暗含着纳粹德国在教育上的“角色规定”和“环境影响”,更启示着我们该从我们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中跳脱出来,从冷静宏观的角度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意识清醒、行动上觉醒的人。这样才能不负伯尔的勇敢、热忱和敦促,才能避免悲剧,更不负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卫国战争尼采希特勒
纪念卫国战争
阅兵
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彩排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普京冒雨纪念卫国战争
尼采与莎乐美
刺杀希特勒
都一样
希特勒看电影